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生产变革思考

2021-01-27宋晨露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新闻生产人工智能

编者按:科技的巨大进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日渐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闻传播领域,从素材收集、成文到内容分发,从新闻线索搜集、写作到事实核查,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不夸张地说,人工智能正重构传媒业态。

本期专题聚焦人工智能于新闻领域的应用现状,辩证地剖析人工智能给新闻事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新闻从业者面臨的危机与转型展开思考,并提出应对之策,以期为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领域的深入应用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分析和实用参考。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新闻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开始使用新的技术,这引起国内外传媒业界人士和学者的关注。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时代,写作机器人的出现,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写作机器人究竟使新闻生产传播活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未来的新闻行业将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新闻生产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036-03

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同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加拿大、英国、法国等也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本国高新科技发展目标。可见,人工智能在当今信息时代的重要位置。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从最初的科学实验阶段转向商业应用阶段,逐步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其中,写作机器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同时也给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计算机科学细分出的科学,目标是想要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方式,研究和拓展人类智力及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简而言之,人工智能就是利用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形成期和发展期。它起源于1956年8月,美国麦卡赛、明斯基等一批科学家在达特茅斯学院的科学聚会上针对使用计算机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而发起的讨论,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全新概念,从此一门新的学科——“人工智能”正式出现了。人工智能概念出现之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类逐步在机器定理证明、跳棋程序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进入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期。到了七八十年代,科学家们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人工智能的研究也从最初的理论研究阶段转向了实际应用领域,在医疗、化学、地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后经历了90年代的低迷发展后,21世纪后,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行业开始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人工智能也逐步走向实用化,比如由谷歌公司开发的AlphaGo人工智能机器人,在2016年与专业选手进行围棋比赛,随后智能语音识别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

纵观其发展历程,人工智能概念自提出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广泛交织的前沿学科。总的说来,研究人工智能的目的是模拟人的思维方式。如果想要制造一个能够思考的机器人,那到底会是什么样的机器人呢?到底什么才是充满智慧的机器人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科学家50多年来探索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写作机器人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

伴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层出不穷的技术革新重塑了传媒行业的业态。写作机器人的出现使新闻内容生产的主体也逐渐向机器转移。

(一)写作机器人的诞生

写作机器人,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根据大数据算法在事件发生后的较短时间内迅速自动生成新闻稿,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资讯推送给需要的用户的人工智能软件。写作机器人的写稿过程一般分为三部分,第一步是采集处理数据,然后是分析数据,最后是匹配模板。写作机器人最初是2006年在美国使用,撰写财经方面的新闻。我国使用这一技术应用起步较晚,始于2015年腾讯科技公司研发的财经机器人“Dreamwriter”。随后今日头条推出“xiaomingbot”,《南方都市报》的“小南”、新华社体育部的“快笔小新”、第一财经的“DT稿王”也相继投入使用[1]。2019年8月,由中国科学报联合北京大学共同开发的写作机器人“小柯”也正式开启“写稿”生涯。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写作机器人的优势

第一,新闻内容精确化。媒体的新闻报道要求内容具有真实性,写作机器人所具有的显著特点就是真实、准确。写作机器人从媒体现有的大数据库中搜索和抓取数据,检索出新闻事件所需要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生成富有逻辑性的新闻稿。尤其是对于数据精确度要求较高的新闻,传统编辑人员有可能在数据方面出现的错误,这些在写作机器人这里就不复存在了。写作机器人可以直接利用这些已上传到数据库的信息,生成供人阅读的新闻稿。

第二,新闻生产及时、随时。新闻的另外一个特性就是及时、新鲜。对于某些突发事件,需要快速出新闻报道时,写作机器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数据的搜集和抓取,大大提高新闻报道生产的速度。而且对于传统的新闻生产,新闻传媒机构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流程,需要记者、编辑等多方人员共同策划、组织、修改,影响新闻的生产效率。写作机器人的出现刚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写作机器人不受人的情绪和思想等主观因素的限制,而且最主要的是它不受时间的限制,全天都可以持续地工作,实现了新闻的随时生产。

(三)写作机器人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写作机器人在地质、气象方面应用较多。最早是2014年美国《洛杉矶时报》发布的由写作机器人发布的关于地震的报道。在中国,写作机器人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是在2017年8月关于四川九寨沟地震的报道,在地震发生25秒后,很多人都看到了关于地震的新闻报道。这则报道包含地震等级、周边县区、震中介绍等一系列内容。写出这则报道的并不是真人记者或者编辑,而是由中国地震台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编写的。25秒的时间可以做什么?当人类还在搜集地震信息、查阅资料时,写作机器人已经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了对数据信息的查找、获取,实现了信息的发布工作[2]。无独有偶,在2020年四川青川地震发生后,封面新闻的机器人“小封”交出1000字左右的新闻报道就仅仅用了8秒。说明在遇到突发状况时,机器人的反应速度比人类快得多。

写作机器人在体育新闻方面也有应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全世界各大媒体编辑新闻稿件时不约而同地使用写作机器人,其中值得一提的当属《华盛顿邮报》和今日头条。《华盛顿邮报》让写作机器人“Heliograf”参与奥运赛事新闻报道的编辑过程,通过大数据算法抓取最新的赛事信息,随后自动以短消息的形式发布,更新奥运会赛事记分牌、奖牌榜等;今日头条新闻的机器人“Xiaomingbot”可以通過搜集和处理数据,自动写作和编辑,在短时间内写出里约奥运会新闻。写作机器人能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使人类记者从大量繁杂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写作机器人在财经新闻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写作机器人开始撰写财经新闻始于2006年美国的汤姆森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撰写财经新闻在中国则起步较晚。最早出现的一篇是2015年由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撰写的关于CPI的一篇财经报道。随后第一财经的写作机器人“DT稿王”也面世了。财经报道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专业的财经金融资讯、财经分析等专业化的报道,需要大量的数据搜集和抓取,写作机器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并实现对财经新闻的发布。

三、人工智能时代写作机器人的局限性

人工智能时代不但要加强媒体融合的探索,还要将此技术用到新闻生产领域,改变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促进新闻更好地传播。不可忽略的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写作机器人确实提高了新闻制作效率,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内容模式化,缺乏深度和温度

写作机器人虽然即时、高效,但应用大数据算法技术的写作机器人生成的报道模式化严重,内容缺乏深度和温度。例如,在报道地震等灾难新闻方面,写作机器人写出的新闻稿会专注于灾难事件本身,缺乏感情和温度。人类记者采写的稿件,选取的视角、报道的侧重点和写作机器人生成的稿件会存在差异,虽然对于事件相关信息不如写作机器人具体、丰富,但新闻记者的稿件会更有深度,语言相对来说更符合人的阅读习惯,句意逻辑思维也相对更为严谨。对比人机关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地震报道,写作机器人的稿件是由地震等级、地震中心地形地貌、天气等方面组成,可读性不强,不太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词句间逻辑性较弱;而人类记者采写的稿件不单单包含地震信息,更是把新闻报道的焦点放在了人身上,重点持续报道地震发生后当地居民的安危以及财产损失情况,赞颂人们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抗灾的精神。

(二)新闻主题单一,受众易受困于“信息茧房”

以大数据算法为基础的新闻推送机制,选择的新闻主题相对来说较为单一。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各大媒体都在以受众的新闻口味为标准来满足其需求,运用大数据算法技术抓取受众的新闻偏好图谱,推送符合受众阅读倾向的新闻。用大量的娱乐化新闻来代替较为严肃的硬新闻,出现了软新闻泛滥而硬新闻不见踪影的局面,新闻同质化严重。长此以往,受众只接触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就会被某种特定的新闻报道层层包裹,无法接触到其他方面的新闻信息,不利于自身发展,无法形成良好的知识素养和新闻品位,同时也割裂了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

四、写作机器人进驻新闻业,人类记者何去何从

历史上每一次科技的重大进步都有可能使人类失业。写作机器人的出现,让人类记者感受到了强烈的职业危机感。部分推崇技术的学者还发表了“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记者”的观点。但人工智能毕竟不是人类,它只是服务于人类的科技,人类记者有写作机器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记者应发挥自己的独特价值,与写作机器人协作,构筑传媒新业态。

(一)增加人文关怀,让新闻变得有温度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要把人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记者更要关心百姓生活,体会社会人情冷暖,真正做到为广大人民群众发声。新闻记者应深入群众生活,把关注焦点放在那些确实存在困难、有帮助诉求的人身上。写作机器人的稿件素材来自大数据库,体现的是某些群体的行为;人类记者则可以具体到个体,去采访一个个鲜活的人,去了解他们的故事,与那些由数据堆砌起来的数字图表相比,更能直击受众的内心,引起读者的共鸣。人类记者应该注重建立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自己的同理心,惩恶扬善,宣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写出有人情味的新闻报道。

(二)把握政治方向,正确引导舆论

我国新闻媒体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机构,要始终牢记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写作机器人只是一种程序,它没有自己的思想,也写不出严肃的时政新闻,就需要人类记者来完成。对政治方向的正确把握是成为职业记者的基本条件,能够胜任记者工作的人员都是经过筛选和测试的,他们具有强烈的政治敏锐性。互联网时代,面对新媒体的崛起,新闻事件发生时,由于受众立场不同、态度观点不同,容易形成大家各执一词、自说自话的局面,这时就需要人类记者深入事件,调查原因,发表权威性的观点,引导社会舆论方向。网络空间需要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的人类记者对新闻报道进行把关,引导舆论的方向,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致力于深度报道,打击虚假新闻

与写作机器人不同的是,人类记者更具灵活性,可以独立撰写各种类型的文章。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中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也是写作机器人目前无法替代的领域。深度报道需要人类记者从一个角度出发,深入调研新闻事件,探索事件背后的信息,进而对新闻事件的实质有准确的把握和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调查报道,写作机器人无法像人类记者一样深入分析新闻信息背后的逻辑,厘清事件发生的始末,分析隐藏在新闻事件背后的事实。写作机器人的写作是以大数据算法为基础的,数据的来源、质量等都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如今信息时代,伴随着自媒体、社交平台的出现,虚假新闻层出不穷,虚假新闻在网络空间的传播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席卷整个互联网,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记者应该扮演其作为新闻把关人的角色,加强对新闻数据的筛选和判断,遵守记者职业道德,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严厉打击新闻失实的行为。

五、新闻生产方式变革对媒体发展的影响

写作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必将对传统新闻生产行业产生冲击。事实上,这一变化也反映了新闻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传媒组织是新闻生产的主要单位,新闻工作者应当紧跟时代发展,与人工智能配合,共同为传媒行业服务。总体而言,新闻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媒体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加快媒介融合,新兴传媒平台将不断涌现

人工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平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其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不断衰落。其中,不少传统报刊的停刊就是证明,新媒体日益占领市场。报纸、电视、网站、客户端等不同种类媒介的深度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媒体传播的主要方向。人工智能实现了独立写新闻报道,意味着其他掌握此项技术的企业也可以自行生产新闻,实现新闻推送,如当前在互联网新闻行业占有一席之地的今日头条。与此同时,新的媒介平台也日益涌现,如百度的自动驾驶平台、小米公司的人工智能“小爱同学”等。

(二)人机协作生产新闻,人工智能应用越来越深入

人工智能技术所具有的对数据和信息的高速检索功能,可以提高人类工作的效率,压缩劳动成本,尤其是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领域,但是像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文章的写作还必须由新闻工作者来完成[3]。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工智能和记者合作生产新闻也将成为趋势。人工智能负责从大数据库中抓取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之后把资料传递给记者,记者在其基础上根据受众不同的需求和兴趣进行编辑和修改,最后把内容推送给受众。人工智能还可以针对受众进行数据分析,反馈给记者,记者再根据这些数据在之后的新闻报道中改进。人机协作生产新闻,致力于为受众提供更优质的报道。

(三)素质全面的全媒体人才需求量增加

新闻的生产并不是对信息源和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更加客观和真实是新闻本质所追求的,这一过程仍然需要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把关,仅仅依靠机器人或其他人工智能技术是无法实现的。人工智能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能够使用新兴的技术、了解新兴媒体传播平台的运作机制,而且具有超高媒介素养的全媒体人才成为当今时代需要的主要力量。目前,很多高等院校都结合这一要求,加强新闻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开设了“计算传播学”“跨媒体传播研究”“新媒体研究”等课程,或者与校外機构合作成立媒体融合实验室,培养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六、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新的新闻生产方式(如写作机器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重塑了新闻业态。但职业记者仍然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新闻工作者应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在未来实现与写作机器人的完美配合。

参考文献:

[1] 刘平.人工智能与学术出版融合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贵州社会科学,2019(08):162-168.

[2] 刘艺梅.智媒时代灾难新闻的生产变革[J].今传媒,2019,27(08):25-27.

[3] 贺岭,南一飞.人工智能时代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研究[J].出版广角,2018(07):66-68.

作者简介:宋晨露(1995—),女,河南濮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猜你喜欢

新闻生产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
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了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