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提升策略研究
2021-01-28张百灵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百灵 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学习动机的内涵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是学习者对于学习活动所产生的一种内驱力。学习动机的常见分类包括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通常来说,个体的学习行为可以由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共同激发和维持,但因外在学习动机会更多的与外部诱因,外在奖励等条件联系在一起,容易导致缺乏外部诱因则丧失学习动力,而内在学习动机更多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紧密联系在一起,相对外在学习动机而言更加稳定。因此,在学习动机的培养中,更多强调诱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
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成就目标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其中强化理论的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流派的刺激-反应的基本理论模式,归因理论侧重于对行为结果进行归因,分析归纳出人们将行为结果进行归因了六大因素和三种模式。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的主要理论,在该理论中马斯洛将人的需求视为动机,按照需求的高低提出了人类的七种基本需要,并论证了不同需要的满足顺序及自我实现的概念。自我效能感出自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备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到个体对任务难度的选择以及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坚持性和抗挫折能力。成就目标理论提出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有能力增长观的人认为努力可以改变结果,拥有更强的学习动机,持有能力实体观的人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并不会随着学习而有所改变,拥有较弱的学习动机。
三、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的提升策略
(一)教师层面
1.适当提升教学难度
根据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动机理论,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挑战性与胜任力同在,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访谈调研了解到,高校公共课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难度发生变化时,学生的及格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考试难度降低到中等难度以下时,学生考试通过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原因是较容易的考试试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且学生之间会流传该门课程较好通过从而让学生难以重视该门课程。随着课程建设课程改革的发展,近年来教育学、心理学为了迎合全国性教师资格证考试,调整了课程难度,提高难度后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原因是学生因该门课程难度增加而提高重视程度,在学习和复习中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2.丰富授课形式和内容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源头上就要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强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教师通过丰富授课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课程不同于中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引导作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多一些。因此课堂上教师负责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自行在课下进行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拓展。比如学前教育专业,由于课堂上更多传授的都是理论内容,学生缺乏经验的理解。教师可通过增加实习见习环节,或者分享幼儿园教学案例和视频等,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以后工作的环境,进一步直观接触幼儿。
3.不同难度任务下,创设不同心理氛围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人的动机强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呈现倒U型曲线。不同任务难度时,最佳动机水平也有所不同,任务难度大时,最佳动机水平偏低,要营造轻松的氛围,不宜调动过强的动机水平。任务难度低时,最佳动机水平偏高,需要营造紧张的氛围,激发出强的动机水平。
4.增加专业认同感,明确人生目标
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学习动机薄弱,整日无所事事,都是由于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规划,对专业认同低。报考时由于选择了服从调剂,对所学专业认同较低,亦或是由于不清楚就业前景对专业发展感到迷茫。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出发,进一步普及专业发展方向,阐明未来从事行业的价值和对社会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形成认同感和价值感。有调查显示,教师行业薪资待遇排在令人不满意的十大行业中,但是任职三年内对行业的满意度中教师行业却排在令人满意的前三名。说明尽管工资收入不如人意,但是教书育人产生的价值感和使命感却足以让教师产生对本行业的满意感。同理,在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产生对专业的价值感和认同感,是大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甚至是坚定未来职业方向的内在动力源泉。具体方法可通过参观工业园区、实践基地,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增加专业资格认证考试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二)学校层面
1.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可程度。专业发展的好,学生对所学专业更有自信心,更能看到自己的未来有出路,才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专业发展和建设是高校之核心,高校要想发展专业首先应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障各年龄层教师数量充足。招聘专业教师任教,尽量减少外聘教师或者代课教师作为授课资源。其次,学校要有培养教师持续发展的远见,鼓励教师参加定期培训,学习前沿知识,以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有了稳定的师资队伍,还要有合理的课程体系。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使课程设置能够符合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才的目标。课程的设置要符合未来岗位对学生的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信心也有能力能够胜任本专业工作。以师范类院校为例,师范专业的基本技能“三字一话”既是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胜任教师这一职业的必备技能。师范类学校重视师范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以“每人一幅字”,“英语角”,“你说我话”等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更是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自身技能的空间。课程设置中可以增加训练专业技能的课程,让大学生面对未来的工作信心更加充足,敢于挑战。教材选择方面,要考虑到专业性、权威性。
2.了解新时代大学生所想所需
随着00后陆续进入大学,教师们发现学生的思想和观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要塑造学生,就要先了解学生。很多调查都显示,学生更倾向于喜欢和自己有共同语言或者可以理解自己的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通过与当代大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其爱好,熟悉其经常使用的网络用语,可以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让教育者更多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点,以探索出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方式。
3.针对定向生,完善考评制度
定向生,又称为免费师范生,是师范类专业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学生。因报考时与当地教育部门签订毕业后需要到定向地工作,服从分配,在校期间免学费但不享有自由择业的权利。定向生一入学开始就没有就业压力,因为他们的工作已经确定了,但同时也就没有了奋斗的动力,很多学生认为学得再好还是要去定向单位工作,只需保证能拿到毕业证达到定向标准即可。很多专业的定向生因其就业定向,从一入学就丧失了学习动力,反正只要能够及格拿到毕业证,其他都无所谓。针对定向生这一心态,学校应严格考试制度,并在规章管理制度中明确挂科会影响就业工作。让定向生持有和其他学生一样的学习态度,不因四年后工作确定而影响其学习动力。同时,教学考评的体系可以灵活多样,增加教考分离、实践分数、小组合作、专业技能汇报等项目,增加毕业难度,提升学生学习动机。
(三)社会层面
1.提升教师社会地位,摒弃“读书无用论”
虽然现在不断提出要提高教师地位,重视教育,但是在社会上“以金钱论成就”的读书无用论仍然存在。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是决定人才流向的原因。如果社会都以挣钱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或是人生价值,则越来越多的人才会离开教育事业。众所周知,教师行业收入颇微,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师,被认为就是孩子王,是看孩子的,收入更是跌至当地平均收入之下。那么支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源动力是什么呢?不是高收入,至少还有社会的认可。从事一份工作,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是更多教育工作者坚持下来的动力。所以坚定师范生的理想信念,不仅要从提升待遇上着手,也要从全社会的价值观改变入手。只有当大众形成优秀的人才才具备当教师的观念,教师在社会上享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才能形成吸引人才进入教师队伍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
2.政策支持师范类专业发展
师范类专业的良好发展前景自然是师范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如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各师范类高校纷纷增加了学前教育学生的录取率,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由于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大量的人才需求,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提升,学生们能够看到自己专业的良好前景,对专业有认同,对自己有信心。尽管如此,仍然有部分专业发展地位尴尬,比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面对招聘单位时所遇到的问题,小学教育培养的是小学全科教师,然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数学专业或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致使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在就业中位置较为尴尬。当然这也反映出相应人才培养中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3.提高薪资待遇,增强师范生获得感。
教师在社会上的待遇不高主要体现在薪资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反映教师工资低,不足以养家糊口,这些观点对尚未进入工作岗位的师范生来说都起到了消极影响。特别是免费师范生,这些学生当时报考师范类专业一定程度都和家庭条件不好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整个社会的认知有所改变,能够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自然可以让师范生对自己的前途更加有信心,学习动机也能够得到激发。
四、总结
新疆作为偏远地区,教育质量一直有待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发展是与其学习动机密切相关的。学习动机作为大学生行为的源动力,是我们提升教育质量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较弱,因此针对免费师范生提出提升其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