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历史记忆的苏联式建筑物质遗存与更新途径探究
——以洛阳涧西区“156项工程”苏联式建筑为例
2021-01-2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71005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710055)
一、洛阳“156项”工程概况
(一)建设背景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核心,实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洛阳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传统工业区中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轴承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高速柴油机厂、耐火材料厂、洛阳矿山机械制造厂,都是新中国同行业中最大的,被誉为共和国长子。60年沧桑岁月,涧西工业区不仅仅是共和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也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和工业遗产中最优秀的工业区之一。
(二)现状概述
涧西工业区分布在涧西区建设路、中州路、景华路、西苑路四条主干道周边,建设路沿线的四大厂矿对称布局,连成一线,雄伟壮观,举世罕见。构成一条5.6公里长的东方社会主义工业建筑景观带。生活区延中州路、景华路分部。早期建设的部分楼房红砖红瓦,房顶瞻角,或暗楼洞设计或明走廊楼房,具有典型苏式建筑风格。
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早期工业居民区的时代特色,是那个火热年代温暖记忆的物质化载体,工业区规划科学合理,被公认为是当时中国工业区最好的规划,被誉为“洛阳模式”。它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带有明显的宏大叙事风格与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的记忆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情感价值。作为新中国工业区典范,城市的发展导致大面积“苏式”建筑消失,因此对于洛阳涧西传统工业区的工业遗产景观环境的研究任务迫在眉睫。
二、洛阳“156项”工程的空间模式
(一)街区空间肌理
涧西工业遗产区各大厂矿的建筑和职工宿舍其整体规划设计受苏联建设模式的影响,也受到勒·柯布西耶现代功能规划思想和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的影响。生产区和生活区以中州西路为界做了明显的功能区分;整个街区成“南宅北厂”的形式,生活区建筑空间格局布局合理,“邻里单位”的布局也是生活区建筑布局的典型特点,井然有序。将洛阳隋唐城东都复原图与涧西工业区功能分区图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隋唐洛阳城的“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市布局与涧西工业区“南宅北厂”的布局有相似之处,都是将办公和生活分离开来,古代则是由于礼教的影响将权利机构与市民生活分离开来。
(二)建筑空间肌理
厂区建筑空间肌理,从整体平面来看,厂区可分为两部分,南边的办公大楼和北侧排列整齐的厂房,办公楼与厂房之间有绿化带进行隔离,一定程度上隔离了噪音和污染物。洛阳铜加工厂、轴承厂、第一拖拉机厂的建筑肌理依然维持原貌,办公大楼为中轴对称式建筑,其余建筑两边布置。厂房排列分东西向和南北向,整齐划一距离较近,厂房建筑平面呈矩形,以组团的形式出现,道路规整划分,最终呈现出规整壮观的厂房区域。
生活区街坊建平面肌理呈“L”、“I”和“凹”型,通过这三种形式围合出的“回”字型庭院空间,具有强烈的向心性,充分体现出上世纪80年代大家庭式的生产生活习惯。建筑组团的模式形成了庭院小气候,地处寒带的苏联建筑组团布局形式,有效阻挡冬季寒风的侵入,同样也适用于冬季寒冷干燥的洛阳。住宅建筑空间肌理与传统中式庭院有相似之处,多数为“回”字型格局,具有向心性和围合性。但是受到苏联建设的影响,每个庭院会有多个出口,相比与传统庭院较开敞。
三、洛阳“156项”工程的建筑特征
(一)厂区建筑
厂房是占地面积最大的一类,生活区建筑空间格局布局合理,“邻里单位”的布局也是生活区建筑布局的典型特点,厂房内部地面有粗砂和混凝土地面,厂房内部生产设备与一五时期的流水线都是极具独特性和稀缺性的,具有重要的科学技术价值。生活区建筑空间格局布局合理,“邻里单位”的布局也是生活区建筑布局的典型特点,
(二)住区建筑
洛阳的苏式街坊融合了中外两种民族形式,并使之和谐共存。街区建筑不仅在整体造型设计中把中、俄建筑风格运用其中,俄式风格占据主导的36街坊,具有鲜明的巴洛克风格。拱券形式的建筑入口,门楣上方繁复的装饰线脚,以及窗户的窗台和窗套的的造型都具有俄式风格。洛阳的苏式街坊融合了中外两种民族形式,并使之和谐共存。砖红色是街区的主色调,厂房体量宏伟庄严,立面装饰简洁大方;住宅楼标准化设计,围和式布局统一有序。中州西路南侧的住宅建筑中式风格突出,红砖红瓦,配以红色坡屋顶,再加上挑出的石砌阳台和花格窗,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建筑韵味。
四、洛阳苏式建筑现存困境
(一)老街坊的尴尬境地
随着洛阳的不断发展,庭院式住区长期缺乏更新和设施改善,建筑年久失修,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从2011年至今,涧西区原有街坊改造升级工程的进行,与其说是改造,不如说就是拆除重建的过程,整个涧西居住风貌迅速从原有的3-4层苏联式街坊变为高层林立的现代化社区。有些风貌相对完整但未列入保护范围的街坊被拆除殆尽,例如34号和17号街坊现已消失,而紧邻文化遗产一条街保护线外,高层住宅迅速建成,没有过渡区域,形态突兀。
(二)工业肌理的缺失
传统的苏式红砖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开始逐渐被现代横排式建筑所取代,大量苏式建筑逐渐消失,现代高层建筑遍地开花,其建筑形式基本不延续历史记忆,在大面积的拆除重建中,是对历史记忆的蔑视和不尊重。将建国初期的街坊肌理图与如今的街坊肌理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原有的肌理在逐渐消失。通过调研可知区域内原有的37个街坊保存结构清晰、风貌完整的街坊较少。
(三)建筑立面历史风貌受损
首先是居民自发改加建,干扰原立面比例,建筑外立面的装饰性阳台如今已被自发的改建成储物阳台,存放杂物或种花,有的在阳台外立面直接安装广告牌或灯带,有些干脆将阳台封上铝合金窗户来扩大室内空间。其次是色彩管理混乱,破坏立面整体风貌。街坊建筑的立面门面色彩也存在较为混乱的情况,近一年有统一调整的倾向。
五、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的更新路径
(一)记忆发掘
积极开展洛阳工业遗产的评估与价值认定工作,建立遗产信息库,积极申报工业遗产名录工作。对于未进入文保单位的建筑和物质遗存应找寻与洛阳地域文化相符的更新策略,避免一刀切的拆除方式。此外应留有文保与非文保的过度地带,控制建筑层高,避免出现3-4层的苏式建筑旁边树立20层高层住宅的违和现象。在保护与更新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质因素的保护,更要有赖于集体的记忆,包括工业文化、名人事迹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
(二)记忆组织
充分利用网络与媒体,极大的曝光率可以提高民众对工业遗产重要性的认知。1挖掘涧西工业文化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涉及工业选址历史、一五工业工艺流程、名人事迹、建筑特色与文化等。将记忆碎片重新组织,还可利用活动的形式建立动态的链接,一些苏式建筑庭院可用做快闪节目表演用地,平时用于旅游参观,活动时可用作表演场地或展示类空间,因此既保护了工业遗产又使其增加了活力。废旧厂房和街坊改造成旅店或民宿。
(三)记忆再现
针对后工业时期的经济衰退老街坊环境质量差等问题,强化社会关注,保护其原始生产生活方式。在建筑内部空间改造更新中在保持原有布局上拆除板条隔墙或移动分隔墙位置来扩大部分功能所占面积。结合厂区发掘地域文化,按照个街坊建筑组团形式,形成多个小团体,同时强化公众参与,在制定改造更新方案时多吸取接受各方意见。旅游者方面,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作用,扩展工业旅游的新方式,融入浸入式体验、影视、网络、音乐等新媒体发展,利用拟像世界、社区想象。2
六、结语
为进一步保护涧西工业区工业遗产,弘扬工业文化,传承工业记忆,处理好城市保护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的利用物质资源。洛阳涧西工业区建筑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人们对历史文化、建筑语言、城市发展的深层解读,应该尽快予以科学保护,体现去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
注释:
1.吕飞,武海娟.遗存·记忆·再生:哈尔滨“156项工程”物质遗存与更新路径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0):80-87+95+2.
2.王敏,赵美婷,江荣灏,朱竑.边界与想象社区的建构:以广州归侨聚居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8,33(01):24-30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