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的审美转变

2021-01-28周隆赞湖南广播影视集团

消费导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影视创作时代

周隆赞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

当美国著名的影评家、记者和编剧罗伯特·埃伯特先生去世的消息刚刚公布,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发表了一篇令人动容的声明,以此来表彰埃伯特先生在影评事业中所做出的伟大功绩。作为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领路人”, 埃伯特对于影视作品独到的审美和分析理论,也成为国内各影视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理论知识。埃伯特先生的一生,是伴随着影视作品及电影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一生,尽管因为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其对于影视作品的审美视角与国内的影视艺术发展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些偏差,但是对于影视作品的艺术审美层面上的相关分析,的确是可圈可点的这也充分地反应出,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时代里,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中,尤其是审美价值中,是存在着很大共性的。

一、媒体传播时代的变迁沿革

从中国古代的“驿”,到当下已经完成全球布局的5G网络环境,媒体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讯信息作为一种载体,在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之形成匹配的是,在资讯传播的过程中,其“媒介”的价值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媒体的调整或者是升级,往往会同科技的创新充分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当“地球村”从一个概念转变为一种常态化之后,海量的信息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媒体需要通过平面的单一平台来进行传播的方式,而信息的相关内容也从相对较为薄弱的文字信息升级为音频、影视频信息。

客观地讲,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现在并没有完全步入“新媒体时代”,毕竟互联网5G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完全成熟,笔者表示谨慎地赞同这种观点。从实用性价值上来看,互联网5G时代的确在当下没有实现,不过其实从3G时代开始,就已经拉开了新媒体时代的帷幕,依托互联网平台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所发展起来的“融媒体效应”,为信息全球化传播形成了巨大的推动效应,如果仅仅用5G环境的应用来作为研判新媒体时代的唯一标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二、影视艺术的审美基础

从相对抽象的影视作品艺术价值上分析,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影视艺术是人类艺术积累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这一既定概念几乎所有从事与影视相关的人员都接触过,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够完全理解其深邃的内涵,并且将其在影视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老舍先生的一部《茶馆》从1956年问世以来,文学作品也好,影视作品也罢,都能够另受众刻骨铭心的是,其在影视艺术价值的“逼真性”和“假定性”上都有不俗的表现,以至于一些翻拍的作品与之相比起来就会受到观众特别激烈的批评。王刚饰演的和珅、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游本昌饰演的济公等都属于此列。这说明演员所扮演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造型还是肢体语言,都完全符合剧本所设定的人物形象,以至于受到拍摄条件的限制,其镜头都是在棚内搭建完成,根本不是实景拍摄的,也会因为演员入木三分的演技而让观众丝毫不会察觉出有人工修饰的痕迹。

三、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审美转变的环境基础

当越来越多的所谓“小鲜肉”粉墨登场,一批批表演艺术家淡出荧屏之后,观众发现,当下的影视艺术审美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无论是备受诟病的“数字小姐”出现还是“天价修图王”的蹿红,都佐证了这一种影视艺术生态环境在发生变化。

有很多人将其视为是道德准则的滑坡,而忽视其所依仗的是影视传播环境,这其实更加剧了影视艺术审美转变的方向更趋于丑态方向发展。为了有效遏制这种局面蔓延,让影视艺术朝向正确的价值观方向前行,很多从事影视创作的艺术家纷纷以强化影视艺术发展主旋律为基调,对影视作品从创作到发行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这种调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顺应了媒体变化的需要,以央视流媒体客户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为样板的一批新媒体时代影视作品载体逐渐成为新媒体时代弘扬影视作品主旋律艺术美感的“桥头堡”。在他们的带动下,已经最大化地将影视艺术的审美方向向“主旋律”发展。

譬如说,在《中国机长》中,有一比较特殊的镜头是,当特情处置完毕,飞机落地之后,第二机长来到客舱,坐在了一位乘客的身边,二人对视一笑。不同年龄段的人,在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给出了不同的评价,一些较为年轻的观众认为这是一种“无谓的剧情拖沓”,大部分观众认为这是机组人员在面对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在完成了自己光荣的使命之后,与社会和大众一种极为自然的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语言的交流,恰恰是最真实的。这就是一种审美视角的转变,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时间、空间、环境以及人文信息都是必不可缺的要素,这些要素的整理和调整,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影视艺术审美的转型方向。基于此,与其说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影视作品的拍摄基础改变了,倒不如说是在新媒体时代中影视艺术的审美价值框架发生了转型。

四、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审美转变的方向与趋势

在常态环境下,影视艺术的审美价值所呈现出来的基本上都是“趋同化”的效果,而这,在特殊的环境中所展现的内容就截然不同了,将其有效延伸之后,在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审美转变的方向与趋势其实也就更为明确了。

(一)“趋利”效应正在弱化

必须要正视的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受港台所谓“商业片”的影响,国内的影视作品在改变创作之初,其基准定位就发生了偏离,完全淡化了其艺术价值的基础,以至于原广电总局不得不以政令的形式限制电视剧的“注水效应”。这其实反应出,在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受到社会以及市场化的影响比较大,如果不适应这种市场的需求,就很难体现出“适者生存”。然而,伴随着新媒体环境的不断成熟,特别是在融媒体效应出现之后,这种畸形的发展方向已经发生了转变,《爸爸去哪儿》从真人秀电视节目到大电影,从飙高的收视率到空无一人的影院剧场已经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

(二)审美切入点正在逐步地成熟

脸谱化、标准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国内影视作品中,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这样的人物刻画,的确能够为观众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不过,呆板的造型设计,淡化了影视作品的内容,从而让观众对于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能够完全从造型上就了解和掌握。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创作过程中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改变,应当是影视作品审美切入点的一次转型尝试,将“是与非”不再用“好人与坏人”来塑造之后,人物完全由观众来自行评判,着实让观众从不同的视角对于“人性”有了不同的认识。

尤为需要强调的是,在新媒体环境的技术支持下,基于互联网线上播放的影视作品,已经开放了观众对于作品的“弹幕点评”,几乎在所有的影视作品中,观众都能够在剧情特殊的拐点上发布自己对于剧情的观点。在这其中,固然是褒贬不一,不过,这不恰恰是影视艺术审美百花齐放最精准的体现吗,不正是影视艺术创作顺应时代发展所必须要进行的调整么。即便是那些负面评价,也是对于影视作品的创作人员来说也是一种鞭策,毕竟只有当观众真正地将身心投入到影视作品中之后,才能够给出较为中肯的评价。

(三)观众群体的组成基础已经发生转变

尽管在“融媒体”时代来临之后,影视节目创作受到了网络平台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作为社会覆盖面最广泛的电视平台来说,其与新媒体环境的融合无论是从基础上还是从社会化效应上都是比较容易操作的,只要是影视节目的主创团队能够洞察到当前观众群体的组成已经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形成改变之后,节目内容其实很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之所以说观众群体的组成已经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之前的电视观众群体基本上以未成年和老年人为主,而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已经脱离了电视观众这个群体范围,作为电视节目的主创人员来说,就必须要及时地压缩早教、少儿动漫等节目,审时度势地调整电视节目的创作基本方向,这样才能够让观众结合自身的需求来欣赏电视节目。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时效性的问题,在电视节目制作完毕之后,以短视频或者是精彩花絮等方式将电视节目放在网络环境上播出,就能够让并不具备收看电视节目条件的网友透过“融媒体”平台欣赏到电视节目,这对于进一步强化电视平台与新兴媒体的合作又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使得双方进一步巩固“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在湖南卫视推出《书法大会》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卫视频道在节目立项的时候尝试将书法作为影视节目创作的主题,而且从湖南卫视的整体定位上来看,其综艺娱乐的性质也比较深,将书法这种“冷门”内容设置为节目的主题看似是冒有很大风险的。不过节目组在对观众群体进行充分地分析之后发现,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这种极具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理念的表现形式在不同年龄段群体中是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再参照《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成功,将书法设为节目主题来进行节目创作。

这种创作的转型其实折射出一个极为鲜明的社会现象是,观众对于艺术的审美基础并没有改变,已经形成改变的仅仅是审美的视角或者方式,只要是从事影视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士能够及时地把握住这种变化或者是趋势,就能够为观众带来一批喜闻乐见的影视节目。

五、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审美的优化

新媒体环境是一个“双刃剑”,层出不穷的网络作品既是影视艺术创作的源泉,同时也有可能是导致其发展陷入单一化模式的重要制约性因素。为了能够让影视作品的艺术创作及审美完全保持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从事影视作品创作的人员,应当理性地面对互联网环境中的资源。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体系,绝非是完全单一地建立在情感类信息之上的,其内容必须要有一个立体感的效应,才能够让经由网络环境中所提炼以及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满足观众观看需求的同时,还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毕竟“IP=收益”的新媒体初级发展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要想让影视作品的创作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就必须要从创作入手,从审美视角的切入点转变入手来进行调整。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来临的时候,影视作品从创作到制作都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不过也伴随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新媒体环境的存在,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技术,也为影视作品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媒介和载体。更重要的是,影视创作可以借助新媒体环境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但是进行影视创作必须明白,新媒体的应用并不是影视发展的最终方向,新媒体也无法代替人的情感和思想,否则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难以逃脱情感单一的误区。必须要从多个视角同时进行调整,才能够让影视创作走出既定的模式,才能够让影视艺术的审美具备全方位的特点,在某种层面上,这其实也是我国影视作品不断成熟的一种最直观表现。

猜你喜欢

影视创作时代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一墙之隔》创作谈
影视风起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影视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