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传播
——互联网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2021-01-27邱明磊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陈 波 邱明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洗礼而保存下来的精神命脉与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以及政治理想。习近平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①。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其即时的传播方式、丰富的信息资源深受大众追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拥抱互联网?这既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一、古今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必须借力网络传播

互联网时代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借力于网络传播的独特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新契机。但是,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力网络传播时必然会遇到网络传播内容的“娱乐化” “庸俗化” “碎片化”等问题,但这已不是回避网络传播的缘由。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离不开网络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是指文化传播者以互联网为媒介,跨越时空的限制,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受众,是一种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文化传递现象。互联网因其数字化、多元性、速效性等优势,突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成本高、内容少、选择单一”的传播局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传播手段和工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8 月30 日发布的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9年6月份,中国网民已经达到了8.54 亿,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 个百分点”②。可见,互联网呈现朝气蓬勃之态势。不仅如此,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也形成了山呼海啸之势,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与压力。

(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天优势可弥补网络传播内容的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母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源泉与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历史璀璨、博大精深,相比于网络传播出现时间较短、内容单一、缺少品牌效应等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天优势得天独厚,能够弥补网络传播内容的不足。

中华儿女都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育之中,不管是当代青年还是他们的父母祖辈,无一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情感深厚。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网络传播时,耳熟能详、获得共鸣。这些熟悉的文化符号传递,不仅能够缓解网络所带来的西方文化冲击,还能让受众直接面对历史与传统,通过民族情感认同带动价值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大地,内容广泛,独具内涵。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③。悠久的历史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可供选择的内容多、可创造的方法多,网络载体可以完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博内容,突破时间与地域限制并产生文化碰撞,在内容上保持新鲜感和多样性。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是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方式。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明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传承下来。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学艺术,以歌唱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古典诗词,以图像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古典绘画等表现形式,皆可契合网络的多重表达方式。网络传播在进行自发的内容选择时,不会因表现形式狭窄而受到传播限制。同样的,受众在进行网络内容选择时,会更加自主与自由,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其内容能够满足各类人群的选择特点,不会因为形式而限制内容认同。

( 三) 网络传播的先天优势可弥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手段的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博大深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常也使人产生一种艰难晦涩、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过去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获取更多来源于古典文献,长时间、大篇幅地阅读模式很难适应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网络传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化解了这一矛盾。网络传播形式丰富,使大众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添加音频、视频增强受众感官刺激,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受众中的覆盖面,增强了受众的阅读兴趣,提升了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真正达到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

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互联网信息量激增,相较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没有了版面、时限的限制,可以传播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并随时进行删除、修改、增补。同时,通过互联网强大的用户网络,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庞大的用户群体也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大众之中的影响范围,形成了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环境。近年来,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各类型网络传播主体利用数据分析将订阅者进行分组,精准定位,点对点地寻找目标受众的方式,将不同类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送至不同类型的受众中,经过二次传播转发、分享扩大辐射面,增强传播质量,仅此而言,这是过去传统媒体所难以企及的。

网络传播利用了电子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集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来传递信息。这种具有立体传播效应的媒体,更加完整生动地反映了传播对象,使人身临其境,让人们更加准确生动地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之处。网络传播可以借助平台音频、视频、动图等表达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改编,通过卡通动画、民谣民曲、书画作品、艺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引发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大幅度增强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阅读兴趣。

网络传播的先天优势在于突破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需要良好的机制和平台,而网络传播的多样性、即时性,满足了这一要求。在此条件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感被打破,以现代的形式穿梭于网络节目中。如,《我在故宫修文物》 《中华诗词大会》等,它们从中国历史文物、传统诗歌等角度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以轻松愉快、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发热议,掀起了学习的热潮。由此可见,活泼生动的传播形式可以使大众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休闲娱乐中构建耳濡目染的精神生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提高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促进大众传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④

二、价值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必须依赖网络传播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使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必备,利用好互联网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逢其时。在文化传播方面,网络媒介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局限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渠道,将网络传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相融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一) 网站传播需要价值规范

互联网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新的传播平台和发展契机,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日益成熟,网络传播的方式也日新月异,近些年来,各类网站的出现,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与方式。网站是当下釆用最广泛的一种网络传播的形式,是用来发布各类信息、提供各种特定服务并与受众进行准确互动的一种传播形式。虽然网站类型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商业网站还是专业化网站,都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商业网站是由商业资本投资创办并将盈利作为主要目的的网站,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包括综合性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类网站、网络服务类网站等。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主要是以新浪、腾讯、网易等为代表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传播内容碎片化是综合性门户网站最显著的特征,信息种类繁多、巨大,涉及新闻资讯、休闲娱乐、房产家居、美食旅游……五花八门的信息犹如一张巨大的蜘蛛网,网络网民的方方面面,满足了其各种各样的生活需求。面对大量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网络信息,网民们更需注意辨别信息真伪,自觉抵制淫晦、暴力信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可帮助网民们自觉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接受正确的价值引领,做一名合格的网站创业者、使用者、维护者。

专业网站是来自社会团体、组织协会或个人创办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网站,这些网站应自发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这其中,高校图书馆网站因其权威性、开放性,使其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网站门户,使师生可以便捷地查找相应的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当然,目前类似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网站数量并不多,与网络的庞大信息容量相比,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站数量着实太少,亟待加强。

( 二) 即时通讯传播需要价值引导

即时通讯是指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互联网建立联系,并进行即时交流的系统。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的不断普及、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社交、休闲与娱乐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为代表的即时通讯手段,其特点是文本内容短小,信息传播快捷,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空前普及的即时通讯媒介成为了人们传达情感,表现自我、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但其自身仍然存在内容“娱乐化” “低俗化”的缺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的代入可以为即时通讯带来正确的价值引导。

2009年,一种名为“微博”的新型社交媒介展露头角,不到一年,其注册用户已超过1 亿。作为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的平台,使用者可以通过140 字左右的文字更新动态,即时分享。微博因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迅速聚集大量使用者,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的重要平台。以微博为例,一位博主上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本或视频,其他用户观看之后进行“转发”,信息扩散方便快捷。当然,即时通讯传播具有间接性、匿名性及不确定性,使得传播的效果有时大打折扣,在对待传统文化时所具有的消遣娱乐特点,要求我们在保证信息资源真实有效、可以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微信作为时下最常用的即时通讯软件,于2011年面世,并迅速风靡全国,成功改变了人们社交的方式,也丰富和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微信通过旗下的微信公众号向用户发布各类文化资讯,用户可以通过将此类文化咨询即时转发至朋友圈及微信好友群,进而获得二次传播,以此增加微信公众号的订阅人数。⑤微信公众号因汇聚了语音动画于一身的特性,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更为形象生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大众对传统文化索然无味的刻板印象,引导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地探索。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高校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校园文化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⑥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植入大学生的思维、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的目的,就需要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内涵和精华的部分加以弘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微信公众号运营主体必须牢牢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线,塑造积极向上的网络传播氛围与网络价值观。如此,才能将经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获得大众的普遍认可。

( 三) 网络视频平台需要价值塑造

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新兴网络信息传播媒介频繁地被人们挑选使用,可以说,网络视频平台已经成为当代大众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⑦。创新就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独特的时代价值。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视频平台已经慢慢成为年轻人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相比于传统的电视、广播的不易携带,一部智能手机就可满足人们在繁重的学习工作之余,利用碎片化空闲时间放松自己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像爱奇艺、腾讯视频、抖音等的发展,它们同样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渠道。

教育资源共享一直是教育界追求的美好愿景,早期的无线广播与电视广播也为此进行过相关的探索。今天,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MOOC)随之应运而生。“中国大学MOOC”是一款APP,它包含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一流高校的精品文化课程,将名校名师的讲课内容网络化,普及文化、便利大众,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授课教师线上交流,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平均分配。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地点,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传播,慕课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以大规模的学习者为对象的文化传播活动,因其传播面广、速度快、选择多的特性广受学生和老师的欢迎。慕课表现出强大的文化传播功能,已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窗口。例如,网络孔子学院作为国家官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类网站,也紧跟时代,建立了“全球孔子学院慕课平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窗口。慕课能够让更多的国内外学习者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这也是我们新时期网络传播形式发展的重要使命。⑧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新型传播媒介会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原有的阅读模式会有所改变。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 月,抖音APP 日活跃用户已经突破2.5 亿。抖音也因其15 秒“短小精悍”的视频内容,赢得大众追捧,在满足快节奏的阅读方式的同时,既兼顾阅览者情感需求,又有利于文化传播。在国家倡导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建立清朗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抖音APP 平台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个小小的搀扶老人过马路的短视频也足以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尊老爱幼”的理解诠释。以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因其过于理论化容易使人望而却步,而今天,我们需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平易近人”,让理论生活化,让道理图像化,让哲理故事化。抖音短视频可以把抽象的符号、文字变得真实、鲜活,且易于接受。不仅符合当下年轻观众的表达习惯,也因其个性、时尚的表现,收获了大量年轻观众的追捧。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⑨。在当代,短视频平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崭新路径。

三、政治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必须借助网络传播

( 一) 政府主导铸造民族灵魂

政府作为网络监管和文化传播的主体,应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努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为此,政府应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创新符合年轻人需要的新媒体,必要时还需加强网络监管。

政府可对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网络媒体或个人,提供资金、政策等相关方面的扶持,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以鼓励那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有着重要贡献的网络媒体或个人,从而吸引更多个人和组织加入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同时,政府应当主动担当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例如,对孔子学院进行海外推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进行保护,都足以彰显政府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起到的主导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⑩,大力弘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永恒的事业与工程。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年轻人群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能较快地接受、掌握新事物。这要求政府不断创新媒体平台,创建适合年轻人需要的新媒体平台。就政府而言,开通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账号,通过对时下最新动态咨询的不断更新,可以让年轻人及时获得最直接的文化知识内容。政府还可以创办传统文化活动、举办文化知识竞赛等方式来促进年轻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电视等媒体,以娱乐方式让大众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例如,继续举办《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成语大会》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地名大会》等电视知识竞赛类节目,带动观众重温那些脑海中深藏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养分,涵养心灵。年轻人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组织和策划各类传统文化活动,促使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培养青年人的良好文化素养。

今天,互联网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面对互联网飞速发展而衍生出的多种问题,政府要加强网络监管。2016年4 月19 日,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的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⑪社会环境的多元化、网络平台监管的不到位,导致网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内容杂乱、缺乏引导、娱乐至上等突出问题。要提高全民的互联网道德意识,就决不能“恶搞” “亵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府应将网络传播技术作为最基本的支撑力量,占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地,对不良文化、低俗文化进行有效抵制,并通过对时代精神的挖掘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此同时,政府应当加快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对网络传播的渠道、内容依法进行管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加快网络文化法律法规的完善必不可少。要对网络文化中哪些内容属于不良、低俗、色情的信息,哪些属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合理界定。⑫相信随着互联网的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必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繁荣发展。

( 二) 网络传播弘扬民族精神

网络媒体时刻面向大众,网络媒体需要严格自律,时刻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传播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作为网络媒体,应积极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做到为文化传承而传播。对于传播主体而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通俗化,运用生动的故事演绎形式、节目表现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娓娓道来,更能直击人心。网络媒体在传播方式上要不断创新,创造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内容和形式,满足受众的价值取向和好奇心。将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把青年人关注的新潮因素融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网络媒体必须弘扬民族精神,为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当前,不少媒体低俗、媚俗、庸俗的问题比较明显,过分追求娱乐至上、明星效应,缺少文化品味。这种“娱乐性”倾向一旦过度,就会损害、伤害民族精神,使传统文化信仰变得越来越淡薄。部分网络传播主体以泛娱乐和猎奇式的眼光看待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会使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精神推向娱乐的边缘,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日常消遣,最终会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原有的精神内涵,使大众的认识产生扭曲和误解。为此,网络平台要肩负起主体责任,加强监测,加大审核,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纯洁生动”起来。

( 三) 网络受众培育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并在其中传承与发展,乃是全社会的一种共同责任。网络受众在网上冲浪的同时,应当自觉遵守各项网络公约,实行有效地自我监督,合理有序地参与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队伍中来,促使整个网络环境绿色、合理、有序地发展,对此,网络受众需要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熏陶、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坚定培育文化自信。

近年来不良的文化信息屡禁不止。诸如,抹黑民族英雄、诋毁国家大政方针及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层出不穷。腐朽文化、落后文化会使人们对价值判断界限变得模糊。同时,西方反动势力通过网络渗透,意图破坏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这使得大众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熏陶变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⑬。因此,在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引,在网络传播活动中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价值观,自觉抵制网络文化中的糟粕,构建网络伦理道德自律体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硕成果的同时,做到自觉遵守网络秩序,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精神追求、理性思维、文明境界的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发扬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的核心思想理念,弘扬自强不息、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是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道德风尚,我们应当坚定地弘扬和传承。⑮今天,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做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壮大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经离不开网络传播,网络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兴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必将开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互联网和谐共融的新常态。培养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与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在新时代实现“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的新局面。

注释:

①《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国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 月26 日。

②于朝晖:《CNNIC 发布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信军民融合》2019年第9期。

③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参见新华网2018年8 月22 日。

④邓希泉:《“90 后”新价值观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9期。

⑤孙淑娟:《微信公众号传播传统文化的弊端》,《青年记者》2016年第27期。

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16年12 月9 日。

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⑧魏红、钟秉林:《重视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教育评估效能——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发展趋势及其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0期。

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人民日报》2014年10 月16 日。

⑩雒树刚:《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毛泽东研究》2018年第3期。

⑪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16年4 月20 日。

⑫曹学娜:《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承与发展研究》,《党政研究》2014年第6期。

⑬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参见新华网2014年2 月25 日。

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⑮方晓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