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助眠方法并不能让你睡得更香
2021-01-27张蕴
张蕴
方法:18.5 ℃入睡法
真相:适合国人的睡眠温度约为20 ℃
网传睡不着时,不妨降低房间温度,让室温降至18.5 ℃,人会更容易入睡。这种说法准确吗?
专家表示,降低周围环境温度,确实可以改善睡眠,但绝非一定要降至18.5 ℃,这一温度可能是基于国外研究成果而设定的,由于体质差异,18.5 ℃的睡眠温度并不适合中国人。
相关研究表明,欧洲人、亚洲人、非洲人的体质存在着较大差异,欧洲人适合18.5 ℃的睡眠温度,但中国人适宜20 ℃左右的睡眠温度,而对于老人和小孩来说,他们的睡眠温度应该更高一些。
方法:睡前小酌法
真相:有短时催眠效果,3~4小时后易惊醒
很多人习惯在睡前小酌一杯,喜欢那种微醺感,认为睡前喝酒有助于睡眠。事实真是这样吗?
专家表示,实际上,睡前少量饮酒会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反而不利于睡眠。饮酒虽有短时的催眠效果,但在3~4小时之后,睡意便会消失,还会导致饮酒者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这时人反而容易惊醒,甚至失眠。
方法:食用褪黑素法
真相:褪黑素非治疗失眠药物
褪黑素是重要的睡眠激素,也是调节人体昼夜节律的“遥控器”,一旦其分泌量减少,可引起昼夜节律混乱、入睡困难。也正因为这一点,很多人希望服用褪黑素来改善睡眠,可它真能治疗失眠吗?
专家认为,褪黑素是治疗睡眠时相障碍,即生物钟紊乱的药物,而非治疗失眠的药物。据统计,约25%有睡眠障碍的人,在服用褪黑素后睡眠状况可得到改善,但对更多服用者来说,褪黑素并没有促眠作用。
方法:睡前运动法
真相:睡前运动会使大脑过度兴奋
很多人认为,睡前运动有助于睡眠,甚至为了加快睡眠进度,特意在睡前剧烈运动。这样做真的有用吗?
专家表示,在夜间做大量运动,对睡眠并无益处。临睡前开始运动,会使大脑过度兴奋,同时向大脑传递身体还处在活跃状态的信号,大脑便不会为睡眠作准备,例如分泌相关激素等,因此过于兴奋会影响入睡。
一般入睡前3小时内不要运动,可以选择每天上午或下午增加运动量,消耗身体的剩余能量,以达到健身的目的,从而改善睡眠。另外,白天做运动会增加人体的疲劳感,这也会促进睡眠,使夜间睡眠变得相对容易。
方法:两分鐘入睡法
真相:难确保两分钟内入睡
所谓的两分钟入睡法,主要有五步:第一步是放松面部肌肉,包括舌头、下巴和眼周肌肉;第二步是尽可能放松肩膀、上臂和下臂,先放松其中一边,然后放松另一边;第三步是深呼气,放松胸口;第四步是依次放松大腿和小腿;第五步是用10秒来平复心绪。
这种方法称经过长期练习,96%的试验者能够在两分钟内迅速入睡。专家表示:两分钟入睡法中的动作,如放松面部肌肉、深呼吸等,可让人逐渐放松,但想保证在两分钟内入睡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在特殊的紧张环境下,人很难做到完全放松并在两分钟内入睡。即便是在一般情况下,有些人也难以做到在两分钟内完全放松。
T ips
规律作息是最有效的“催眠剂”
数据统计,全球约25%的人备受失眠问题困扰。这其中20%~30%的失眠是由不同的睡眠障碍所引起的,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可能更高。随着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失眠人口比例正在不断攀升。
对于失眠的人来说,最有效的“催眠剂”就是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要想睡得快,首先要学会放松心情,有些人选择通过练瑜伽或深呼吸,让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建立规律睡眠,在固定的时间点入睡和起床,以形成固定、规律的生物钟。
第三,可以接受光治疗,上午尽可能多地接触日照,给大脑发出明确信号,使其上午兴奋,晚上则让灯光尽量暗一些,以减少刺激。早晚兴奋点和抑制点的落差越大,人越容易睡着。
第四,晚餐最好不要吃得太晚、太饱,尽可能吃低热量、低蛋白的食物。
第五,入睡前最好少看或不看电子产品,如电脑、手机等。
此外,如果被确诊为失眠,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专家回答:“如果一旦被确诊为病理性失眠,目前国内的治疗手段更多的是药物治疗。实际上,治疗失眠最主要的还是认知行为治疗,这应该是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法。认知行为治疗就是从人的意识层面入手,使患者尽量放松,调节自身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