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保护研究

2021-01-28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550025

大众文艺 2020年7期
关键词:大歌黔东南社会工作者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550025)

一、引言

黔东南地区的侗族民族风情独特,经千年的积淀,文化底蕴丰厚,其中侗族大歌是黔东南旅游文化标志性代表之一。现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的发展,交通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变,这些使得侗族大歌与其他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不同程度的冲击和侵蚀。因生活所迫,侗寨的大批青年男女外出打工,造成侗族大歌生存空间逐渐消失,传承的根基开始动摇。社会工作者通过对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探索出黔东南地区侗族大歌应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对策,提高侗族大歌知名度,培养侗族大歌人才,创新侗歌文化产品,打造独属于黔地的侗文化形象品牌,使得侗族大歌可以继续保持它的魅力。

二、侗族大歌现状分析

1.侗族大歌简介

侗族大歌早在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经过两千多年历史的积淀,加上侗族民长期居住在山川秀美、群山环绕、经济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他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与独特的语言文化。侗族大歌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给后人,是一种独特的多声部复调式的地方民歌。在侗民的民族语言中,侗族大歌被侗族人们称作“嘎老”(GalLaox)。及它是无指挥、无伴奏的侗族地区民歌。众低独高,是它的声部演唱风格。黔东南地区的侗族大歌按其歌唱形式和社会功能可分为七大类:(1)童声大歌;(2)鼓楼大歌;(3)社俗大歌;(4)叙事大歌;(5)混声大歌;(6)戏曲大歌;(7)声音大歌。这些歌种可以充分体现侗族儿女们在黔东南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侗族儿女们的历史发展。有描述自然风光的,有对民族有重大贡献的英雄事迹歌颂的,有对未来美好生活期待的。这些歌曲对后代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代表性曲目有《三月歌》《嘎戏》《蝉之歌》《嘎高胜》等。侗族对歌一般在“春节”“侗年”等传统的节日,亦或是农闲季节。侗族人把这种口头形式演变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千差万别的“歌”。因各地方语言、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有巨大的差异,使得侗族的音乐种类丰富多彩,从而使侗族享有了“歌的海洋,诗的故乡”的美誉。

2.侗族大歌传承现状分析

非遗空间正在逐渐流失。从某种程度而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势必会打破原始生态环境。因黔东南当地游客日益增多,境内的环境承载力必然受到巨大的挑战,而当地少数民族生活环境受到巨大影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歌的展演多以各种类型的舞台表演、歌唱比赛为主,展示的内容多是以曲调好听,和声优美的一般大歌为主,且演唱曲目、表演形式等逐步趋同。受到经济收入的影响,在一些侗族村寨,随处可见大歌的表演,一些表演者甚至把大歌的一些歌曲改编成当代的流行音乐,使侗族大歌失去了原来的味道。而侗族大歌的“村寨传统”,包括其传唱的曲库、歌曲种类等,存留空间日渐缩小。随着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现代科技的影响,对侗族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侗族大歌难以真正恢复“鼓楼-对歌”的传统。并且大量年轻人外出求学或者就业,侗族文明的继承面临挑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受到现代文化的侵蚀,大歌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威胁。

缺乏侗语传承人才。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更多的侗族儿童走入校园,接受普通话的学习,对侗族大歌村寨的传承后备力量的巨大“挑战”。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加速了侗族地区青壮年人口向县城及外地流动,使侗族村寨的传唱人员大量流失,传承队伍出现断裂。当下各种类型的大歌表演与传承活动中多以中老年和低学龄儿童,尤其是女性最多,男性歌者及男声大歌日见渐少。首先,在村寨的民间歌师普遍呈老龄化,使之本身掌握的歌种与歌曲数目大量缩减,其次,侗族村寨的学唱大歌环境的缺失和演唱环境的改变,使能够传承下来的大歌越来越少。在商业化的趋势下,不少青年拒绝回乡发展,严重影响了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大歌产品形式单一。对侗歌的开发只是依附于它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演唱方式而没有新颖点的景区容易受到市场冷门。从广西三江及各地侗族的开发模式来看,大都是台上表演、台下观赏的展演方式,但目前对侗歌的开发力度明显不足。其次,侗歌的展示方式单一,侗歌是以语言叙述为主-通过歌声来表达情感和内容的。在已开发的旅游模式中,主要向游客展示的是它的旋律、音调、方言特色等,侗族不仅历史文化悠久而且内涵丰富值得游客去探究。

三、社会工作介入侗族大歌传承保护

社会工作者链接资源,提高侗族大歌知名度。提高侗族大歌知名度有利于保护非遗空间的保护。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政府链接资源,打造“侗族大歌民俗博物馆”来保护和开发侗歌文化遗产。第一,设立侗歌展演厅,以演唱侗族大歌的经典歌曲,曲调为主。在歌词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将音乐融入侗族大歌的音乐元素中。第二,呼吁侗族人们展示侗族的服饰、生活用品、居住环境、国内外演出照片等,全面展示和介绍侗歌的历史发展等等。社会工作者通过讲解与问答的互动环节,增强体验效果,满足大众对侗族大歌全方位了解和认识。第三,在当地成立侗族大歌体验馆,来分散超额游客。该体验馆既可以满足人们对侗族大歌的需求,又可以推动侗歌的保护和传承。

社会工作联系当地学校开设侗族大歌课程,培养侗族大歌人才。我们需要重新明确培养目标。首先,改变传承者的观念,优化大歌的发展环境。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当地老一辈居民协商教授儿童与青少年大歌,社会工作者通过网络宣传侗族大歌,通过侗族大歌来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使侗族大歌能够真正实现活化传承,为其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提供后备力量。社会工作者加强侗歌的宣传,增加侗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其次,社会工作者挖掘侗歌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的人士和科学的管理来开发和发扬侗族大歌。社会工作者呼吁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人才。如建立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省内相关院校加强对侗歌的人才培养。最后,要高度重视侗歌这一文化品牌,通过不断地促进青少年与儿童学习侗族大歌,为侗歌的传承开发创造良好的人才氛围。此外,做好保护传承人的工作。虽然发达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熟的经验,而且我省也出台相关保护条例,但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来保护相关者的利益,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还任重而道远。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保护传承人,让其在社会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社会工作者带动侗族人民创新侗歌文化产品。对侗歌进行传承保护时,要有合作共赢意识,强化周边侗族地区的整体性。社会工作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定期举办各地具有地方特色活动。借鉴云南香格里拉的旅游品牌的成功经验,打造出黔东南州独有的苗、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品牌。围绕节日和侗戏,如节日有:“镇远《古韵镇远》、“黎平侗族鼓楼节、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节、从江侗族大歌节,侗戏有黎平《侗族大歌》、凯里《银·秀》”,建立独具特色的黔地旅游品牌,加深游客对侗族文化的印象,特别是对侗族大歌。

四、总结

社会工作者通过对黔东南侗族大歌为素材进行探讨,针对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适合侗歌发展之路。黔东南的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因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在开发的过程中,紧跟发展的潮流,不断的创新,做好传承和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在当下和未来的很长时期内,黔东南州非遗还需要立足特有的民族风情,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弘扬民族文化的拉动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过程。

猜你喜欢

大歌黔东南社会工作者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中部地区持证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状况研究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