APP下载

以村集体经济为平台的产业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意义

2021-01-28力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挂职叙永县人民政府

消费导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村级总书记精准

力鑫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挂职叙永县人民政府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促进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筑了全社会扶贫强大合力,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截止到2020年5月17日,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780个宣布摘帽,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1]

习近平总书记以放眼全球、心怀群众疾苦的高瞻远瞩,亲自指挥、部署了这场伟大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扶贫开发为实施方向,建设性的提出了诸多符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这些思想精神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和广大扶贫干部投身扶贫事业的重要指引。

脱贫攻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号角吹响之际,为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十分必要的,重温和领会重要论述是我们武装头脑的重要方式。

二、产业扶贫在扶贫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一)以发展产业来实现造血,打造脱贫攻坚长效模式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有的放矢、精准施策,贫困地区的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民生保障设施已基本的得到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但要想解决将来不返贫,这和地方产业发展的好坏是有巨大联系的。

中国农村人口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始终围绕着农业,传统的农作方式仅仅能解决口粮。发展农村群众接受快、易操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符合实际的路径。今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调研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时,对当地发展的有机黄花产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地的黄花种植基地和产业园就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周边,贫困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增收、通过到企业务工增收、通过专合社带动种植黄花增收。总书记高兴的评价:小黄花大产业。这种模式是值得借鉴和肯定的。

(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近年来有的地区为了扶贫而扶贫、为了产业而产业,没有考虑产业发展所需的基本要素,违背了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律。产业不接地气,没有遵循市场规律,群众就业有难度、产品销售没有市场,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的信心。只有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找到当地的特色和长处,扬长避短、合理规划,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这个武陵山腹地的苗族聚集村,2013年全村225户939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68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十八洞村紧紧把握脱贫攻坚机遇,积极探索、大胆进取,在全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把秀丽的山水美景和苗家传统生活方式有机结合,日平均接待游客3000余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3000余元,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路,做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2]

三、发展因地制宜的村级产业方向思考

(一)村级集体产业是保持农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

总书记多次指出: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扶贫的重点就是扶农村,我们不仅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还要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更要解决农业大产业的问题。“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是总书记给广大干部群众提出的一道必选题。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经济发展,解决农村问题还得看农业。

1.农业是中国的基础,发展农业关键在农村。以村级集体经济为主导,合理利用资源,建立健全机制、输入和培养职业农民以及致富带头人、以种养殖和乡村旅游为主线,大力发展村级产业。

2.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科学规划产业方向、延长产业链条,以“企业+专合社+群众”模式,解决生产和市场两个关键。确保能生产、能销售。

3.探索调动农民参与村级产业的积极性。中国广大农民群众是离不开土地的,应结合人口年龄,分级施策,青壮年可以培养技能,参与集体产业的管理和技术工作;年长的可以利用剩余劳动力,参与劳动密集型的相关工作,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要研究制定长效带动机制,通过入股等形式提升贫困群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二)做好县域经济的产业规划,形成县镇(乡)村上下一盘棋

产业项目同质化是我们扶贫干部这两年来工作中发现最多的问题。很多地区没有因地制宜,硬上项目,不去考虑产业基础、资源禀赋。

河南南阳市内乡县坚持用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创新设计“党委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的“内乡5+”扶贫模式,即由政府主导,组织贫困户建立合作社,由国开行河南分行等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合作社统一建设高标准猪舍,企业租赁猪舍养猪,贫困户每年获得稳定收入,并可在养猪场就业。这种模式带动1.6万贫困户养殖生猪,帮助11680位贫困人口就业,年人均工资性收入2-5万元。支持内乡88个贫困村资产入股龙头企业享受优先股分红,确保每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10万元。[3]全县一盘棋,同样是养猪,内乡养出了花样、养出了模式、养出了大效益、养出了可持续。

四、中国电科在村级集体产业和精准帮扶中的探索和成果

(一)立足当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产业

叙永县江门镇高家村、白腊苗族乡亮窗口村、高峰村是分布叙永南北山区的3个海拔1000米以上的贫困村,很多地形垂直海拔达到200米,沟深坡陡,可耕种面积少,不适合开展规模化的种养殖产业,当地群众多年来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和传统家庭种养殖。结合当地群众散养黄牛的传统和特殊地形地貌,秉持“小规模、多群体”的帮扶理念,2014年-2017年中国电科陆续投入1000余万元,为三个村援建300头规模以内的集体经济肉牛养殖场,填补了集体经济空白,覆盖3个村共计建档立卡贫困群众420户1633人。

(二)打通产业链条、构建可持续模式,“输血”变“造血”

中国电科在当地政府配合下,推选了具有养牛经验的贫困户入场务工,使贫困户就近就业,稳定增收,人均年收入2.5万-6万元;组织发动贫困群众开垦撂荒土地种植牧草,解决牛场草料问题,降低牛场运营成本;流转贫困户土地种植全株玉米,牛场采取定向回购使贫困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与四川省知名肉类屠宰加工企业合作开发深加工产品,实现产业产品化;中国电科党组在全系统开展消费扶贫工作,采购牛肉产品,2019年全系统共计采购1000余万元;高家村牛场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680万元,利润70万元,位列叙永县集体经济排名第一位;发展种养循环绿色经济,利用干湿分离技术制造有机肥原料,用于销售和返田肥土,利用沼气为牛场工区提供供暖。

(三)解决闲散劳动力,发展产业到户,家门口的“致富经”

从2017年起,在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中国电科还广泛发动贫困群众发展家庭产业。通过补助资金让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群众在家庭养殖能繁母牛,在白腊苗族乡组织发动贫困群众参与养殖。家庭式散养有几点好处:一是群众在家门口利用闲散劳动力开展养殖,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发展生产;二是家庭饲养成本低,日常以野草和富余粮食为口粮;三是牛价稳定,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农户增收稳定;四是可持续性强,只要农户勤劳,2-3年即可形成5-10头的小规模。

中国电科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帮扶要义,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始终坚持“扶真贫、真扶贫”,践行了中央企业在新时代向贫困宣战的承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结论

村级集体产业是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脱贫向乡村振兴转换的重要基础

(一)重视村级产业在区域产业中的作用,小群体可以形成大合力

村级产业是区域产业的“根”,也是区域产业链中重要的供给环节,着力培育好村级产业应做好分区分类、科学规划、遵循市场规律。应合理分配资金资源,做好统筹安排。应重视产业链的延长,通过发展精深加工和物流运输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坚持群众为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组织发动贫困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培育以当地资源禀赋为主题的村级集体产业实现精准脱贫

村级产业不能搞高大上,要规划和谋划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业方向,项目选择要“能落地”、“能生根”。适合搞农业的一定不要搞制造业,适合搞制造业的就不要去上科技产业。很多地区认为农业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但农业是根,是贫困群众能直接参与的产业。

(三)抢抓扶贫开发机遇,做好乡村振兴转型规划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到今天,中央向贫困落后地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源、人力。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发展逐年均衡、民生保障日趋完善,如今的农村早已不是原来的脏、乱、差,农村人口的生活习惯也大为改观。我们要利用中央扶贫开发的大好机遇,认真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和规划,把发展产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做好乡村旅游、乡村康养等特色产业的文章。要做好农村人口向产业人才转型的培训,引导和鼓励有文化、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回乡创业。要进一步把农村义务教育抓好、抓实,阻止贫穷的代际传递。总书记提出的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正在变成现实。

(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斗

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有大量对贫困落后地区发展产业的探索和思考,现在读来,获益良多。总书记对当时闽东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结合当地实际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的提出了对闽东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的思路和规划。

30年过去了,时至今日,这些思考和建议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既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导,也是对扶贫干部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启示。

作为扶贫干部,我们要认真学习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内容,更要深刻领会其中的精髓,将这些金子般珍贵的思想转化成我们干好扶贫工作的办法和动力。

猜你喜欢

村级总书记精准
为村级组织减负增效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精准的打铁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精准扶贫二首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