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传耀笛艺初探
2021-01-28王昆仑
王昆仑
涂传耀先生(1941年—2015年,江西丰城人)是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他不仅推动了当代笛子事业发展,对中国民族音乐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南词》《冷月》誉满笛界,堪称经典。在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对涂传耀先生的民族音乐贡献进行梳理、研究,实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涂传耀先生的学生,笔者有幸多次聆听先生的教诲,受益匪浅。在敬爱的涂传耀老师离开我们五周年之际,笔者就个人的粗浅认识,对先生的笛艺进行梳理,以作纪念,并供同仁研究参考。
一、攀笛艺之峰──作为笛子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作曲家的涂传耀
(一)笛子演奏
“你们的涂老师没有什么特长,这一辈子就是捣鼓这根笛子,就这点本事”。这是涂老师经常和我们弟子说的一句话。这既是他对自己人生的谦虚态度,也包含着对笛艺不懈追求的情感和自信。
涂传耀先生八岁习笛,11岁即登台演出,先师从民间艺人,后师从冯子存、赵松庭两位大师,笛子演奏水平迅速提高。长期舞台演出,加上刻苦训练和对笛子技巧的钻研,使他的演奏水平脱颖而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演奏技巧的突破
(1)吐音:吐音是笛子常用的演奏技法,也是最难的技巧之一。传统的吐音要求演奏者首先嘴念“吐库”作为训练基础,然后去掉声音保持嘴的动作在笛子上吹奏,形成连续断奏、跳动的效果。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演奏者易于掌握吐音技巧,不足之处有三:一是“吐库”两音中“吐”音易重“库”音易轻,使两音做不到均衡;二是舌头在演奏中动作较大,容易使口水外溢,笛膜易湿影响演奏;三是由于舌的动作大,声音不容易做到“干净”“轻巧”,且连音和吐音之间的音色会出现断层现象,不容易做到音色统一。针对以上情况,涂传耀先生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将吐音的基础训练──嘴念“吐库”变为嘴念“嘟咕”,较好地解决了吐音的三大不足,使吐音变得轻巧干净富有弹性,也使连吐与吐音之间的音色更为统一协调。
(2)气息:涂传耀先生还独创了一种笛子吹奏口形叫“倒挂月牙形”。长期以来,人们对这种口型的认识上产生了偏颇,认为这只是一种吹奏口形,其实,它的根本意义是改变了吹笛子的气息。
气息是笛子演奏的基础,这个基础不牢是无法展现笛子艺术魅力的。传统的吹笛子口形一般以“微笑形”为笛子口形基础,这种口形两边嘴角向后拉,形成双唇趋向扁平的风门,这种口形的好处是气息集中,初学者容易把笛子吹响。不足之处是由于吹孔在风门下方,吹气易于平直,不易进入吹孔而造成漏气现象,从而影响了音色。
“倒挂月牙形”口型所形成的是上唇比下唇略突出,嘴角基本不动,形成一个“盖”的风门。它要求气息向下,以“哈气”为主,在“哈气”的时刻,喉节自然下移,气流的内空间增大顺畅。到形成口形“佛气”的时候,气流易全部进入吹孔。这样气流不易泄漏,漏气现象得到根本改善。这种呼气以“哈”为起始,以“佛”为终,从而形成“倒挂月牙形”口形。这种呼气方法称为“哈佛”呼气法,它能使气息更加通畅,气息利用率更加高效,音色更加饱满、圆润、优美。初学者往往望文生义,强调口形的“倒挂月牙”形状,忽视了其本质是改变气息,其效果适得其反,这是笔者要特别提醒的地方。
涂传耀先生这两大技巧突破,有效地提高了笛子两大基本演奏法──连音奏法、吐音奏法的质量,使音色上更加贯通、统一,避免了两大演奏法音色之间的断裂,丰富了笛子演奏技巧。
2、演奏风格的形成
涂传耀先生师从南北两位笛子大师,南北曲风都能做到游刃有余,但他毕竟根植赣鄱大地,深受赣鄱文化的影响,其演奏风格亦具有独特性。这要结合他的演奏曲目及演奏特点来谈。
(1)单音的多样化
涂传耀先生在演奏单音的技法是非常多的。如演奏慢速的单音时,用气息变化、打音、叠音、上滑音、下滑音等技巧演奏;演奏快速的单音用波音、颤音、倚音、叠音等技巧演奏。例如《牛歌》:
(2)乐句的音腔化
音腔是中国音乐区别于西洋音乐的一个显著特征。
原义“音腔的观念是在汉语的特定基础上形成的音意识,是汉语的单音节,独立成义,不分轻重,字音有头、腹、尾结构,字调有辩义作用”[1] 等。
笔者借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涂传耀在处理乐句时与之有相似之处,即把乐句按头、腹、尾结构来处理。如《南词》:
此曲第一小节为头(起腔),起腔干净弱起,第二拍用滑音(北派技巧)模仿人声腔音;二、三、四小节为腹(行腔),行腔按韵、按意地叙述;五、六小节为尾(结腔),结腔实际从第四小节最后半拍开始,第五小节的节奏尽管与第二、三小节一样,但奏法上是用“橄榄型”力度来引出结束音以达到“尾”的效果。涂传耀先生在处理其他曲子的乐句亦常用此法,不一一赘述。
(3)乐曲的意境化
意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美的本质追求,是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现实的交融贯通。“技”和“艺”的区别就看对作品的演奏、演唱有无达到作品表现的意境。
涂传耀先生非常注重对作品意境的追求。如他的《南词》曲调典雅秀美,追求的是“表现人们高尚的情趣和执着追求的坚韧性格”[2]80-83 意境;《冷月》“乐曲哀怨委婉,描画出月影映波光、风清夜冷的意境”[2]80-83;《牛歌》追求“生动地表现了一群牛崽的欢跃情绪,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田园风味”[3] 的意境。对其它笛曲他也是偏爱有意境的作品。如《牧民新歌》的引子意境深远,他非常喜欢,晚年经常研究演奏,在江西民族器乐研究会(现江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成立代表大会的音乐会上就压轴演出该曲,并在自己的音乐会、年会和一些重要场合也演奏该曲。总之,涂传耀先生通过“南滑”“北叠”等技巧的融会贯通,按照“乐曲的意境化”的追求,通过“单音的多样化”和“乐句音腔化”的手法演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笛子教学
“学笛子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要多练,要把基本功做扎实,这样才能学好”。当学生来上课时,涂老师总是这样谆谆教导他们。涂传耀先生是站在传承、发展笛子艺术的高度来做笛子教学工作的。他的授课面广,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基本功训练和乐曲风格,在方法上以示范讲解为手段,使学生能够系统、快速掌握笛艺。
1、理论实践,讲奏并行
涂传耀先生的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步骤合理,教学方法新颖、多样且自成体系,教学效果显著。
首先,涂传耀先生重视理论的引导作用。一是讲笛子发展史,使学生对笛子的产生与发展有所了解;二是讲笛曲作者生平业绩、创作背景、笛曲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等,增强学生对笛曲演奏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三是讲演奏技巧,气、指、唇、舌,面面俱到,小到一音一拍一句,大到段落全曲都耐心讲解,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演奏技术。
其次,涂传耀先生强调实践的示范作用。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他在教学时都以示范演奏的方式来教学。他的示范演奏是全方位的;有全曲示范,增强学生对笛子的整体印象;有难点示奏,直接帮助学生提升演奏技巧;甚至逐句逐音示奏,使学生能高效地提高演奏水平、掌握更多曲目。
2、点多面广,艺德同授
涂传耀先生站位高,只要有益于笛子艺术发展的事,他都能不计利弊、尽己所能。他的学生特别多,有小、中、大学的学生;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还有直接上门求学的佼佼者。如:2008年胡玉林听说涂传耀先生到了杭州,他连夜直奔涂老师住的酒店求教《冷月》,涂老师欣然授课。
(2008年,胡玉林在杭州向涂传耀求教《冷月》时的场景)
(2008年,笔者陪同涂传耀在杭州参加笛子年会合影)
在传授笛艺的同时,他会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关心学生的成长。笔者学院有一学生到他那里上课,因家庭原因致学生本人有些心理异常,他多次打电话给我询问她的情况并竭尽自己之力给予帮助。
正是涂传耀先生这种点多面广的辛勤教学,他的学生遍布江西乃至全国,在江西笛界自然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笛群,涂老师被弟子们推到了“金字塔”的塔尖;正是涂老师艺德同授精湛博爱的教学,经他教导的学生大部分被各大音乐学院、艺术学校录取,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这些从江西走出去的笛界骄子们无不把他们的老师指向同一个人──涂传耀,涂传耀的名字成了江西笛界、音乐文化界一张绚丽名片。
(三)笛曲创作
“作品不是我写的好,是老祖宗的东西好”。当别人赞扬涂传耀先生的《南词》好听,《冷月》很“现代”的时候,他都把作品的美归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老祖宗”,说自己只是吸收了“老祖宗”的精华,对“老祖宗”的东西做了一点传承、发展而已。
1、涂传耀先生的笛曲创作是伴随着他笛艺生涯的
一是创作时间早。1961年,20岁的涂传耀创作了他的第一首笛子曲《闹春耕》。由于这首曲子是在一次全国重要会议上为代表们演出,所以影响很大,继而被国家、省级电台录音播放,在全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可以说一炮走红,从此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二是跨越时间长。从1961年创作《闹春耕》持续到1990年创作《四步头》,涂传耀共创作了15首笛子作品。作为一个笛子演奏家来说在全国也不多见,这30年可以说是先生在笛艺生涯中最辉煌的30年。
2、涂传耀先生的笛曲创作是扎根于江西民族音乐土壤的
厚重的江西民族音乐土壤滋润了涂传耀先生的创作情怀,他的许多作品都取源于这个土壤。
从名称上看,有浓郁的赣鄱地域特点,如《鄱阳渔歌》《春到井冈》。《南词》取名于赣剧弹腔南词,《冷月》取名于南宋鄱阳人姜夔的《扬州慢》词意等;还有表现江西鱼米之乡的曲名,如《闹春耕》《送粮下山》《运粮路上》《喜割丰收稻》《布谷鸟飞来了》《牛歌》等。
从音乐素材看,有鲜明的赣鄱音乐风格。他把有些已在赣鄱大地深入人心的音乐作为素材运用在自己作品当中,这些作品一经问世便得到老百姓的喜爱。如:《南词》与赣剧唱段有关。据陈汝陶论文《新中国成立后赣剧音乐的改革与发展》记载:“1953年江西打造的新赣剧《梁祝姻缘》第三场‘书馆夜读’中祝英台有一段唱腔‘耳听得更鼓来山外’,是采用弹腔中的南词(女腔)传统曲调谱成的。‘耳听得’这段优美唱腔,当年竟然好似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在南昌城里以致全省各地到处传唱,一时间在南昌出现了满城尽唱‘耳听得’的奇特现象”。[4] 笛曲《南词》的音乐主题和这段唱腔是同一素材,因此老百姓非常容易接受;类似的还有《牛歌》《鄱阳渔歌》,它们的音乐之所以深入人心也和《南词》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喜割丰收稻》取材于赣南采茶戏,《山坡羊》取材于江西孟戏高腔等。
3、涂传耀先生创作的笛曲传播广、影响大
涂传耀先生创作的15首作品全部都留下了曲谱。其中13首配有录音;在不同时期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等向全国播放的有7首;在全国、全省音乐作品创作比赛和音乐活动比赛中获奖有11首;在国家级、省级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和刊物发表的作品有4首,具体详情见后文附表。
二、创笛艺之源──作为江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创始人的涂传耀
涂传耀先生深知江西的笛子事业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家坊式作业”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类似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这样强大的社会团体才能发展江西的民乐和江西笛子事业。具有强烈使命感、责任感、有担当的涂传耀先生毅然奋不顾身地扛起这面大旗,其胆识与魄力令人敬佩。
(一)艰难创业
1、学会成立前的零星记忆
“昆仑啊,现在涂老师要做一件事情很难噢!”这是涂传耀先生经常和笔者说的一句话。自古万事开头难,在江西文化艺术界这种人才济济,且个性张扬的团体里来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业就更难了。但他始终没有说任何具体困难的事,也没有叫我们再分担什么,难事都由他一个人担当。只是由于笔者在学校工作,他就把前期的文字工作交给笔者了,现就笔者所知道的关于创建学会的一些零星记忆简要梳理如下:
2006年底或2007年初,涂传耀先生把笔者叫到他家里,给了笔者三份材料,一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章程》(1996年8月9日),二是《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0号1998年9月25日),三是《关于成立各地方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建议》(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2005年8月23日)。然后叫笔者起草《关于成立江西民族管弦乐学会的申请报告》和《江西民族管弦乐学会章程》,笔者欣然接受了这项光荣而又有历史意义的工作。2007年3月16日,笔者完成了这份《关于成立江西民族管弦乐学会的申请报告》。2007年4月25日前,笔者又完成了《江西民族管弦乐学会章程》。
在这过程前后涂传耀先生要完成以下艰巨的工作:
一是要联系、宣传、团结50名以上志同道合文化艺术界同仁,把他们发展成为江西民族管弦乐学会筹委会成员。笔者认为只有具备像涂传耀先生这样既有个人威望、人格魅力,又能吃苦耐劳和辛勤工作的人才能完成这项基础工作。笔者曾在2008年底,两次分别到江西省歌舞团参加由涂传耀先生召集的筹备会,看到他用沙哑而坚定的声音向各位成员讲成立学会的目的任务、描绘学会成立发展的前景,那场景使我想到了“南湖里的红船”。我想一定是“红船精神”在激励着他去完成振兴江西民乐的历史使命。
二是要向文化厅、民政厅等相关单位递交申请并到相关部门和领导及办事人员沟通、协调有关具体事项。这项工作遇到了一些阻碍:从时间上来看,申报组建学会这个事情始于2007年4月,到2009年1月才完成,按规定两个月要完成的事项却用了20个月;从学会名称看,申请成立的是“江西民族管弦乐学会”,获批却是“江西省民族器乐研究会”。涂传耀先生对这块牌子虽不是很满意,却倍加珍惜。他说“名称不是主要的。关健是要把事业发展好,这才是最主要的”。涂传耀先生这种坦荡胸襟、大家风范跃然纸上。
2、学会成立
江西省民族器乐研究会(现已更名江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于2009年1月6日在南昌正式成立。大会代表共有98人,他们代表全省130名首期注册会员一致通过了《江西省民族器乐研究会章程》,并选举了首届理事、常务理事以及会长、副会长,涂传耀先生当选为首任会长。涂传耀先生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讲话,明确了协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思路,着重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设想,实现了由一位音乐家向音乐活动家的角色转变。
(二)辉煌业绩
涂传耀先生始终按照章程和六个方面的设想来开展学会的各项工作。他脚踏实地、任人唯贤,得到了全省民乐界的拥护和爱戴,学会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笔者把涂传耀先生在讲话中提出的六个设想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学会组织内部的建设;二是成立民乐团;三是开展考级、比赛、培训、学术交流等业务活动。
1、学会组织建设
涂传耀先生非常重视组织内部建设,他经常说:“学会职务不是官职,是做事的位置”。他把一些能干事、想干事的同仁吸收进学会担任职务。在工作中如发现这样的人才就会及时召开会长办公会,把这些人增补到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常务副会长职务中来。按照章程在总部组建了党支部和各职能委员会;各地成立了江西民研会分会;各乐器门类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委员会等。这样,一个党政同责、层级分明、专业特色突出、纵横交错立体式的民乐组织在赣鄱大地上诞生了,它不仅保证了学会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使江西民族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快车道。
2、学会民乐团
民乐的教学特点一般是从少儿时期开始学习。涂传耀先生非常重视在少年儿童当中传承发展民族器乐,学会成立后立即组建了具有中型规模的少儿民族乐团。乐团排练了一批具有江西特色以及学会自己创作的民族器乐曲目,锻炼了人才,吸引了一大批少儿学习民乐,为江西的民乐发展奠定了基础。乐团最多时发展到了两个,且水平日益提高。在全省民乐大赛中,乐团的节目获一等奖,在全省产生较大的影响,增强了学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学会开展的系列活动
学会一经成立,各种活动蓬勃开展。
一是及时举办了各种音乐会。如2009年9月26日,在南昌大学音乐厅举办了由江西老中青三代笛艺代表涂传耀、熊志音、胡玉林共同演绎的“中国竹笛名家名曲”专场音乐会;2010年1月2日,在江西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音乐厅成功举办了黄海师生二胡音乐会等;2010年12月10日,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厅举办了“清音雅韵”──赖彦青竹笛独奏音乐会。
二是及时在全省各地成立了多个考点,组织了全省民族器乐考级工作。
三是开展了考级考生展演活动。在省内,举办了江西省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生展演活动;在省外,江西的一些优秀考级学生在全国频频获奖,如涂传耀培养的学生詹欣在“明日之星”──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优秀考生展演活动中一举获得吹管组金奖,为江西争得了荣誉。
四是主办高校民族音乐交流会。为扩大民乐在高校的影响力,主办了第四届和“滇韵南声”杯第五届南昌高校民族音乐交流会。
五是主办学术交流音乐会。如为提高江西笛子艺术水平,把周波、马迪、戴亚等名家请进来、把江西笛界传承人送出去的学术交流音乐会和研讨会等各项活动。对于这些活动涂传耀先生都会事必躬亲,我们都能在每次活动中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三、立笛艺之宗──作为“赣鄱笛派”宗师的涂传耀
涂传耀先生是非常低调的人。他在世时从不自诩、也绝不允许别人称他为“宗”“派”“领军人物”“XX代表”之类的赞誉,他是一个只谋事不谋人的人。
涂传耀先生更是一个谦虚的人。以他的水平成就、威望资历,在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绝不只是个常务理事。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辑的《竹笛考级曲集》(1)(2)中,也只有他的一首《牛歌》入选,更是让人觉得不平。但他就是一个讲团结、能舍弃自我顾全大局的人。笛艺是有“派”别的,就全国来说有“北派”“南派”之称;就地方来看,也有“浙派”“草原笛派”“山东笛派”之别。我们今天尊称他为赣鄱笛派(江西笛派)宗师,理由是充足的。
(一)江西翘楚
1、百姓认可
涂传耀先生八岁开始习笛,一步步走到了江西省歌舞团这个耀眼的舞台,随团在全省各地乃至全国和国外演出,他的笛子独奏都是最受欢迎的节目。《西安日报》《南昌晚报》《心声歌刊》、江西人民广播电视台等报刊、电台都对他的笛子演奏作了专题报道,涂传耀先生的名字和笛声在观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深受百姓的喜爱,人们亲切地把涂传耀悦耳的笛声和景德镇精美的瓷器以及南丰甘甜的蜜桔称之为“江西三宝”。
2、笛届敬仰
涂传耀先生是在全省、全国演奏及作品获奖最多、获奖级别最高的演奏家、作曲家。他被文化部评为江西省民族器乐唯一的一位“尖子”演奏员。随着涂传耀笛子技艺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慕名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同时,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正如笔者前述,由于他这么多年的教学成果和获得的荣誉,使他成为了江西笛群“金字塔”的塔尖而被敬仰。
(二)全国著名
涂传耀先生以自身的精湛演奏技术、精良的教学成果、经典的笛曲作品,在全国笛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江西笛界在全国赢得了地位。文中第一部分已对此进行了阐明,不再赘述,仅再列举三个重要事实以佐证之。
1、闪亮登“台”
台湾顶尖国乐团之一的琴园国乐团,自1995年至2011年在台湾主办了22场“中国竹笛名家名曲系列”音乐会。这个系列大都是两人以上的组合,邀请了陆春龄、赵松庭、王铁锤、俞逊发、胡结续、曲祥、曾永清、张维良、戴亚、马迪等名家参会,江西只有涂传耀先生被邀请安排在第14场“春风拂笛三弄”音乐会,该场音乐会由涂传耀、邬满栋共同演奏。涂传耀先生现场演奏了他的代表作《南词》,让宝岛听众领略到了江西笛子的魅力,曲毕掌声雷动,好评如潮。台湾著名音乐评论家、台湾琴园国乐团团长、笛子演奏家林谷珍还为涂传耀先生题写了“冷月箫声”“鄱阳笛韵”墨宝,可见涂传耀先生在宝岛及全国的影响。
2、传世佳作
一个“笛派”的诞生必须有一批能凸显该“笛派”风格的作品。涂传耀先生正是创作了一批流传广、影响大的具有赣鄱独特风格的作品而被尊为“赣鄱笛派”宗师。下面请看笔者梳理的《涂传耀作品一览表》:
以上涂传耀先生创作的作品有力地支撑了“赣潘笛派”的确立。
涂传耀作品一览表
3、至高荣誉
基于涂传耀先生对笛子艺术和民族音乐做出的突出贡献,2011年,他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评为“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2013年又被公认授予为“中国笛坛第二代宗师”等荣誉称号。
综上所述,涂传耀先生的笛艺根植赣鄱文化,吸收了赣鄱民族音乐养分,把精华融入到了他的笛子演奏、教学及创作当中,已形成独特的赣鄱风格;他创立了江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促进了赣鄱民乐的发展。这些都是江西笛界历史上无人可以比拟的成就,我们坚信,涂传耀先生的名字和他创立的“赣鄱笛派”必将流传久远、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