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与思考
2021-01-28季婧
季 婧
1 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介绍
教育部等四部门今日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2 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要超过一半。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的经历。针对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如何提升“双师型“能力,是现下高职院校和青年教师共同的课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自2016 年起,开展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青年教师企业项目包含国家级培训和省级培训。由高职院校选派青年教师和新入职教师走进国内外大中型企业。通过顶岗实践、跟岗实习、考察观摩、参与产品技术研发等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企业实践培训。项目实践期的长度分为4 周、12 周、26 周和52 周不等,研修时间必须连续不间断。
青年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项目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能力。实践本身更能激发教师的思考,结合企业实践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进行授课,是对教学能力的一种提升。还可以填补实践工作空白,提高职业能力。只有切身立于职场之中,才能够让青年教师独立处理实践中各项事情,专业素养及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2 会计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特点
2.1 岗位的局限性
财务部门和企业的核心业务息息相关,处理的都是企业较为机密的信息,出于种种原因,部分企业本身并不愿意青年教师接触企业的核心业务。青年教师如果进入企业的财务部门实践,只处理边缘化的一些简单业务,承担外勤会计的工作,实践也就流于形式。因此实习前,学校与实习单位,青年教师与企业导师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除了在企业财务部门实践以外,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参与项目审计也是不错的选择。审计协议保障了会计信息和企业机密不外流。青年教师参与不同项目的审计,可以接触到不同行业不同经济业务。
2.2 技能的多面性
会计类实践的重点在于业务的学习理解、账务处理能力、软件操作能力。这也是独立承担会计审计相关工作的职业技能要求。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并不是简单地教与学的项目。除了青年教师进企业后,要能发挥自己的所长,承担起一项工作,认真负责完成每一项任务,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进企业之前的准备工作不可忽视,不可把所有的短板留在企业实践期解决。进企业后要转变角色定位,快速融入工作中,认真负责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
2.3 实践期的长度有要求
为了充分发挥实践项目的作用,企业实践期不应少于26周。会计类的实践项目与企业的经济业务息息相关。实际中,企业的生产销售经营循环需要一定的周期。审计项目工作也需要时间做调研审计。就青年教师来说,要独立完成工作任务需要一定的时间长度,并且技能的锻炼、课题的研究离不开时间的积累。就企业来说,实践期太短并不利于企业各项工作的安排与交接。
3 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的启发
3.1 带课题进项目,协调实践项目安排
首先,青年教师明确参加企业实践项目的目标。大多是青年教师从未在企业工作过,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提供了体会不一样的工作生活经历的机会,填补企业工作实践的空白。青年教师去企业实践的目的应该明确,带着课题或是任务下企业,针对性的锻炼提升实践能力,积累教学素材。结束实践项目转变到教师角色后,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对知识点会有更深理解,更多的教学素材应用于教学中,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分享观点。
其次,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明确了个性化的目标后,应该与实习单位商讨协调项目的安排。既要考虑到自身的需求,也要考虑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同时要与企业导师交流,细化完善实习项目的计划。实习项目计划制定后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实习过程中,要积极与导师保持沟通,必要时进行调整。
3.2 对接企业人才需求与育人内涵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高职毕业生本身对就业的期望。一直以来,会计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的定位是出纳岗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会计》和《初级财务会计》的课时安排是最多的。有些高职院校取消了《中级财务会计》的授课计划。甚至在授课时,高职院校的老师也曾无意中给学生这样的心理暗示。诚然,毕业走进企业从一份出纳岗位做起,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不论学历如何,任何一个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规划都应该是逐步上升,而不应该在求学阶段就按照学历设置无形的天花板。会计从业资格证已经成了历史,表明做基础的会计相关工作,不再设门槛,有含金量的会计工作需要更多的知识技能。社会从来不缺基础会计人员,缺少的中高端会计人才。相信,成为中高端会计人才,是每一个志愿从事会计行业的学生的初心。
其次要意识到企业的招聘需求。经历几个审计项目,接触了多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员。无一例外,他们更倾向于招聘本科生或更高学历的学生。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如果不选择专转本提升学历,可能在择业时就没有机会进入面试环节。企业设置的招聘门槛是想招聘更为优秀的人才,他们对高职毕业生存在学习能力较差的刻板印象。学习能力差就意味着只能做最基础的工作,意味着可能随时被时代所淘汰。
综上,我们需要反思高职的育人内涵。
一是给每一个高职学生心中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无须太过细化会计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更重要的是,让高职学生坚信且践诺,会计人员永远在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进步。做好眼前事,未来有无限可能,再高的目标也不虚无缥缈。
二是引导高职学生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学习时思考如何高效达到知识的内化,工作后思考如何既快又好的完成工作,并且让自己的工作产生更大的附加价值。这样的工作态度就是积极认真负责。工作不会辜负认真负责、主动思考的人。
3.3 以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中的“痛点”重新思考教学重难点
首先,教学中应融入企业的真实难题。教学的重难点一直在延续着考证重难点即教学重难点的思想。教学变革不应寄希望于考证的变革,教学的变革应该走在前沿。经济环境悄无声息地变化着,企业核算中遇到的难点、痛点,会计人员感触最深。会计人员要能够及时发现现有核算的不足,并能加以思考初步形成解决方法。在会计行业中分享交流,从而推动我国会计准则趋于完善。解决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中的“痛点”,未来走上会计岗位的学生们也有一份责任。教学中应该融入的案例应该企业的真实难题,而不是披着案例外衣的标准化的业务题。反思曾经的难题,讨论现下的问题,每位学生出谋划策,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才能更有担当。
其次,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经济业务的讲解上。就会计专业来说,账户的设置、借贷规则是基础。在了解基本规则之后,重点应该放在讲解企业的经济业务上,而不是账务处理的会计分录。强调记忆会计分录,甚至总结“会计分录大全”是本末倒置。会计分录是一种会计语言,用来表达一项经济业务的实质。如果学生不理解企业的经济业务,如何能理解会计核算的分录,又如何能领悟会计语言的魅力呢?真正理解经济业务,是跨越理论与实务之间的鸿沟的桥梁,是迅速融入工作岗位的有效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