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落文化的民宿设计与地域性表达
2021-01-28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 250101)
一、乡土聚落的来源
乡土聚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缩影,具有独特的传统聚落形态、乡土建筑风貌与本土特色。中国的《汉书·沟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乡土聚落是人类适应自然并与其融合而创造的生存环境。在人类历史早期,人们为了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选择优越的地理位置,利用朴素的自然材料搭建房屋,随着人口增加,建筑规模扩大,形成最原始的聚落。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类历史早期的聚落,虽然材料简朴,建造工艺落后,但建筑深深的植根于当地环境,与其融为一体。“地域性”是其最好的形容词:聚落从自然当中产生,最终又回到自然当中,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甚至它还呈现出有机生长的趋势。
与聚落当中人们朴素而深厚的社会关系一样,建筑之间亦存在相互联系,这种联系甚至进一步渗透到环境当中去,历经岁月的沉淀,形成了紧密的地域特征。这种朴素、真实的地域性正是当今大多数人所向往的,也同样是民宿设计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设计的层面来看,我们或许能够从聚落的角度来寻求一丝灵感,由聚落出发,着手于建筑、人、环境三者相互交织的联系,来尝试表达地域性。
二、民宿设计面临的问题
在设计层面问题的表现则主要是同质化、趋同化、商业化等,而与此相对的则是民宿最初更加纯粹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地域性表达,这几点似乎刚好与它的初衷背道而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民宿行业发展本身是如此迅猛,导致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设计方亦不必多说,如果要杜绝显然不可能,但是我们可以由此吸取经验,以便将来少走弯路。
地域性强调的是个性的表达,在一定地域内,受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双重影响,经过时间的积累,人们有选择的对其进行继承与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地域特色,它不仅包括物质成果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成果。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每个元素相对来说都是唯一的,因此各地域个性鲜明。而另一方面同质化、趋同化、商业化等表达方式则更加倾向于共性,外在形式的表达是它们追求与模仿的方向,这就导致其内核的丢失,与环境的呼应出现断层,不管是自然环境的衔接或是人文环境的挖掘都没有合适衔接点,导致地域性的表达显得苍白、突兀。
因此,盲目的模仿、套用并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会扰乱民宿设计发展方向。如何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进行呼应并且紧密结合,在此之后进行外在形式的推敲并将其“设计化”,如此一来,形式有了立足点,才显得丰满,才会让人们感动并且铭记。融入文化性、地域性的精神内核是相对于形式我们更加应该关注的问题。
追寻当地特色的、有内涵的设计,不仅能够提升民宿吸引力,还能彰显人性温情,有利于优化民宿设计的发展环境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
三、聚落的形成来自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进而表现在生活领域上
(一)建筑间的社会性(联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空前的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增加,大多数住宅建筑呈现垂直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功能需求得到满足并且经济实用,但另一方面人们之间的沟通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这种自上而下的设计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不知不觉中人们的生活走向趋同并且节奏加快,与快节奏的工作相互影响,归属感与认同感慢慢淡化,这就导致人们对于横向发展的田园生活产生憧憬。
聚落的真实,不仅在于其与周边环境的高度契合,更重要的是聚落当中人们一直维系着朴实的社会关系,他们相互扶持,彼此共生,每个人或者单位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他们之间又都保持着微妙的联系,存在共性,成为整体。随着时间的沉淀,这种社会性联系也映射到建筑与环境当中,每栋建筑通过回应自己的环境,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另一方面又与周边建筑保持共性,个性通过联系走向共性,无数的个体单位成为整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联系不断加强。
聚落当中建筑的设计者和创造者皆为当地土生土长的老百姓,因此,建筑间的关系也反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退一步来看,聚落当中的建筑群与环境之间也存在微妙的联系,这是长期扎根于此的人们对整个环境产生的回应,这种联系相对松弛而有张力,久而久之,这种联系的边缘弱化,不知道自然从哪里开始,聚落在哪里结束,简而言之,聚落从自然当中来,又回到自然当中去。
回归到设计的层面,这微妙又复杂的交织关系,这里将其称之为社会性的联系,是一种设计表达的思路,相对于更加现代化的、充满人文气息的、我们刻意去呈现的地域性,传统聚落所呈现的则更加真实、朴实。相较于“自上而下”的人为提供的地域性,它则显得更具生命力,同时这种真实的地域性是大多数人内心深处本能所向往的一种精神的寄托,如我们一生的旅程,也是从自然当中来,最终回归自然,这种行程的相似性使我们相互吸引。
(二)传统建筑与民居的借鉴
聚落当中的传统建筑与民居,以物质空间形式反映传统聚落精神与技术层面的特征文化,在传统聚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物质空间、建造工艺、历史文化的缩影,更承载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乡愁,是他们精神层面的依托。与官式建筑不同,民居建筑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建造工艺等多方面的限制,这些限制条件使民居建筑没有一套固定的内在规律或者外在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民居建筑每一处细节都与环境保持微妙的联系,这也造就了官式建筑无可比拟的地域特征。每一处房屋都是因地制宜的成果,每一处细节无不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
对传统聚落的静态保护虽然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它的死亡——一件物品或事物一旦像文物一样走进博物馆,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当中,那也意味着它的生命也走向了尽头。因此,趁着它们还没有消失,我们应当积极地利用它,充分挖掘其深层的文化、技艺等并将其重塑,使其能够继续延续下去,而不是送他们走向消亡。
在借鉴过程中应注意:对传统的发扬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应该与时俱进,在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之上,有意识地从特定角度入手,深入了解其内涵之后,有选择性地寻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点,并且用现代语言去呈现与诠释,这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重点。毕竟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我国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的富阳文村改造为例,从传统乡土聚落着手调研,抽取其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造工艺与材料,并以现代手法重塑,如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剁斧石的外立面设计,在设计的表达过程中,材料与工艺都是当地人们所熟悉的,人们心中的乡愁能够得以保留,并且还融入了适应于当今需求的新的生命力。
在设计上,传统建筑与民居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但可能它们已经不适应现今的环境,我们要做的正是对其进行解构并重组,在新与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立于当今,窥视过去,不失为一种好的设计思路。从传统建筑与民居当中汲取灵感,并融入民宿设计中去,不管是对于传统聚落的振兴还是对于民宿设计的多元化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传统民俗艺术的应用
民宿生活领域的表现则是民俗。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与自然、人文环境长期相互接触并且得到回应而诞生的产物,当地人们对其有着强烈的心灵共鸣,并且是他们代代相传的文化精髓。对于传统民俗艺术的合理挖掘并且应用到空间营造中去是凝聚民宿聚落精神内核的重要步骤。它使民宿聚落的外在形式有了内在的呼应,两者相互结合,不管是物质成果或精神成果民宿聚落的地域特色都有迹可循,有了让人们能够深入思考的余地。
从传统民俗艺术中提取设计元素合理应用到空间中,能够营造一种氛围,从而使人们产生归属感,与空间亲近并产生联系,营造人情味,提升满意度。民俗设计应用众多,如台湾竹迹馆的设计,采用竹木编制结构,借由现代工程技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一方面它回应了当地传统的编织工艺,使人们感受到熟悉的材料与工艺,产生一股亲切感;另一方面,新技术的运用解决了传统工艺面临的大尺度、大跨度的难点,又让人们对于未来产生一种憧憬,在空间当中新与旧达到一种饱和。就如同设计师最初的想法,他们希望人们驻留的同时,能够平静的感受自然与平衡,增强人与自然的友善关系进而共生,虽然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够与设计师有的共同的见解,但至少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
因此在民俗艺术的提取过程中,我们并不是单纯的挪用,最终是要回归到空间的设计中去,更重要的是一种对于民俗艺术在空间中的理解。我们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民俗艺术或者文化进行破碎并重组,与空间氛围进行呼应,进而引发人们在空间中的思考这是最终目的。
四、总结
近年来,随着民宿行业的蓬勃发展,关于民宿的设计亦层出不穷,纵观国内外民宿设计,我国关于的民宿设计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设计水平也良莠不齐,一方面,比较成功的设计案例带动了民宿设计的发展,另一方面,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模仿的情况亦不在少数。同质化、趋同化,商业气息浓厚充斥着设计环境,这与民宿原本的地域特色背道而驰。这要求设计师及经营者们应当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因地制宜地去探索。但是民宿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有质量、有温度的民宿设计依旧能够在市场中胜出。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国土幅员辽阔,各地区聚落地域特色极具代表性,不管是历史文化还是设计元素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是我们在设计上的一大优势。当然不管是文化还是地域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不断向前推进,尤其是以体验为主的民宿,民宿的设计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设计的前瞻性是民宿活力的保障。从聚落文化汲取灵感是民宿设计的一个思路,一种概念的尝试,立于当今我们所取得的成果之上,业内人士不停地尝试,不断的填补、充实,未来民宿的设计将越发完善,民宿行业也将至真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