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无力爱亦残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解读
2021-01-28李锋军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西宁810000
⊙李锋军[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西宁 810000]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一向被认为是“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缠绵执着,对恋人的绵邈深情”。诗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尤为人们传诵,感动着无数的痴情男女,成为他们矢志不渝、坚守爱情的精神追求。从诗面上看,这样解读并无不妥。实际上,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也是按照这种观点来诠释本诗的。然而,当我们真正做到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写作的具体背景、倾诉对象,那我们对该诗的理解恐怕不会如此纯粹、如此情深,对诗人的态度也不仅仅是同情、叹惋,应是五味杂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据许多专家学者考证,这首诗是李商隐为女道士宋华阳所写,表现了两人之间一段脱离世俗、不同寻常的恋情。李商隐既以“无题”命名此诗,显是不便、不愿以私情示人,抑或是他觉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须言明写给何人,写于何时。总之,他语焉不详,没有明示具体对象,给后世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虽不必胶柱鼓瑟、孜孜纠缠于此诗的本事,但研读全诗,诗中表现出的恋情得不到世俗认可的无奈,“求仙问道”的思想以及“蓬山”“青鸟”这些充满着道教色彩的诗歌意象等,我们认为,专家们的这个判断还是很有道理的。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朝代,于男女关系上并无后世的许多清规戒律。文人名士与女道士吟诗唱和、风花雪月,并不会遭到非议,甚至被看作是一桩风流雅事(至少在文人圈里如此,譬如玉真公主对王维的知遇提携,薛涛与元稹的情感纠葛等)。当然,与女道士交往,接受她们的帮助或爱情,享受别样的情感体验是一回事,同她们谈婚论嫁、步入婚姻殿堂则又是另外一回事。若逾越了界限,突破了底线,佳话就会成为笑话。其实,终唐一代,与女道士交游的文人名士不乏其人,但最终能够修成正果、终成眷属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当然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有关,与交往双方各自的身份、社会地位、文化差异有关,更与文人名士与女道士的交往心理、交往目的有关:或为求眷顾,曲意逢迎;或贪恋美色,逢场作戏;或追求时尚,满足虚荣……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所谓的恋情本就具有强烈的功利性,感情基础十分脆弱,很难经得起风吹雨打。若是遭遇社会嘲讽、家人责难等种种压力,分手便是早晚的事。更有甚者,当事人有意将自己受到的压力作为借口、托词,趁便脱身,也未可知。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与其说是一首情真意切的爱情诗,倒不如说是一首面对压力、斩断情丝的诀别诗。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起句看似以“别”为切入点,描写的是一种离愁别绪,表达的是所谓“黯然神伤者,唯别而已”的伤离痛别。仔细琢磨,其实不然。“别”是因由,作者实质上更想表达的是他的“难”:爱情不为世俗所容,甚至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与阻挠,使得他们见面颇费周折,十分不易,这是其面临的客观困境;另一方面,从诗中隐含的意思看,这次见面后,他们似乎再无相会之期,几成永别。思念的痛苦,离别的感伤萦绕于心,这种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是其主观情感上的“难”。李商隐善于在诗中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曲折委婉地表达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比如他的另一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在首句的“昨夜星辰昨夜风”中,作者连续使用“昨夜”一词,好似在说“昨夜”的美好时光给自己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其实,作者意不在此,他对“昨夜”的留恋与回味,实际暗示此刻的孤独与凄清,即“昨夜”有多热闹,今日就有多孤单,“昨夜”有多欢乐,今日就有多悲伤,是“言发于此而意归于彼”。同样,作者强调自己面临的主客观之“难”,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相见”“分别”之“难”,亦是表明重压之下,自己内心的矛盾与纠结,面临的困境与艰难的抉择。既不能挣脱种种羁绊、冲出重围与对方相爱厮守,又不忍斩断情丝、劳燕分飞。实是进退两难,无可奈何。作者希望自己的“难”,能够得到对方的理解、体谅,那么“别”亦就显得悲情、无奈而又顺乎情理。
下句“东风无力百花残”,含蓄地揭示了“难”的原因:恋情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又缺乏有力的支持,他只能选择妥协,放弃爱情。“东风”有春风之意。有评论者认为,这一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描写他们分别的时间背景: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而自己的恋情,也如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这样理解自有其道理,但我们知道,“东风”一词是有典故的,三国时期,孙刘联军在赤壁借助“东风”之力,打败曹操。所以“东风”又譬喻某种能改变历史走向、改写人物命运的神奇力量。与李商隐同期的杜牧有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其中的“东风”,便借用了这个典故。揆情度理,李商隐此句也是应用此意:由于缺乏“东风”之力,他们的爱情之花就只能像百花一样任其凋零了。他希望对方能够谅解他的迫不得已,宽宥他的软弱无力。面对重重压力,他孤木难支,实在无力抗争,不得不忍痛割爱,结束恋情。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全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自己因离别而痛苦,无尽无止,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烬方始流尽一样。用情之诚、眷恋之深,无疑会深深打动对方的心,也感动着后世的读者。可我们在感动之余,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尽管作者情有不舍,心有不愿,他还是准备放弃这段感情。因为我们看到,全句虽有相思之煎熬,却无相聚之期盼。他只准备在思念中、在精神世界里,守护自己的这份爱情。而在现实生活中,他表现得无能为力,难有作为。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更是宕开一步,设想两人分别后的凄清与落寞,痛苦与忧伤。上句是写对方,因为离别的感伤,夜晚辗转不能入睡,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正是这种境况的真实写照。下句则写自己,孤枕难眠,吟诗遣怀。冰冷的月光,孤寂的内心,把环境上的冷、生理上的寒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切细腻地描绘了自己别后的凄凉景象。
对这两句的解释,笔者的观点与主流看法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前句说的是诗人自己,后句对应的是对方,笔者以为恰恰相反。这不仅因为句中的“镜”、“云鬓”这些词女性味儿十足,“夜吟”一词也与诗人的身份相符。更重要的是,它契合诗人的心理。作者期望对方知道,对她的痛苦自己是理解的,是感同身受的。同时,也暗示自己并非是薄幸寡情之人,应该同样承受着离别孤寂的苦楚。这既是诗人的情感表白,也是对对方伤痛心理的慰藉。说白了,如此一来,对方对自己自然是怨无可怨、恨无可恨,毕竟大家“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句中的“蓬山”,是道教的圣山,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凡人到此,喻示着脱离俗世,也即道教宣扬的“羽化成仙”。在汉魏小说中,“青鸟”不仅有传递音讯的作用,更有引人仙去的意象。在古人观念中,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人死后,会以另外的形式存在。“青鸟”是引人得道成仙的使者,它的出现具有象征意义,昭示生命形态的转移。
因此,我们认为,此句并不是所谓“以蓬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而是以“蓬山”“青鸟”为隐喻,借助道家的文化思想,委婉地劝告女道士宋华阳:时光飞逝、生命短暂,一切皆是过眼烟云,不要执着于俗世情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全诗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首联,强调了作者面临的压力和困境;第二层颔联、颈联,表达了作者别后的痛苦与痴情;第三层尾联,则是劝告受道家文化影响的宋华阳:放手恋情,飘然出世,求仙问道,脱离苦海,方是人生的最好归宿。在我们看来,第一、二层不过是铺垫,是心理疏导、情感慰藉,第三层才是重点所在、诗人的本意所在。作者的目的无非是动之以情,顺利地为这段恋情画上句号。这样说,也许很难让人接受,但我们从李商隐的爱情经历中,可以找到充分的依据。
“东风无力百花残”,当李商隐不敢为爱抗争、不愿为爱坚守的时候,他的爱其实是短暂的、残缺的。他诗中表现出的爱的执着、爱的深情,犹如清晨花瓣上的露珠,虽然明艳、璀璨,却不过是昙花一现。他没有做好为爱付出的准备,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选择离开也就毫不奇怪了。
宋人刘辰翁《须溪集》中所说,“观诗各随所得,或与此语本无交涉”。诗需要放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反复地读、仔细地品,方能品读出个中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