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思考

2021-01-28唐柳燕

大众文艺 2020年19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全球化

唐柳燕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

一、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对祖国的团结和统一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目前为止,对爱国主义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辞海》中对爱国主义的解释是:“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的感情。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对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内容。”[1]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列宁在《皮季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中对爱国主义的定义也只是“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中央编译局在《人民日报》中的《对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一处论述的译文的订正》中把列宁的这一定义修订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绝而形成的一种极为深厚的感情”[3]。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爱国主义呢?我国学者在列宁这一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讨。

吴潜涛先生在《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一文中对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概念分别做出了深入思考,他认为这三个概念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是层层递进的,这种观点也被当前大多数学者认同。爱国,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热爱祖国,包括爱祖国的自然资源、传统文化,爱人民,也包括尊重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对国家的这种热爱,既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爱国主义相较于“爱国”一词而言上升了一个高度,是关于人的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的一个完整体系,无论是在政治原则抑或是在道德要求上都有着不同的责任与义务。爱国主义精神在政治和道德原则上高于爱国主义,它作为一种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对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吴潜涛对于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这三个概念的不同解读,对我们准确把握爱国及其相关概念的科学内涵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当前,刘建军在《中国语境下爱国主义的信仰意蕴》一文中提出了一种较为新颖的观点,他认为爱国主义不只是一种朴素的情感,在中国语境下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它不仅本身包含着理想信念和信仰,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信仰。爱国主义的这一特征在中国的爱国主义话语权中表现尤为突出,同时,我国在表述爱国时,往往会采用“爱国主义”这样的核心词语,当爱国成为主义的时候,它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是已经上升到一种理论的高度,含有某种理想信念或信仰的意味了。[4]除了爱国主义这一内在表达以外,我们从爱国者的心理和行为上也可以发现爱国主义本身包信仰元素。爱国信念在心理上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也是爱国情感、意志转为爱国行为的中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爱国主义具有丰富的精神内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一步步升华成为一种爱国信仰。

从关于爱国主义的各种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爱国主义所表达的不仅是一份强烈的情感,更是在爱国情感的支配下表现出的爱国行为。所以,笔者认为爱国主义是爱国情感、爱国信仰和爱国行为的统一,当爱国主义成为一种信仰的时候,那么爱国主义就达到了最高的精神境界。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我们盲目提升爱国主义的精神层次,离开人们的生活实际空谈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而是要理性地看待爱国主义的情感意蕴,避免使爱国主义成为空中楼阁。作为一个有良知、真正爱国的公民而言,我们应该做到理性爱国,在敏感问题上,不滋事闹事,不要幸灾乐祸,更不能利用国家之间的争端来实现个人目的。因此,理性爱国极为重要。

二、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2019年由国务院印发的最新爱国主义纲要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六个总体要求,八个基本内容,以及教育对象和教育载体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说明,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都要坚决贯彻落实。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现在积极倡导的终身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贯穿始终的基础。可能会在有些人看来,爱国是与生俱来的热爱自己祖国的一份情感,并不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具有自发性,但这种自发性最终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却是一个未知数。如果对这种自发的情感不及时加以正确、理性的引导,就很有可能会走向极端爱国主义。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邓小平说过:“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5]是中国共产党在危难时刻带领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艰难探索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实证明中国能在国际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也正是因为我们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爱国主义教育要教育人民任何不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是不全面的,任何企图分裂这三者的行为都是违背历史事实,是一种“伪爱国主义”,我们要坚决同这种行为做斗争,决不能助长这种思想在民众心中萌芽。

其次,爱国主义教育要坚决反对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6]中国各民族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和谐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基本上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共识。但是,一些国外反动势力仍然企图在我国领土主权上指手画脚,挑起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争端,甚至企图煽动中国一些地区发动从中国独立出去的社会运动,不断挑战中国的底线。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仍然是当前一项重要且严峻的历史任务,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一个重要的着力点。[7]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全国人民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各民族大团结局面,加强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坚决与任何分裂祖国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再者,爱国主义教育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教育者主动去中华民族长达几千的历史长河中深入挖掘宝贵的资源和素材。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人民尊重历史,从历史中认识到我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与必然性,以科学的态度、全面发展的眼光以及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历史,尊重历史,历史值得被铭记,但不能过度沉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俗话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中国历史上,有文天祥、屈原、范仲淹等文人志士用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出色才华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化作品;也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甚至牺牲生命的历史故事,这些都是激发人民爱国情怀最伟大的素材。爱国主义教育正需要我们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去挖掘有意义素材,结合时代特征,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使这些蕴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得到创新性发展,以便更好地唤醒新时代青年的爱国热情。

最后,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当前存在这样几种观点,一种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应该发扬世界主义,爱国主义只会阻碍全球化进程;还有一种认为爱国主义就是要立足本民族,为了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不惜损害其他民族利益。前者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都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单元,它们的进步与发展都会推动全球化进程。一旦离开民族或国家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就会受到阻碍,开始出现分离的局面,从而加深逆全球化进程。同时,全球化进程也离不开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当前我们所倡导的“一带一路”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各个民族与国家在国际上合作治理,推进全球化的重要体现。后者就是典型的狭隘的爱国主义倾向,我们所弘扬的爱国主义并不是闭关锁国、故步自封,而是在认同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尊重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此来发展本民族文化。同时也要积极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体现出中国的大国担当、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因此,我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坚持立足中国,又要面向世界,文明是不分国界的,以开放的胸怀去吸收接纳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全球化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避免情绪化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