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校对人员的职责、担当与作为
2021-01-27陈晶晶
摘要:责任校对人员在图书出版全流程中担负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责任校对工作的职能与作用仍是不可取代的,这也对从业校对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责任校对人员的职责、担当与作为入手进行具体论述与分析,讨论责任校对人员所担负的职责与作用,以及应具备的能力、专业技能及职业精神。
关键词:责任校对;责任感;知识积累;批判精神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222-03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有关规定,出版社每出一种书都需要有具备相关技术职务的人员承担责任校对一职。责任校对人员需要对校样上的文字、公式、图表等进行技术整理,同时检查各校次质量。人们常说:“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完善,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图书出版全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名出色的校对人员应以优秀的图书质检人员为标准,不断磨砺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名副其实地担起责任校对的职责。
校对工作是一项严肃、认真细致、需要高度负责的工作,责任校对人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麻痹大意。思想上的不重视是产生差错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校对人员需要将努力消灭图书出版前的一切差错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随着数字出版的到来,与以往相比,校对工作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快速普及与发展,校对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责任校对的“责任”二字意味着什么?到底应该对谁负责?又应承担哪些责任?笔者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和学习深切地感悟到,一名合格的校对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养与责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清醒的政治头脑
众所周知,图书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与其他一般商品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统一又矛盾。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校对人员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是出版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之一,即校对人员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将“社会效益第一,社会价值优先”的原则贯穿于出版业发展的始终。
于出版校对工作而言,责任校对人员应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清醒的政治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避免发生任何政治和导向错误,始终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稿件中若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宗教问题,要格外注意,千万不能出错。
(一)捍卫国家主权,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正确的国家版图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体现了国家在主权方面的意志和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外交立场。[1]
近日,有网友反映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第39集中存在“问题地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地图管理条例》《地图审核管理规定》,自然资源部对电视剧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核查,发现该剧存在登载使用的地图未履行地图审核程序,同时该剧登载使用的地图存在错误表示我国藏南地区和阿克赛钦地区国界线、我国台湾岛和海南岛底色与大陆不一致、漏绘我国南海诸岛和南海诸岛归属范围线、克什米尔地区标识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等问题。这件事情发酵很快,这给图书出版界的我们也再一次敲响了警钟。如果严格履行了送审环节也就不会出现标注错误的问题,因此解决地图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遵守送审规范。
(二)民族、宗教问题严肃,不容忽视
地名很严肃,不能想当然。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容易被误排成“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容易被误排成“西藏藏族自治区”。同时,稿件中不能使用“藏民”一词,如有需要,在书中可以使用藏族同胞、藏族人民等词代替。多字不行,少字同样不行。例如,“蒙古族”不能简称为“蒙族”,“朝鲜族”也不能简称为“鲜族”。对待民族问题及民族名称问题时一定要谨慎对待,不允许出错。凡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敏感问题,应送当地有关主管部门审查。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習惯和宗教信仰,对容易引发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反感的问题,要慎重把握。
二、注重学习提升和知识积累
(一)深层次掌握汉字知识,丰富文字储备量
校对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发现并判别书稿中的错别字,这便要求校对人员具备一定的文字及词汇储备量。可以说,一名校对人员的文字储备量多少与其校对的水平高低是有极大关系的。同时,校对人员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坚持正确识别并使用汉字的习惯,要随时观察日常文字用语中有无错别字存在,使错别字判别在头脑中形成条件反射,这样在书稿日常审校工作中才能在碰到错别字时很快识别出来。此外,校对人员还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高度的辨析能力,善于发现文字中的隐性差错,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咬文嚼字的能力,这也是对书稿进行审校的一种手段。校对工作离不开和文字打交道,这就要求校对人员必须具备正确识别文字正误差错的本领,避免书稿中存在似是而非的语言文字问题。校对人员如果缺乏文字方面的修养,就很难发现校样上的问题,更难以发现原稿上的差错。因此,一名校对人员的文字水平与修养如何能通过稿件的校对反映出来,这也能间接反映出其校对水平高低。随着数字出版的到来,校对工作已从单纯的校异同扩展到需要以专业知识及文字积累校是非、校正误,校对成为对编辑工作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这对校对人员的知识储备和文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在日常校对工作中,校对人员如果能及时针对一些经常出错的结构相似或轮廓相同的“形近字”进行分析、归纳,将它们分门别类,找出并牢记字间的细微差异,将有助于其更好、更准确地判别书稿中的错别字。据统计,在各类错别字中,形近字出错的比例是最高的。“形近字”差错是校对人员的主攻对象,在校对工作中,无论是校对正文还是校对封面时,这类差错都不难发现,很多错误都是形近字的错误。
笔者所在的建筑类专业出版社时常会出现“岩土”的“土”字被误排成“士”字,“荷载”的“载”字被误排成“裁”,“环梁”的“梁”字被误排成“粱”字,“钢板”的“板”字被误排成“极”字,“入泵坍落度”的“入”字误排成“人”字等现象,这些都是形近字错误,如果校对人员没有仔细判别每个字的细小差别,或者校对时精力不集中,就容易不小心漏掉此类错误。还有一类问题是音同字不同,这时常会造成排版员误排的情况,如“防止混凝土早起脱水”应将“早起”改为“早期”,“应复合设计要求”中“复合”应改为“符合”,“不得有控股和分层现象”中的“控股”应为“空鼓”等,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这都是排版员在录入文字时使用拼音输入法导致的低级错误,校对人员在审校文稿时应能第一时间辨别并将其改正。校对工作是一种需要脑、眼、手并用,有时还得兼用口、耳的专业工作,而在运用各种感官时,应以视力运用为主。有经验的校对人员能够使自己的视线从一个固定点均匀地移到另一个固定点,从而使眼睛可以很敏锐地察觉和捕捉到校样中所有存在异常和差错的部分。校对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有必要训练自己的眼睛,使之习惯于有节奏地进行阅读,从而逐渐养成适应校对专业工作的视力和注意力。在审校工作时要尽量做到脑、眼、手并用,将原稿和校样中的文字对上号,做到逐字校对,字字看清,这也是消灭常见错别字、预防差错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善用黑马软件作为校对工作的好帮手
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图书出版业态不断改变,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校对工作的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一名出色的校对人员,其思想也应与时俱进,不能只着眼于从书稿中积累经验,也要多学习一些新的校对方法,努力突破自我,要多了解网络信息,多拓展相关知识,开阔视野,创造出新时代、新时期的新校对风范。
如今,黑马校对软件已经成为校对人员工作的好帮手,是日常审校工作中离不开的工具之一。笔者所在出版社的每本稿子在送審环节之前都必须用黑马软件过一遍,它强大的词库、查找、替换功能及极快的校对速度可以很好地弥补许多人工校对中难以发现的疏漏之处[2]。虽然黑马校对也存在报错或漏报现象,但其整体功能及水平对校对工作来说绝对是功大于过的。在当前的出版大环境下,在出书品种多、出书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黑马软件可以快速高效地辅助人工校对完成对书稿的二次审校,哪怕只查找出一个差错也是值得的。通过充分发挥软件的优势实现人工校对与黑马软件的互补互查,可以实现书稿文字质量的双重保障。同时,针对黑马软件校对效果的判定,关键不在于校对软件本身,而在于校对软件的使用者。黑马校对软件是校对人员的好帮手,校对人员要利用黑马软件中的报错,但也不能轻易相信认定。日常工作中,时常会出现黑马软件报红、报粉并不准确的情况,也就是校对人员常说的“报红不一定就是错误,报粉也不一定就没错”。校对人员不能盲目依赖软件的校对成果,要通过认真辨别弥补因自己眼力不足而导致的疏漏,同时要反复推敲正误,使校对软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真正在校对人员的日常工作中起到帮助。
三、不能盲目地忠实于原稿,要有质疑和批判精神
随着手写原稿的消失,书稿的出版形式发生了本质改变,其责任划分也越来越明确,校对工作的专业性也更强了。校异同的传统校对方法已失去了原有的校对意义,一名合格的校对员应当将校异同与校是非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其共同看作自己应尽的职责,而不能将校是非视作流程之外的工作。与从前的校对工作相比,这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曾经提倡的“校对要忠实于原稿”突出强调的是校异同,而随着校对工作由对着原稿校对逐渐发展为更深层次的校是非,校对人员也被要求具备更庞杂的知识信息和专业能力。
原稿是校对的依据,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应以原稿为依据,但如果原稿存在疏漏或错误,我们绝不能一味地忠于原稿,一定要凭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找出问题所在,兼顾校是非的职责。对于一名合格的校对人员来说,消灭错别字只是基本要求,还要在此基础上完成校是非,只有使两者有效结合才能使校稿质量得到保障。这不仅要求校对人员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求校对人员对工作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校对人员不断进行充电提升,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十分重要。要想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校对人员就需要转变观念,本着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的精神,认真校对好每一篇稿件,这样才不辜负社会赋予的责任以及读者对每本图书的希望。
校对人员必须持之以恒地重视校对工作,严把质量关。众所周知,图书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在出版质量全过程管理工作中,编辑质量是确保图书质量的根本,但校对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校对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消灭校样上一切与原稿不符的文字、标点、符号以及因排版人员疏忽而导致的技术性差错,但除此之外,校对人员还应尽可能地协助编辑发现原稿中的是非问题。校样上的错误有时会有一部分是来自原稿的,这是作者、编辑的疏忽和种种原因导致的本应齐、清、定的原稿还残存部分错漏,这就需要校对人员随时用审慎、挑剔的眼光发现原稿的不足和疏漏之处,并及时提交编辑环节以逐一解决。出版工作中,因漏排、核红漏改及错改等原因造成的差错案例不在少数,很多人认为到了核红阶段稿子应该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就会从思想上放松,这时若是一个缺乏核红经验的校对人员进行处理,就很有可能漏掉一些人为造成的差错,这势必会给后续环节带来麻烦,书稿质量更是无法把控。在实际校对工作中,因为核红位置偏移而改错的情况很多,造成了真红未改而误改周边的情况,这是典型的因排版人员疏忽造成的差错之一,一个有经验的核红人员应准确及时发现并处理此类问题;还有因核红动版致使前一版面有标题移入下一页的情况,那么除了要重新核对标题目录外还应再次审校书中有无相应页码的改动,书中若有索引则索引页码也要重新核对。核红环节不容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因为从排版到各校次校对到技术整理再到审读质检等环节的所有工作成果都集中到了核红环节,如果这一环节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攻破,那么遗留的问题就势必会在成书中展现出来,将造成图书质量不合格等严重质量事故。
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高度重视校对工作
新形势下的出版行业对校对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对校对人员的理论知识、法律知识、标准化规范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还要求校对人员始终秉持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因为责任心是做好校对工作的关键,也是提高图书质量的制胜法宝。
在当前新闻出版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出版社也正经历着由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的转移。在行业迈向单品精细化增长的大背景下,只有努力提升图书编校质量,使之成为精品,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提高校对质量呢?除了要提高校对人员素质、完善校对工作制度外,还应保证校对人员的知识面尽量广阔,向“杂家”靠拢。校对的主攻任务是校异同,积极寻找校样上与原稿不一致的地方,发现排版上人工导致的错误;此外,还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努力提升校是非水平,但要谨记校异同永遠是校对人员的本职工作。
如今,中国的出版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数字出版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纸介质校对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危机与挑战,如果始终以原有校对工作方式和思想开展工作,持着仅满足于生存需要的意识,便只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当下的校对人员保持忧患意识并充分展示、发挥自身的价值。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图书的校对工作从未停滞,提高图书质量的话题也未曾间断。社会上用“无错不成书”评价当前图书出版的现状,这句话看似是对图书出版的一种比喻,实际上是对出版人对待出版工作上的失职的一种警示和提醒,应时刻作为敲打出版人的警钟。消灭图书编校差错,确保内容“万无一失”,是出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出版工作者应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和决心予以实现。每一名编校人员都应始终以敬业精神面对工作,刻苦勤勉、不怕劳烦、依规办事、严防死守,使“无错不成书”的顽疾被连根拔除,唯有如此,图书出版业的面貌才能一改旧颜,焕然一新[3]。
五、结语
一代又一代的出版工作者们都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出版事业,为了让更多读者能读到更多好书而不断努力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更加努力地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提高个人业务水平,为我国出版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报.《亲爱的热爱的》地图存在不止一个问题[EB/OL].新浪中心,https://news.sina.com.cn/ c/2019-08-02/doc-ihytcerm7970022.shtml,2019-08-02.
[2] 王薇.米戎辩证地看待校对软件的作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3(11):105-107.
[3] 张芬之,周杨.图书出版必备[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3-6.
作者简介:陈晶晶(1985—),女,北京人,本科,研究方向: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