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武术发展回顾与思考

2021-01-28林小美余沁芸

体育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套路竞技武术

林小美,余沁芸

(浙江大学 体育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

1 新中国竞技武术的发展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竞技体育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显著的提高。历史悠久的中华武术,也随之以竞技武术的崭新面貌进入竞技体育的行列。通过宏观分析国家政治的演进脉络与微观剖析竞技武术发展的深层内涵相结合,根据竞技武术发展中的重要节点和具有突破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将竞技武术发展历程划分为应运而生的产生时期(1949—1977)、稳中求进的完善时期(1978—1992)、踵事增华的成熟时期(1993—2008)、守正拓展的深化时期(2009至今),共4个阶段。

1.1 应运而生的产生时期(1949—1977):国家意志推动下的竞技化发展

竞技体育作为增强国家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手段之一,在百业待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于1952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设置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郭玉成,2019),负责对武术等民族体育的挖掘和整理工作,继承发展武术成为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武术通过“体育化”过程进入“竞技化”发展时期。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术只是一个表演性的项目,没有竞赛套路。1953年,武术在新中国第一次规模盛大的全国民族形式表演及竞赛大会中作为表演项目迈开了进入竞技领域的第一步(林小美,2005)。1957年武术成为正式竞赛项目,标志着竞技武术的诞生。随后通过创编武术竞赛规定套路对竞技武术进行改造和规范,并在吸收传统拳术动作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了长拳类自选拳械的基本雏形(马贤达,2003)。1959年第一版配套的《武术竞赛规则》随之产生。此时的竞技武术比赛,已按照长拳、南拳、太极拳进行项目分类,根据竞赛规则对动作规格以及错误动作进行了规定,并允许创编自选套路,给予了运动员充分的空间展现个人风格特点及对武术套路的理解演绎,促进了竞技武术产生初期的技艺发展。

1973年第三版竞赛规则中首次出现了对难度动作的评判:对出色完成难度动作和创新难度动作给予加分。1975年第3届全国运动会上首次出现转体动作,这预示着竞技武术套路在不断创新并丰富其竞赛内容。

在产生时期的竞技武术发展具有以下特征:在发展形式上,诞生了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的武术竞赛项目;在评价规则上,经过对竞技武术发展的探索,已出版了3版《武术竞赛规则》,在竞赛规则的约束下呈现更加规范、更具普适性,更易交流、竞赛的竞技项目运动特征;在发展程度上,以武术竞赛规定套路的普及和自选套路的逐渐兴起,规范和提升该时期的竞技武术水平。该时期竞技武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艰难过程,从项目的确立、内容的纳入,到规则的制定,形成了竞技武术项目的初步形态,竞技武术开始了竞技体育道路的探索。

1.2 稳中求进的完善时期(1978—1992):改革开放促进竞技武术的规范化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争取优异竞技体育成绩,弘扬体育拼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使中国体育事业快速恢复发展。竞技武术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完善自身的竞技体育形式,驶上竞技武术发展的快车道。

从改革开放后所举行的多届全运会和武术锦标赛中,竞技武术套路经历了自选竞技项目与传统项目并行、取代的反复过程,最终保留的长拳、南拳、太极拳、刀术、枪术、剑术、棍术和对练项目成为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的竞赛项目。1979年、1984年、1991年竞技武术套路规则进行了3次修订,均围绕竞技武术套路的动作规格、步型和动作组别、套路中各种错误的扣分要求进行调整(秦子来,2006)。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使得武术套路运动在全国、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得到认可并迅速推广开展。1987年,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1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此后每隔两年定期举行一次。1990年,竞技武术套路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第1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北京成功举办。

在竞技武术套路形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下,1979年开始了对武术散打的挖掘整理并试点训练。按照竞技体育的规则,结合中国武术传统的比赛方式制定并确定了武术散打的竞赛规则和发展思路。1982年1月,《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初稿)发布,同年11月,采用该规则的全国首届武术对抗赛——散手、太极推手表演赛在北京举行。经过不断的实验和验证,1989年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作为武术散手正式比赛面世,意味着竞技武术散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处在完善时期的竞技武术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在发展方向上,竞技武术散打形式的出现,使竞技武术形成竞技武术套路和竞技武术散打两大类兼顾并行的表现形式;在发展重心上,竞技武术套路确定了以长拳、南拳、太极拳、刀术、枪术、剑术、棍术和对练项目等自选竞技项目为主的竞赛内容;在评价规则上,竞技武术套路又进行了3次规则的调整与修改,竞技武术散打也出版了第一版规则;在发展范围上,竞技武术散打全国赛正式举行,竞技武术套路成为亚运会项目,武术亚锦赛、世锦赛先后成功举办。该时期竞技武术的项目体系愈发丰富完整,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借鉴改革开放的思路,竞技武术对内改革,完善表现形式,继续规范项目竞赛内容和规则;对外开放,通过国际赛事提高竞技武术普及度。

1.3 踵事增华的成熟时期(1993—2008):奥运争光计划下的全球化发展

1993年中国开始制定“奥运争光计划”,竞技武术竞赛规则、竞赛体系等全方位向奥林匹克运动会靠拢。竞技武术套路按照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竞技体育项目特征和自身规律,掀起了一场竞赛规则的革新,通过竞赛规则引领技术体系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接轨,为申奥做准备。1996年开始实行动作规格(A组)和演练水平(B组)切块评分,并设置了指定动作和对创新难度的加分。2002—2003年,在切块评分的思路下进行再次细化和调整,不断对竞技武术套路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科学化进行考量,保留传统与接轨竞技相结合,从动作质量(A组)、演练水平(B组)、难度动作(C组)3个层面进行评判,直接增加并量化了难度动作的具体动作内容、要求、难度等级和分值,首次将其组别化和代码化,同时在比赛中增加配乐的规定,要求动作和音乐和谐一致,通过规则的修改引导竞技武术套路突出了“难”“美”的特点,更加接近奥运会项目的评分方式(林小美等,2004)。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竞技武术以“特设项目”的特殊身份亮相奥运会,该时期的规则已具备了全球通行的基本条件,其主要内容如分块评分的模式、难度动作的内容及等级一直沿用至今,在多年的尝试和适应下趋于成熟,也为现行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提供了蓝本,开启了武术竞赛套路规则在新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竞技武术散打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自1993年被列为全运会正式项目后,便不断增加在全运会中金牌数的设立,促使各省队建立散打队,快速提升和普及竞技武术散打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参与人数。1993年第2届世界武术锦标赛、1996年第4届亚洲武术锦标赛、1998年第13届亚运会、2002年第1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使竞技武术散打陆续进入世界竞技体育比赛的行列。随着赛事的举行,竞技武术散打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调整竞赛规则,于1996年、1998、2004年修订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为满足散手的标准化、国际化推广宣传需求,1999年,散手正式更名为散打,对竞赛中护具的要求也做了改变,使竞技武术散打的竞赛体系和规则不断更新、完善、成熟。

奥运争光计划的提出和武术入奥的目标设置,是彰显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有效方式,也得益于国内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宏观调控效果显著、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底气。社会的稳步前进,为竞技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条件,使其快速走向成熟。在成熟时期的竞技武术发展表现出以下特征:在发展目标上,竞技武术全面向着奥运会看齐;在评价方式上,竞技武术套路对规则进行了改革,实行切块评分的方式,为竞技武术套路新规则的实行奠定了基础;竞技武术散打再次调整了竞赛规则;在发展层次上,竞技武术散打正式成为全运会项目,并迅速布局亚锦赛、亚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国内、亚洲及世界范围内的竞赛,竞技武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成为特设项目,举办“北京2008年武术比赛”成为竞技武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该时期竞技武术主要通过对规则的修改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和交流。在奥运战略的引导下,竞技武术确定了评价的准绳,完成了对规则的全面改革,促使竞技武术逐渐成熟,并展开对世界范围内的竞技武术赛事的布局,一方面继续扩大竞技武术的影响力,为入奥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赛事检验竞技武术发展中的不足,进一步促使竞技武术项目的成熟。

1.4 守正拓展的深化时期(2009年至今):体育强国目标下的多元化发展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并取得金牌数第一的成绩,而“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表明中国竞技体育在后奥运时期需要调整发展定位,反思价值定位,探索当下竞技体育的新目标、要求和功能等(刘健,2018)。

后奥运时期的竞技武术需要继续思考如何在中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中找到平衡点,跻身奥运大家庭。不仅需要继续探索优化竞技武术竞赛规则,思考项目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融合传统武术的技击思想和传统流派的技术动作,丰富竞技武术的技术体系,凸显文化底蕴。2011年,武术被列入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候选项目,同年,竞技武术散打在新规则的引导下,开始对散打技术结构进行调整,更加重视拳法和腿法技术发展,促进拳腿摔的技术均衡,改变了唯摔获胜的局面(周小青等,2011)。2012年,再次完善和细化了竞技武术套路的竞赛规则。演练水平评分标准中三档九级的分值划分更加体现层次水平,最后得分可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甚至三位,增加了比赛的竞争性,刺激了竞技武术的发展;更加具体明晰地描述竞技武术套路中的难度动作和规格,为世界各国发展和提高竞技武术套路训练竞赛水平提供了指导。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武术又一次以非正式比赛项目的形式登上奥运舞台。武术世界锦标赛的发展,从1991年第1届的35个国家和地区到2019年102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竞技武术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迅速扩大。2020年1月8日,国际奥委会在洛桑宣布武术成为2022年达喀尔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届时将会有来自世界各国(地区)15~18岁的48名青年运动员参加武术项目,包括男、女长拳全能(长拳和棍术),男、女太极拳全能(太极拳和太极扇)4个小项的比赛。从青少年安全角度出发,刀、剑、枪均视为兵器,因此选择了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拳术、棍术,以及在太极拳类增加了太极扇。武术比赛场地、器材要求简单,达到强健体魄、培养坚强意志力的目的,这些特点与国际奥委会青奥会的理念相吻合。武术进入奥林匹克系列运动会是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标志性事件,促进各国青年间的交流,推动中西文化交融,拓宽中华文化传播渠道。

新时代下的竞技武术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认同、弘扬民族精神、引领全民健康等软实力的独特作用日益突显。一方面,体现在竞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开展;另一方面,以竞技武术带动群众武术的方式促使群众武术、竞技武术和武术产业的协调发展,在国内也顺势将竞技武术和群众武术融合联动,在竞赛设置中兼顾三者的发展需求。2014年起,每两年一届的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既设立了专业运动员参加的竞技武术套路、散打等项目,也有群众爱好者参与的展示项目,以及武术科学大会、各地方武术文化展、武术产品展等,逐渐成为传承武术文化、服务全民健身的武术品牌赛事(人民网,2018),不断推动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协调发展,促进竞技武术与群众武术共同繁荣。2017年天津第13届全运会首次实现把太极拳、健身气功等19项群众体育比赛项目纳入全运会,竞技体育不仅是运动员的赛场,也是群众展现健康活力的舞台,让“大体育”“大健康”的理念惠及广大群众,让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在国家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竞技武术再次进行了产业化、商业化的探索发展。以竞技武术散打为主要突破口,竞技武术套路并行的方式,不断借鉴总结其他项目商业赛事与文艺娱乐活动的包装手段,力图打造一系列充满活力与时尚气息的商业赛事(吴旭东等,2018)。竞技武术在体育强国建设中,促进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下,其时代价值、表现形式及发展途径愈发多元化。

后北京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站在了更高的新起点。在深化时期的竞技武术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在发展进程上,武术成为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跨出了武术入奥征程的重要一步;在发展理念上,继续以全面入奥为目标进行竞技武术的完善与发展,并兼顾以竞技武术引领、普及、提高武术整体发展水平,重视武术全方位发展;在发展途径上,强调竞技武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使命和新要求,竞技武术的发展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文化认同服务,并拉动群众武术的发展,促进竞技武术发挥更多的市场经济价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后续影响力不仅让竞技武术的发展实现了重大飞跃,还使竞技武术从竞技独大的阶段进入多元发展的时代。

2 竞技武术的发展演进逻辑

竞技武术是在国家主导和扶持下诞生的,政策导向是竞技武术发展演进中最初的推动力。竞技武术作为竞技体育项目,规则的更新与改革是项目发展的最明显标志,从项目的诞生一直贯穿竞技武术发展的整个过程。围绕奥运战略开展政策指导和规则修改,奥运导向是竞技武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演进路径。市场导向是竞技武术发展演进中不可忽视的一条主线。政策导向、规则导向、奥运导向及市场导向,对竞技武术发展的影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具有历时性。同时,4个导向又共同指引竞技武术发展,存在共时性。多维度、多层次地剖析竞技武术发展的演进逻辑,以揭示竞技武术发展的深层因素。

2.1 政策导向:国家指示的响应与政府实施的保障

在发展竞技武术的过程中,以国家和体育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意见为指导,确立了竞技武术发展的方向,加快了竞技武术发展的进程。

竞技武术作为一项体育项目,体育政策的引导并左右其整体发展方向。1949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上提出“要广泛地采用民间原有的许多体育形式”(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1997),这为广泛存在于民间群体中的武术重整和发展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支持。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明确提出提倡和发展武术运动。1952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武术被列为推广项目之一,强调和重视对武术的改造。因此,武术开始以表演和竞赛交流走上竞技赛场,为竞技武术的诞生做了铺垫。改革开放后更加提倡竞技体育的交流,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下,1978年《全国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成为世界上体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79年,我国恢复了国际奥委会的席位,竞技体育成为中国体育事业的重点。竞技武术也跟随竞技体育的脚步快速发展,不断朝着西方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理念固本创新,向世界展现武术的魅力。1995年发布的《奥运争光计划》指出,“贯彻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发展战略”,竞技武术开启了入奥的征程。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对标奥运会要求,完善规则、标准,力争武术项目早日进入奥运会”。在竞技武术的市场化产业化中,从1993年率先提出的《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不断推进,再到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等十四部委联合印发《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竞技武术散打商业化赛事迎来了难得的机遇,竞技武术套路赛事的市场化环境良好。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逐渐上升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规划部署层面,鼓励和支持运作商业性体育赛事成为我国体育产业最新政策导向,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商业体育赛事的运作和发展思路具有本质影响。

众多发展武术的相关指示和会议,不断充实竞技武术发展的具体目标。1957年,武术被列为全国正式竞赛项目,同年6月,武术学术问题的座谈会上讨论了武术的性质问题,该阶段武术的性质已从强身健体变成了具有健身、技击、艺术的成分,突出了技击的性质(周伟良,2003)。1982年举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盛大、最重要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制定了“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目标,并正式提出了武术散手的问题。1986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座谈会确立了该阶段竞技武术突出攻防、注重动作规格的技术发展方向。在各种会议和场合中发表的《人民需要武术》(李梦华,1986)、《一定要把武术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等重要讲话,以及《国家体委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李梦华,1987)等,都说明国家对发展武术的高度重视。2000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上提出将“促使武术成为奥运会项目”作为竞技武术发展的最高目标”(温力,2009)。在武术入奥目标的指引下,武术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倾向武术竞技化发展,在资金投入、活动开展上,皆以推动和促进武术的竞技化为主,通过组织武术竞赛、创编武术套路、武术规则的完善、建立武术竞赛人才培养体系等,不断向“武术入奥”的方向努力。

相关组织机构的成立为发展竞技武术保驾护航。1954年,组织成立了竞技指导科武术队(即国家武术队),为竞技武术运动的开展培养了一批能够引领武术技术发展的运动员。1958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随后上海、天津、浙江、四川等省和直辖市相继成立武术协会。1984年,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团体负责人相聚于中国湖北武汉观摩全国武术比赛,并共商武术国际推广大计(赵双进,2003a)。1985年,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拉开了武术走向国际的序幕。同年,欧洲武术联合会诞生(赵双进,2003b)。1986年,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研究院)成立,组织的国际培训班共吸引了30多个国家参加,其间对竞技武术套路初级套路进行了培训,并编写出版了首部英文版武术教材和英文版武术动作名称的资料(孟涛等,2019),为竞技武术的国际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87年,亚洲武术联合会在日本成立。在亚洲武术联合会的推动下,竞技武术成为1990年第11届亚运会正式项目。1990年亚运会后,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至今已拥有155个成员国,遍布世界五大洲。1994年,国际武术联合会进入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提高了竞技武术在国际中的认可度和地位,标志着竞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开展。

2.2 规则导向:套路的量化与散打精细化并驾齐驱

竞赛规则是竞技武术技术的杠杆,具有导向性作用,既反映了竞技武术运动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又引导竞技武术技术的发展方向。竞赛规则的修订是竞技武术运动在实践中的不断总结与完善,通过修订竞赛规则,丰富内容体系,规范评价方式,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和对外传播推广,促使规则的更新。从1959年第一部较为规范的竞技武术套路规则的诞生,至今已发布了8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竞技武术散打规则自1982年起已更新了7版。伴随着竞技武术发展规律,以及国家武术发展的政策指导,各个时期的竞技武术规则侧重点不同,其技术体系也呈现迥然不同的风格特点。

竞技武术套路项目诞生之初,在1959年、1960年版的规则中,主要对项目内容、评分方法、完成时间、动作规格质量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目的是规范统一武术技术,使从内容庞杂的传统武术演变而来的竞技武术能够在同一标准下进行评判,竞赛更加公平。1973年,难度动作促进了竞技武术朝着高、难、美、新方向发展,增加竞技性。1979年、1984年、1991年逐步对规则内容进行充实,在这个阶段竞技武术运动员的动作规格、演练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1996年,随着入奥征程的开启,竞技武术的规则不仅在名称上增加了“套路”两字,区别于竞技武术散打,并且在规则上也实行了分块打分的模式。在规则的导向下,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与日俱增,2002年(试行)、2003年以及2012年最终出版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在实践实施中调整评分分块,简化量化评分要求,规定必选动作、必选组合,从指定动作改为规定难度组别,调整演练水平和难度动作分数设置,针对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的设置进行了修改和增加,让运动员在选择难度动作时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丰富了竞技武术套路的动作多样性。同时,有助于运动员在套路编排时选择更加能够展现个人风格和实力的难度动作。优秀运动员更多挑战高难度的C级动作,以便在高水平竞争中取得优秀成绩。A组动作难度数量的增加鼓励了更多基础较弱的运动员尝试和参加竞技武术的训练和比赛,以扩大竞技武术的普及范围。对扣分内容描述具体化,并出现“是”和“否”的绝对判断,让运动员在提高完成质量时有据可循,也有利于竞技武术套路整体发展水平。在竞技武术套路混合双人太极拳、双人太极拳、双人南拳的新形式中,基于现行规则的基础,要求规定动作必须整齐对称,注重两名运动员相互之间的呼应与配合,出现不整齐动作时实行扣分制,在难度的确认中,两人必须均成功完成难度动作,对于所选难度的统一性,完成过程的同步性以及动作形态的一致性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评判准则,使武术和谐统一的特点得以凸显。规则的不断修改,使竞技武术套路朝着科学、创新的竞技体育道路发展,保证竞技武术套路既符合奥运会中难美性项目的规则要求,又能保留传统武术套路的代表性动作和特点。

竞技武术散打源于传统武术,其试验之初是为了体现出武术的各种拳法、腿法和摔法。早期的竞技散打规则只规定了禁用方法,经1982年、1990年、1996年、1998年、2004年多次修订调整,直到2013年对“可用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对禁用方法的规则表述逐渐精简,得分部分与禁击部分越来越固定,反映了竞技武术散打发展的不断成熟,保护运动员人身安全的规则已经成为参赛运动员自我约束的内在行为。得分标准的内容设置是竞技武术散打规则的最主要内容,也是竞技武术散打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得分标准经反复修改,逐渐趋于稳定,证明了竞技武术散打竞赛项目的成熟。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竞技武术散打的比赛场地几经改动,仍始终保持着擂台的场地设计,突出中国传统武术打擂的理念和思想。

2.3 奥运导向:体育价值观与奥运战略的合力表现

体育是人类独特的社会文化活动。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中国体育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竞技武术的演进路径与新中国体育文化的思想,以及体育的价值功能对国家需求所反映出的着重点和目标休戚相关。

20世纪80年代,设立了集中力量、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的目标,使得竞技武术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竞技体育优先发展、侧重奥运主导先行的战略方针,让体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途径,也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武术项目早日进入奥运会”已升级为国家级战略,这表明了政府推动武术入奥的决心和信念。

奥运会是世界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和认可度的体育盛事。2001年,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武术入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绝佳机遇。同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了武术进入奥运会的书面申请,竞技武术正式踏上了申奥之路。虽然在2001年、2008年两次申奥未能使竞技武术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但在2008年,竞技武术作为特设比赛项目,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举办了“北京2008武术比赛”,除了使用国际武联的标志替换国际奥委会的五环标志外,其余各项待遇元素与奥运会正式项目并无区别,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还为武术比赛颁发首枚金牌。这在奥运会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对竞技武术的国际化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1年,竞技武术进行了第三次申奥。武术、空手道以及其他6个项目一同被国际奥委会列为第32届夏季奥运会候选项目。2014年国际奥委会授权国际武联在南京青奥会期间举办“南京2014武术比赛”作为文化教育项目,由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颁发首枚金牌。2015年6月,第32届夏季奥运会组委会公布了8个新增项目的候选名单,但竞技武术再一次无缘奥运会。2020年1月8日,武术成为2020年达喀尔青奥会新增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武术首次成为奥林匹克系列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是武术奥运征程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在入奥征程推动下,竞技武术不断完善自我,扩大影响力,加速实现了技术的规范要求。

2.4 市场导向:市场规律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1988年,全国武术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武术经济”和“以武养武”的发展思路。在国家意志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竞技武术,其套路和散打都已逐步形成全国运动会、锦标赛、冠军赛、亚洲武术锦标赛、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杯等国内外完整的竞技体系(张君贤等,2016)。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武术竞赛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开始了尝试商业化、职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一些社会资本开始参与武术赛事的组织和运营。1991年“讯华杯”北京国际武术散手擂台邀请赛开启了社会资本参与武术赛事运营的先河。“散打王”作为竞技武术商业赛事中时间跨度最长的赛事,在2000年尝试了武术散打赛事公司化运营模式,从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2000—2005年)到中国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2008—2011年),再到2017年重新启动的世界超级散打王争霸赛,“散打王”不断调整赛事运作方式,创新赛事亮点,以适应体育市场化的形式追求自身发展。由官方统一组织的竞技武术赛事管理规范、运行有序,但重竞技性而轻创新性,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武术竞赛的观赛需求,以及激烈的体育市场竞争,亟需改革创新,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办赛积极性(国家体育总局,2016),激活市场调配机制,激发武术市场活力。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竞技武术竞赛的市场化进程由最初社会企业资金参与的主要方式,发展到官方引导、社会赞助,再到官方引导、社会出资运营(范燕美,2015),市场逐渐把握了武术竞赛的主动权和自治权,从而市场的创造力被逐步释放,竞技武术赛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社会企业参与赞助和运营,同时根据市场和大众的需要,按照项目特色量体裁衣,创新赛制赛程,丰富竞赛内容和形式,并借助科学技术美化竞技赛场,在灯光音响的渲染下制造良好的视觉冲击力。在竞技武术套路方面,武术套路王中王争霸赛、全国武术对练大奖赛、武术套路锦标赛(太极拳赛区)等都是利用该创意思路,通过舞台化的赛场设置,新颖多样的表现形式,帮助观众更好地感受武术套路中的意境美,体会武术套路中的攻防技击含义,提高赛事观赏性。竞技武术散打本身所具有的对抗性、激烈性吸引了不少观众,同样也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社会企业专业的包装策划、诱人的奖金和出场费,媒体的宣传和媒介转播,全方位多层次地打造了一系列商业性质的赛事,以争霸赛为主线的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中国武术散打百强争霸赛、世界超级散打王争霸赛、昆仑决武术散打争霸赛等,通常以无护具、无级别、无演绎为亮点展现真实的武术技击对抗,以文化、技术交流为主的中国武术散打与拳击、空手道、泰拳、自由搏击的对抗赛,提升了竞技武术散打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发展,以传统武术门派太极拳、形意拳、五祖拳、六合拳和梅花拳等的同场比试,不同兵器之间较量为创新设计的“武林大会”等(朱晓东,2019),更直观地让观众感受武术的技击性。其中一些竞技赛事依托电视媒介扩宽了传播范围,并成为电视节目创作的独特元素,也孕育了武术创意竞赛产业的诞生。

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推进体育改革和促进职业体育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身需求,适应体育市场的发展要求。从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的政策,到实施管办分离的改革模式。未来,竞技武术商业化、产业化的主导权将会由市场和大众主导,市场的风向标将更多地影响竞技武术发展的方向。

3 竞技武术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3.1 传统武术的共生与冲突影响竞技武术发展方向和速度

3.1.1 竞技武术一脉相承于传统武术

竞技武术以传统武术为根基和源头,拥有自身独立的竞技体系。从发展的时间顺序上,传统武术一直广泛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中,从萌芽时期的生存技能“技击术”,到结合了民族性并兼具健身、养生、防身、修身的一种专属于中华民族的身体活动,再到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传承有序的拳种总称,这些都是对传统武术的界定。在不同的特定历史时期内,传统武术也在不断地被改造和创新。竞技武术特指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西方体育文化和规则的影响下,对传统武术进行整理和改造,最终成型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因此,竞技武术同样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继承、发展、改革、创新的时代产物。

从发展的形式和内容上,竞技武术分为套路和散打两种形式。归类于技能类表现难美的竞技武术套路参照了西方体操的评判方式,直接对抗性的竞技武术散打主要借鉴了西方格斗的竞赛体系,分别成为相对独立的竞赛项目,由此演练和技击为一体的传统武术演绎展开为套路和散打,竞技武术成为源于传统武术却又异于传统武术的独立体系(孙凯文,2017)。

从文化符号的角度,武术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了用于竞赛的武术,在表现的特征和形态上也与传统的武术形式有了较大的差别,从而将参加训练竞赛、争取运动成绩为目的的武术划为竞技武术,与武术流派组成的传统武术剥离。但在本质上,都承担着塑造国家形象的战略作用。传统武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传承民族文化等多元价值功能,直接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文化象征意义,竞技武术通过融合中西方体育文化思想和内容,在对外交流、申请入奥等方面走在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前沿,同样对于彰显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

3.1.2 竞技武术在质疑中完善与发展

纵观竞技武术的发展历程与演进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在国内的规范化发展,还是国外的有效推广,竞技武术都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武术走向世界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在政策、规则、奥运、市场等作用下,通过竞技武术自身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竞技武术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竞技武术虽然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经过不断的提炼和竞赛体系的完善,与传统的武术形态不同。目前竞技武术套路或竞技武术散打常被认为不能完整地反映和继承武术的全貌,对于竞技武术发展的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仍然有诸多争议。

传统武术大多存在于民间,其动作的攻防技击性明显,对动作姿态的美感无具体的要求或标准,丰富的拳种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竞技武术的发展由于自身所肩负的武术推广与发展的重任,明确其技术发展需要对标奥运要求,故参照国际上惯行的竞技体育评价方式分别对套路和散打做了明确严格的要求,能够公平、明显的区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在保留武术特色的前提下提高竞技武术的观赏性,使竞技武术更加具有可比性、可看性。围绕该思路,竞技武术套路虽重视内外兼修,但在实际发展中偏重于对动作规格的规范和难度动作的突破,对于难以量化的精气神和攻防技击含义相对有所忽视,导致年轻运动员缺乏对动作攻防技击含义的理解致使精气神不足的现象;竞技武术散打技术是由传统武术技击动作提炼而成,结合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求形成现行的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应充分体现武术的技击特点和彰显武术技击属性,但却在实践中未能充分凸显武术技击方法,形成独有特点。这也是竞技武术在发展中不够完善所呈现出的问题与传统武术冲突所带来的质疑所在。

受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理念影响,争取优异运动成绩的竞技追求是竞技体育共同的根本影响目的,竞技武术也不例外。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的提炼和创新,是传统武术的浓缩与精华。两者理应在内涵上保持相对一致,但目前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在内涵上产生偏差故而存在质疑。其中有竞技武术发展确实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竞技武术的发展应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根基的迫切愿望。竞技武术发展至今,在注重规范化、可比性、观赏性的同时,在保留武术内涵特色前提下,应有意识地在政策导向下体现传统武术内涵和特征,在与奥运接轨的发展道路上保留武术应有的特色与魅力,这是竞技武术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与方向。

3.2 评价和竞赛体系的完善推动竞技武术的技术发展水平

3.2.1 以竞技武术评价体系为指挥棒

对于一个竞技项目而言,评价体系在项目发展和繁荣中尤为重要。通过对评价体系的完善,特别是竞赛规则的修改,促使竞技武术的发展规范化、科学化,并逐渐呈现出稳定的技术发展指向,在技术自信中坚定发展道路自信。

从1959年第一本竞技武术套路规则的产生,竞技武术套路一直按照“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既表现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的运动规律,又有技击本质属性的核心技术要素。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提出了24字方针——“动作规范、技术全面、技法精湛、演练细腻、风格独特、完美呈现”,明确了竞技武术套路的后续发展方向,指导运动员更好地演绎拳术的风格及器械的攻防技法特点和运动形象特征,并结合个人理解对套路进行编排、创新,展现武术的特质和各小项的风格技术特点,同时具备个人风格特点,确保竞技武术套路的高质量。

竞技武术散打从种类繁多的传统武术攻防技击方法中取材,形成丰富的拳法体系,以及拳法与腿法、拳法与摔法等组合技术,为“使用武术的各种拳法、腿法和摔法”的规则制定提供了依据,也指导着竞技武术散打技术的多样化发展。在评价体系的引导下,竞技武术散打的技术更加合理和完善,例如,对消极搂抱和无效摔法抱缠的限制,对拳法和中高腿技术的促进,使得拳、腿、摔三大技术的运用逐渐平衡,运动员的技术更加全面。对护具规定的调整,体现了竞技武术散打项目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内涵,场地要求的不断变更有利于技术水平的发挥和对项目文化特点的体现。不断优化的竞赛规则,不断改进的服装、场地、礼仪,以评价体系的完善促进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比赛的激烈程度、连续性和观赏性,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武术赛事观赏需求和在对抗性竞技武术散打项目上的期待。

3.2.2 以竞技武术竞赛体系为助推器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不断改革完善的举国体制引导下,竞技武术的发展有目共睹。竞技武术竞赛体系的竞赛目标、组织结构、赛事系统等多个要素不断充实,更快提升了竞技水平。竞技武术作为一项中华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项目,竞赛体系的完善有益于充分发挥其在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竞赛目标是竞技武术开展的行动指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在竞技武术领域,需通过深化武术竞赛体制改革,建立与奥林匹克竞技规范相适应的武术竞赛新模式,形成体系完善的武术职业赛制”。由此可以看出,竞技武术的发展目标一直向奥运会看齐,并谋划布局整体体系。

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和相互关联性影响着竞技武术的发展程度。从20世纪50年代国家体委设立武术处以来,到新时代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一直对武术行使着全面管理的职能,为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中国武术协会通过实体化,在竞技武术竞赛组织、执行、运作等具体实施过程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以社团形式组织开展全国武术工作,并代表我国参加国际武术活动,逐步建立健全了全国武术管理的组织体系。在国际竞技武术方面,由国际武术联合会负责组织相关竞技比赛。

在赛事系统中,根据竞赛的不同范围,形成了世锦赛、世界杯、亚运会、亚锦赛等国际级赛事,全运会、锦标赛、冠军赛等全国范围内赛事,以及各省市的竞技武术比赛于一体的覆盖面广、结构完整的竞赛系统。除成人组比赛,在世青赛、亚青赛及全国赛、青少年运动会等青少年比赛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划分了更细的年龄组别。在青少年武术套路竞赛中,不同的年龄组别对应难度不同的规定套路,既符合青少年成才规律,又有利于规范和夯实竞技武术套路基层基础技术水平。青年武术散打锦标赛及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根据运动员的年龄和生长发育规律,设置了体重划分间隔更小的级别,有利于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根据不同类别小项,分为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两大类,并拥有世界太极拳锦标赛、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太极拳赛区)等单项赛事,以及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传统项目赛区)等注重传承传统武术根本、为竞技武术服务的竞技赛事。赛事系统层次清晰、等级分明、目的明确,有利于竞技武术人才的梯队建设,赛事设置统筹兼顾、重点突出,促进技术交流和进步,从而提高竞技武术整体的技术发展水平。

3.3 奥林匹克文化的对标与融合形成竞技武术的独特内涵

3.3.1 竞技武术文化内涵的全新诠释

在文化交锋交融的过程中,竞技武术通过主动进行中西交融,互相渗透,对标奥林匹克文化,不断丰富扩展武术文化内涵,提升武术的历史话语权及当代文化认同(张银行等,2019),融入世界体育的行列。

在精神文化层面,中国传统文化主保守、注重内在修养的特点孕育了中国武术“止戈为武”的和合之道,以及注重对个体自身完善和健全的思想观念。然而竞技武术同时又受到西方体育精神的影响,将我国强调自强不息、果敢坚毅的尚武精神与西方崇尚的不断超越、勇于开拓、敢于进取的竞争意识融为一体形成了竞技武术兼具中西体育内涵的特有的精神文化。

在制度文化层面,竞技武术套路和竞技武术散打的竞赛规则都借鉴了西方体育的表现形式和评判标准,促使竞技武术在较短时间内能被世界各国所认可、欣赏、交流和普及。竞技武术文化通过制度层面,在规则的约束下形成竞技武术固定的、独特的竞赛表现形式,为成为奥运会竞赛项目做准备;同时,在规则的制定中,为了反映竞技武术文化的理念和价值,既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又重视内外兼修的竞技武术套路,采用了分块评分的方法来平衡其中,竞技武术散打也通过规则的引导和限制,使其不异化、不脱离武术的根本,从而实现了与奥林匹克在制度文化层面上的对标和融合。

在行为文化层面,竞技武术套路与其他西方难美类竞技项目一样,遵照“高、难、美、新、稳”的技术取向,并保持其自身独特的内涵,以高规格、高质量、高难度,注重美感和艺术性的表现形式来诠释特有的运动特点,展现武术内外三合的技术要求。竞技武术散打强调“快、准、狠”,在吸收西方搏击类项目的训练方法和竞赛体系的同时,又在中国文化的约束下,保留技术至上、以巧取胜、避免暴力的技术特征,这既是武德的外显,也是武礼的内化。竞技武术的行为表现受到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在竞技武术精神思想和竞赛规则均向奥林匹克靠拢时,竞技武术所表现出来的活动形态和行为方式也体现出中西融合的特点,使竞技武术文化内涵在行为文化层面呈现出新的表达方式。

在物质文化层面,中国传统武术的各种器械都有各自的器械方法、演练风格以及背后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而在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中,只保留了刀术(南刀)、棍术(南棍)、剑术(太极剑)、枪术,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项目的规范化和普及,另一方面是器械要求简单更符合奥运会发展推广的思路。竞技武术套路所体现的不同拳种在比赛要求上匹配了具有风格特点的服装,以及为了技术发展、科技革新的竞赛场地,竞技武术散打现代化的护具和体现传统文化的擂台式场地,都使得竞技武术在物质文化层面中既符合西方体育的理念又彰显民族特色,还兼顾了实用、美观,有利于竞技武术用品标准化和竞技武术的国际发展(李守培等,2018)。

3.3.2 竞技武术文化底蕴的创新表达

武术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有许多吻合之处,奥林匹克所倡导的“人的和谐发展”和武术对人的发展作用是一致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民族凝聚力也是一致的。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冲击下,竞技武术对接西方体育,保留自身精神内涵的同时,以一种创新的表达形式,彰显出竞技武术文化独特的价值。

竞技武术分为竞技武术套路和竞技武术散打。从运动形式来看,武术套路通常被称为是技击高度提炼和艺术的再现,程式化的表现形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根源。与西方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形成难度动作,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竞技武术套路的表现形式。武术散打是武术踢、打、摔等技术基础的直接表现,“远踢、近打、贴身摔”全面总结了运动员在不同距离下不同技术的使用诀要,表现了技击方法的多样性(曾于久等,2009)。

从技术方法中分析,竞技武术套路的演练和编排讲究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的矛盾变化和对立统一,强调神形兼备、内外三合的运动特点,与西方体育直线式的运动方式和重视外在身体能力的展现截然不同。竞技武术散打脱离了传统武术的固定招式,根据对手的姿势和状态直接表现武术的技击。规则对比赛礼节的要求,赛时必须带上必要的护具,有严格的限制动作和禁击部位,打点计分等具体标准和判罚的完善和修改,都是竞技武术散打崇尚武德、侧重技巧的体现。

从文化内涵上讲,尚武崇德、自强不息的价值观奠定了武术的精神内涵以及运动表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内外兼修的原则方法贯穿于整个武术形成与发展,为竞技武术注入中华文化,让竞技武术更具生命力。

3.4 市场化推广和商业运营带动竞技武术的产业经济价值

3.4.1 竞技武术赛事市场化大势所趋

1992年,体育改革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红山口会议召开,以足球职业化改革为开端,拉开了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序幕。武术散打项目为了顺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开始积极尝试市场化发展道路。1994年,竞技武术散打赛事中首次引入赞助商的中华武术散手擂台争霸赛,标志着武术散打争霸赛、商业赛事的开端(梁勤超等,2018)。

随着武术散打项目的成熟,竞技武术散打对商业化进一步的探索,产生了以武术散打与其他搏击竞技项目对抗为主的赛事形式,1998年中美搏击对抗赛、1999年中国功夫VS美国职业泰拳争霸赛、2001年中国功夫VS泰国职业泰拳争霸赛等赛事相继举行。2000年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登上湖南卫视,赛事历时之长、参赛人数之多、场次之多,并借助电视媒介提高了武术散打的社会认知度,扩大赛事影响力,成为武术商业探索的一次突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的《武林大会》、河南卫视的《武林风》、黑龙江卫视的《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等竞技武术散打赛事,作为广受关注和欢迎的一类节目,为竞技武术的市场化推广积累了成功的宝贵经验。2013年,“中国真功夫”武术散打百强争霸赛以50万元的总冠军奖金,以及武打、演艺明星的站台助阵,为武术散打职业赛事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关注。2016年开赛的散打天下—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以及2017年世界超级散打王争霸赛与昆仑决武术散打争霸赛,都是竞技武术散打职业化的最新成果。

1999年,武术套路对练精英赛的出现,意味着竞技武术套路也随之开始了市场化的探索。从单一竞技对练发展到竞技对练和情景对练相结合的全国武术对练大奖赛,逼真地还原了武术的对抗技击。2012年,从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受到启发,武术套路王中王争霸赛以创新的赛制让武术套路每个项目的单项冠军同场竞技,其作为集结了我国竞技武术套路各项目顶尖运动员的商业性竞技武术赛事,自开赛以来就备受关注。高额的王中王奖金以及极具仪式感、象征最终王者的龙纹披风和凤纹披风,使武术套路王中王争霸赛成为具备商业价值和吸引力的竞技武术套路竞赛。2014年,武术套路锦标赛(太极拳赛区)也从单纯的竞技场走向舞台,并出现了和谐统一的双人太极拳、阴阳相生的混双太极拳、体现攻防技击的太极对练以及集体项目、团体项目等多种形式,赏心悦目的观赏性和底蕴深厚的文化性在创意中更加凸显。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体育体制的改革,竞技体育需建立并完善举国体制与社会市场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竞技武术赛事的运行方式也随之改变。竞技武术赛事在商业化职业化的探索中,竞赛形式、规则和体制,赛事运作方法、手段都尽显市场化的特点,展现出自身的市场价值和地位。

3.4.2 竞技武术引领产业化初见雏形

竞技武术赛事的市场化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保障和助力下进行的,产业化的产生是伴随着市场化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然而体育产业的兴起,武林风、昆仑决、武术套路王中王争霸赛等商业赛事的如火如荼,以武术竞赛市场为龙头,不断完善的体育市场体系和不断扩大的竞技武术市场,为竞技武术的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竞技武术的体育属性奠定了其本身的观赏价值,武术竞赛、武术表演在市场经济下表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与武术健身娱乐、武术培训等以武术技术为主的武术市场构成武术产业的核心产业(马敏卿等,2006)。发挥竞技武术赛事的杠杆作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并在研发、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的相关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链,将武术产业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支撑产业(杨国庆等,2018),促进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竞技武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术产业化发展的核心资源和驱动力。以高质量发展的竞技武术水平所提供的高质量竞技武术赛事产品,带动武术竞赛表演业,以及促进大众健康休闲产业的产业发展水平和比重并辐射更多相关产业,可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动力。竞技武术散打的商业赛事引领武术竞赛产业发展日渐成熟,并带动相关的武术技能培训产业,以及竞赛相关的武术运动服饰、武术套路器械和散打护具等武术用品产业日趋活跃,但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也阻碍了武术产业的快速发展。2019年《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明确了武术产业的定义:武术产业是以武术运动为载体,以参与体验和教育为主要形式,以促进身心健康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健身休闲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这一内涵解析,明确了武术产业的载体、形式、主要目的和统计范围,对于武术产业化的体系成形和完善具有可操作的指导意义。在国家政策指引和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武术的产业化逐步成形。

4 竞技武术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4.1 坚定以奥运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为发展方向

竞技武术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中国作为这项古老运动的发源地,推动武术全球化和入奥是矢志不渝的使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契机奠定了竞技武术发展的基础和方向,也决定了竞技武术发展的任务和重点。当前,武术入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武术被列为2022年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竞技武术距离完成进入奥运会的战略任务更近一步。然而,武术入奥的目标仍任重道远。为了保证竞技武术在青奥会上的顺利亮相,根据奥运标准,要进一步改革竞技武术规则,设置更为合理和有利于发展的项目内容,提高竞技武术技术水平,我国理应承担起引领技术发展的作用,积极带头促进竞技武术项目的完善。此外,还要发展更多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员国以扩大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推广适合各水平层次、更容易普及、深受国内外习练者喜欢的武术段位,培育竞技武术的人口基数,从而使竞技武术项目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认可。

4.2 保留国际化进程中竞技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涵

竞技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的结晶,是文化的一部分。竞技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在竞技武术自身发展和对外推广的过程中,主动与奥林匹克文化对标和融合,在原有的武术文化的内涵中补充了西方体育文化的内容。

随着竞技武术申奥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化推广的深入,竞技武术的表现形态和规则制定,将继续参考现代成熟的西方体育形态和评价方式,使竞技武术呈现出更符合国际主流竞技体育项目的形式和体系。竞技武术的形态、形式,以及规则、赛事赛程等仍将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但不变的是要保持对深厚传统文化的自信,对武术文化价值的自信,对武术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自信,这些文化自信,是竞技武术发展最深厚的软实力,也是最持久的力量。在竞技武术申奥和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保留传统文化的内涵,把握武术的精髓,将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和千年积淀形成的武术文化,通过套路或散打的各自形式凸显中国武术的魅力。这是竞技武术成为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最大的特点,立足于世界体育之林的根本。

4.3 强调以技击性和观赏性并重的竞技武术创新

竞技武术是武术体育化和竞技化的产物,是武术的一部分。武术要争取进入奥运会,首先需要继续完善自我,突出其技击本质属性和项目特色。同时,对奥运会新增项目进行分析,国际奥委会越来越倾向于将受年轻人喜爱的项目纳入奥运会,因此增加竞技武术的观赏性使之符合年轻群体的审美和喜好,也成为竞技武术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

竞技武术套路是以演练的形式,在动作中表现攻防技击的特点和演练者的攻防意识,其中技击性的体现侧重于技击含义的表达,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加强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武术的学习,理解传统武术的拳理和技击思想从中汲取养分,体现于竞技武术套路编排和演练中。高规格的动作质量以及恰到好处的难度动作编排也为表现攻防技击含义、提高演练水平服务。

竞技武术散打直接且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武术的技击性,讲究攻防效果,接近于实用技击。闪转腾挪的身法、攻防有序的战术等是竞技武术散打的魅力之处。一方面,通过规则的制约,提高进攻的连续性和流畅性,从而保证观众情绪的连贯性,展现竞技武术散打的技击美。另一方面,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通过对传统武术中攻防的习练和领悟,丰富自身技战术,提高竞技武术散打比赛的精彩程度和可观赏性。

4.4 促发竞技武术推广过程中的全民“武术热”

竞技武术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和健身需要的产品及服务的供给内容,是社会经济的一部分。在新时代下,为国争光的竞技体育战略目标内涵得到丰富和延展,竞技武术不仅要争取在国际赛场上的出色表现,争取早日进入奥运会,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国际体育话语权和更高的体育国际地位,更需要在推广普及过程中全面地为社会服务,促进群众武术发展,为青少年、年轻人、中老年等不同群体提供各种武术消费产品,为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武术提供示范作用,让全民受益、与世界共享,形成“武术热”,建立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相适应的金牌观,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发展观,发挥竞技武术的多元价值。

充分利用竞技武术特有的精神魅力、激励效应和带动效应,将宣传武术项目,吸引更多群体参与武术运动作为新的任务。以提高人们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重要方向,积极普及武术运动及其相关文化理论知识、锻炼方法,指导人们科学的健身,让武术成为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着重推动武术在青少年中的开展,不仅为青奥会武术项目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竞技后备人才,也承担全面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促进人格健全,提高社会适应力的功能,让竞技武术成为一项深受年轻人喜欢的有活力、时尚的体育项目。在武术产业化发展中,打造特色鲜明的竞技武术品牌赛事,搭建群众武术赛事平台,调动社会力量多方面参与武术赛事,形成一个具有经济活力的竞赛市场并以此为核心和纽带,形成全产业链条,辐射带动相关产业,提升竞技武术经济价值。

5 结语

竞技武术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产生、改革开放后的完善、奥运争光计划下的成熟以及体育强国目标下的深化,这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世界竞技舞台上大放异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不同时期,竞技武术发展的重点、方式、方向各有差异。从武术的竞技化为开端,竞技武术规范化到全球化,再到新时代的多元化发展,竞技武术引领构建的“大体育观”综合价值体系逐步形成;竞技武术同经济、文化、健康等领域的联系越来越显著,并产生产业融合的化学反应。在宏观层面,以政策导向为指南针,坚定以奥运目标的最终实现为发展方向;在中观层面,以文化内涵为定星盘,保留国际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在与世界体育文化交融互通中彰显中国智慧;在微观层面,以规则和市场为风向标,强调不失本质的创新,以竞技武术带动武术全面发展,体现与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竞技武术发展的中国方案,促发全民“武术热”,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套路竞技武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眼下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