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1-01-28李志伟任丽佳章文俊单鸿涛
李志伟 毛 琦 任丽佳 章文俊 单鸿涛
《认识实习》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1-3],该课程将本科阶段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较强动手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的高素质复合人才,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认识实习》课程现状的分析,从实习基地、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四个方面对《认识实习》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
1 《认识实习》课程现状分析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学校地处上海,目前已与正泰电气等一批上市公司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每年安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到正泰电气等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每次实习一般选3- 5 家企业,每家企业实习时间为半天到一天。经过连续三届学生的调查发现,当前《认识实习》课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实习基地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产学研实习基地存在以下问题[4-5]:
①紧缺的实习基地资源与大量学生集中实习之间存在矛盾,学院一般出于教学管理的方便,通常会让某一专业的学生集中在某一时间到某单位实习,这样就导致企业接待困难,尽管采用了分批次进行参观实习,但此种方式是以牺牲时间和实习深度广度为代价的。
②实习深度广度有待加强,由于课时安排少等原因,学生实习多为参观性实习,学生很难接触到企业技术性问题,因此,实习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③实习基地的单一性不能满足学生实习多样性的需求,经过充分的调研,有约40%的学生更愿意到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公司进行实习,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建立的实习基地多为传统电气或制造类企业。
1.2 “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紧缺
《认识实习》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而目前高校师资队伍中有三年及以上相关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占比不足20%,而且由于实习单位性质的不同,一位教师往往很难胜任多家企业的实习教学。不仅如此,目前多数高校的《认识实习》教学多由刚毕业、工程实践经验较缺乏的博士或硕士教师担任。尽管实习过程中,企业会专门配备相应的导师现场培训指导,但由于理论水平或教学经验的缺乏导致教学很难具有针对性。
1.3 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需提高
《认识实习》课程的一个教学目标是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状况,巩固和加深理解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而现实教学往往是参观性实习。整个实习过程主要为企业文化和产品的讲解、工艺流程与仪器设备的参观,学生基本处于听讲、观察等,不能与企业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更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这就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实习结束学生仅了解到企业的概述及产品,对与产品或技术相关的细节,尤其是如何与理论结合起来更是一知半解。
1.4 学校投入及重视需进一步加强
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在持续增多,投入到《认识实习》的经费却没有成比例增长,而企业投入的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在成比例增加,这就导致了企业导师人均获得更少的劳务报酬。因此,学校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保障。另一方面,《认识实习》课程多为校外教学,学校学院监管困难,也有少部分教师或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认识实习》就是让学生到企业参观下。
2 《认识实习》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针对《认识实习》课程现状之分析[4,5],结合近几年带教经验及与实习学生和同类高校带教导师的交流,从实习基地、教师、学生及学校等几个方面对《认识实习》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6-10]。
2.1 全方位、多渠道构建产学研实习基地
强化校企合作,建立长期产学研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认识实习》教学的必备基础,也是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一步。学校可以定期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派遣一些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到企业交流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此外,还可发挥高校特长,对企业员工提供短期培训,促使企业人员对学校师生有认同感。
多渠道构建校内实习基地体系。校内产学研实习基地在学生认识实习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引入企业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在此方面做了较多的探索,如,学院与国内外多家企业高校共建有人工智能国际联合实验室,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实验室交流,也承担部分企业、政府人员的参观接待任务。同时,实验室可允许部分学生到实验室中短期实习。此外,还可多渠道构建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的校内交叉学科实习基地体系,同时满足不同需求学生完成一定课时的校内实习。
2.2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能力
要提升《认识实习》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从根本上要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重视。目前,上海市教委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高校教师培养计划等项目支持高校教师产学研见习,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教师申报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见习课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目前《认识实习》多为具有博士学历的讲师或副教授担任,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教学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认识实习》教学的课程设计中去,必要时,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个人科研、开发和实际动手的能力。还可以通过产学研形式,联合企业开展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将教师科研成果产业化。
2.3 关注学生实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
目前《认识实习》课程仅为参观性实习,学生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了解知识很粗浅。针对部分学生对某些企业实习兴趣缺乏等问题,可以考虑建立一些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的热点前沿学科实习基地,如智能电网、与电气工程相关的物联网企业作为实习基地。
加强学生实习过程管控。目前的考核方式为实习结束交一份实习报告,多数学生千篇一律。我校教师在过程管控方面做了较多工作,如在实习前,让学生广泛查阅资料,有针对性的了解行业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实习过程中,不仅要听见习导师的讲解,更要与书本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必要时可实际动手操作;实习结束,鼓励学生思考并开展一些创新性活动。
2.4 优化学校管理体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学院层面应优化管理体制,严格科学地进行教学管理和考核。对《认识实习》课程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进行严格审慎,对带教导师加强培养。可通过资源池的方式培养一批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工程实践的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等方式。
破除单一实习形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选不同类型的企业,将对某一企业有兴趣的学生安排到对应的企业,让学生在自己爱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眼界,全面提升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带教导师应多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发散性问题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