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范式的内在逻辑

2021-01-27孙浩进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1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生产力范式

孙浩进 赵 茜

新时代的发展阶段,需要构建基于新形势、新变化、新特征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致用”的经济学理论范式。构建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范式的理论逻辑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理论诉求。200 余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不断得以丰富与发展,是极具生命力的理论,并且一脉相承、与时俱进①。发展经济学旨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由不发达到发达状态转型的原理②,近50年来在全球逐渐兴起,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重视和应用的重要经济学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内在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二者相似的内容、相同的指向、相通的逻辑中探讨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范式的内在逻辑,可以更好地践行并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一、构建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范式的内在逻辑的必要性

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新的符合自身发展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作为理论指导工具。构建符合中国自身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范式的内在逻辑,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实解释力的需要,是推动发展经济学追溯问题本质的需要,也是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一) 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实解释力的需要

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探究本质的理论经济学,具有根本意义上的科学价值。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引领和指导,其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③。但在进入新时代,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若是陷入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的误区,则会直接导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权的降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因此,当前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解释力,重视其话语体系建设,从而适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需要是迫在眉睫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具有普遍性与一般性,具有科学的理论抽象性、概括性,而发展经济学则偏向于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具有切合实际的现实性,二者依据理论逻辑进行有机结合,从更具解释力的范畴上探究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的韧性,能够在现实层面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实解释力。这意味着,构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不仅是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现实解释力的理论本身的需要,也是走好中国经济道路、确立理论自信的迫切需要。

( 二) 推动发展经济学追溯问题本质的需要

尽管发展经济学以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但大部分理论往往以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现象表征为参考依据,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本身内在的固有特性,缺乏从问题本质层面的深入剖析,这就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发展经济学追溯其本质机理。从历史的视阈审视,发展中国家数量众多、禀赋各异、模式多元,其发展本身面临极其复杂的问题④,且世界经济局势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更需要能够深入分析经济问题本质的经济学理论来进行阐释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最具抽象意义、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探究问题本质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因势而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早已在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凸显出强大的理论魅力与智慧;而发展经济学在现实维度上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独具自身的学科特色和范式优势⑤,正需要在理论维度上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有机结合,补齐理论短板,在追溯问题本质的层面丰富学科内涵、深化研究范式,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就能够对当今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具实质意义上的实践指导。

( 三) 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转移升级的重大问题。新时代需要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创新,对于经济理论具有新的需求,在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研究和借鉴发展经济学范式经验的基础上,思考构建怎样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范式,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候特别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正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范式的具体逻辑。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更多的是靠“摸着石头过河”渡过难关,但如今我国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就需要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经济理论来予以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来阐释、剖析、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能够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范畴上凸显当代价值,更加坚定道路自信。

二、发展目的的内在逻辑:人的主体性

( 一) “以人为本” 的同一指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即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提供强大的思想理论支撑,是具有“人”的阶级性的经济学。有关“人的发展”这一思想进入到人类的视野,要追溯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开始关注“现实的人”源于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探究,关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们遭受到的剥削和不公平待遇的普遍状态,理性地分析了人的本质问题,并提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将关注点转移到了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与发展上来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以人为本”的相关思想,其内涵在于发展的目的是改善底层工人待遇,提高被剥削的无产阶级的地位,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从发展经济学的视阈审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取得的理论进展中最能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同一指向的就是对于“人”的重视。发展经济学在突出人的主体性方面,认为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发展中国家以及落后国家和地区弱势群体的发展。曾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进行透彻研究而荣获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发展经济学家Theodore W.Schultz,在“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中也有相似的研究。他提出了“人力资本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的质量并非绝对依赖于自然资源和金钱是否丰厚,而是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的质量。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发展经济学家Amartya Sen 的理论建树就是在不同的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201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发展经济学家Abhijit Banerjee、Esther Duflo、Michael Kreme,他们的理论核心就是如何减少人的贫困,这充分表明发展经济学对于“人”的问题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以人为本”的同一指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有机结合看似是场“不期而遇”,实则绝非偶然,而是“目的相通、指向相同”的必然。

( 二) “以人为本” 的内容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⑦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人的主体性上,具有“以人为本”立场的坚定性,研究的本质则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剥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于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作为人的自由,提出了具体的以“人”为出发点的经济理论,比如剩余价值理论强调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等,在理论内涵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人文关怀。而在发展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作为重要的发展要素,同样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发展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背景虽然不同,但确实在发展中国家这一研究主题产生后,不约而同地对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型的出路进行探究,旨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优劣势以及其面临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其核心观点就在于在突出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判定发展远不是单纯地依靠经济数量的增长那般简单,因为经济的增长并不会自动导致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从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来讲的,二者的内容和归旨基本相似。

三、发展动力的内在逻辑:资本作用的推动

( 一) “资本形成” 的同一指向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视域中,发展的直接动力都是资本,凸显了资本作用的推动。在经济学领域,有关经济发展直接动力的详细说明,可以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即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实现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同时,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剩余价值产生追加的资本,故而资本也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源。而在发展经济学中,R.Nurkse 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发展问题的核心就是资本形成,认为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资本匮乏和投资严重不足,并将资本形成视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R.Nurkse认为一个国家的资本形成越充足,该国家距离贫困恶性循环就越远。换言之,资本形成的问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所在,足见资本形成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意义。虽然该理论存在局限性,但是在关于“资本形成”这一指向上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相同。综合上述理论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在关于经济发展动力的研究上,都阐释了“资本形成”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构建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范式的内在逻辑,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成果因时而进的展现,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更具指导价值。

( 二) “资本形成” 的内容衔接

尽管当今自成一体的经济学派众多,在理论上为经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与可能,但对于目前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多样化选择,并不意味着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因而,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在内容如何衔接的研究在新的历史阶段仍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较大的学术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发展动力的探究上,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能仅仅是零敲碎打,而是要有连贯性、逻辑性地追溯其与发展经济学相通的内在机理。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现代发展经济学,都凸显了资本作用的推动,认为资本积累形成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甚至批判了资本的剥削,且都指出“资本形成”已不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唯一条件。但在明确发展的直接动力——“资本”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投资及其作用,不仅是一项有现实价值的课题,更是当今时代仍需要解决好的难题。鉴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容量小,并不能通过资本融资的方式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便需要深刻地检讨过去资本形成中的制约因素,比如是否将投资用于回报率低、效率低的部门?如何处理投资互补性的弊端?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仍有许多贫困型的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着过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落后的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约束,对于这些国家或地区而言,资本仍是稀缺性生产要素。这就需要进行反思,贫困型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巨大的信息鸿沟和发展落差,要打破这种增长的不对称性,就需要大量的投资,以免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看,改革开放后的40年来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即使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人均GDP 也要高于部分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资本形成”的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发展路径的内在逻辑:创新的内生化

( 一) “创新驱动” 的同一指向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中,经济发展的内生路径依然相互贯通——“创新驱动”。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长河中,技术创新这一部分耗费了他极大的精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没有对“创新”一词进行明确的阐释,但是在其经典著作中仍能发现与技术创新相似的表达,这一点在马克思关于机械发明的论述中尤为凸显。例如,马克思对发明蒸汽机的看法,认为技术的发明与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此外,马克思的技术创新概念可以从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规律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中发现。而在发展经济学中,经过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t Merton Solow 及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aul M.Romer 等经济学家的努力,技术创新经历了一个外生化到内生化的过程,他们认为经济长期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科技的进步而非金钱的投入,并且提出技术创新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也是发展的内生路径和动力。发展经济学关于技术—经济的变革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技术变革思想有着相通的逻辑,且二者都认为技术创新属于生产力范畴,是推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针对此部分内容的研究中都包含“创新驱动”的同一指向。

( 二) “创新驱动” 的内容衔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都对“创新驱动”的本质有着清醒而科学的认知,为当代经济内生增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机理,并且可以将此内生路径的探寻与应用落实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当中。在现代经济中,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越是发达国家,越是重视技术创新。换言之,技术创新不仅是两个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内生路径,更是引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可以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与新经济增长点。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对技术创新予以重视的发展中国家才有向发达国家转型的可能⑧。

在当代,关于技术创新的定义是宽泛的,而从外部和整体来看,可延伸到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在发展经济学中,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的增长不是代表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技术创新的推动力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我国的国情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坚持以创新驱动作为现代化建设核心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阶段,唯有通过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刺激需求、释放消费活力、降低成本、发展新业态等应对疫情不利影响,才能把经济下行压力降到最低。要谋求创新驱动的新突破,在基础性的创新制度上寻求突破,更快速度推进创新要素资源的聚集。在科技要素资源的配置上,尤其是在人才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数据信息要素配置上要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把要素配置的文章做好,更应该重视长期通过新基建建设催生新产业、新业态。

基于上述分析,从现代化的视阈审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关于“技术创新”的阐释,形成了关于“创新驱动”的内容衔接,这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范式的内生路径,对其内在逻辑的研究必然成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环节。

五、发展规律的内在逻辑:互动演化

(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用” 的同一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在当今马克思政治主义经济学对于发展规律的指向也非常清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强调,发展的根本规律都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互动演化规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适应的规律,始终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探讨的最本质的问题。尽管在历史的进程中涌现了诸多现代经济学派对此加以解读或者试图重新定义,但马克思对其深刻认识和本质性概括至今仍具有首创性和巨大贡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普遍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始终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其对于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发展的根本规律的叙述则更加具体,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补充与衔接。在发展经济学那里,制度变迁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即制度变迁作为一种生产关系演化,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即经济效率的提高⑨。制度变迁与经济效率是互动演化的⑩,其在本质上遵循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由此可见,二者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用”的概述具有相同的趋向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阐述的具体概念界定和形式有所不同,但在理论维度上具有互动演化的同一指向。

(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用” 的内容衔接

发展规律的同一指向,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演化”方面具有相同的衔接逻辑,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在发展规律上的内在逻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在任何社会结构中都是最基本的存在。马克思认为,谁拥有科学的管理体系与技术创新,谁就能掌握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因为生产力是经济发展中最具动力和积极的因素。生产力是具有横向性的,其主要要素构成中不仅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还包含着科学技术。而在发展经济学中,将经济发展的过程视为专业化和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而由此所带来的交易费用也会与日俱增。如果没有一种新的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产生,就会阻碍专业化和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导致经济停滞甚至衰退。而通过建立能够减少交易费用的制度,就能促使专业化和分工过程的深入,并带来长足的发展动力⑪。基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说历史上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推动这种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不断完善、变化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下,制度被视为生产关系范畴,因此发展经济学中的观点指向,仍没有脱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的理论范畴,二者具有密切的内容衔接。在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根本规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依旧存在,如制度的功能是指其在经济上的效能,其最终目的是使生产关系更好地与生产力相适应,并形成良性的互动演化。

任何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实践维度的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也是如此。因此,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范式在当今历史阶段的现实引领与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核心的问题,而发展经济学就是致力于解决发展中国国家落后的经济状况所产生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 余载的波澜壮阔历程,为中国的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但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更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不能单纯地把这段经济发展历程用一般的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实践是离不开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创新的,发展经济学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需要与实践完美融合才能发挥出其理论的力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解释经济发展的最一般、最本质的规律,只有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才能为新的历史阶段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潜力与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范式的现实引领与指导,具体来说,就是要引领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让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逐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下的经济学领域最新理论成果之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范式,亟需发挥其对我国新常态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指导作用,加强其对现实的引领与指导。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总结归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比如要善于利用财政、货币政策等调节手段,更好地调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⑫;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证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构建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范式的内在逻辑既符合时代需要,又具有历史渊源和理论传承。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范式的理论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维度,同时也具有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历史性、社会性、阶级性和国别性,究其根源是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的人或事物,这就使其具有社会科学或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范式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具有独创性,是不同于西方经济学范式和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的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学范式⑬。从经济思想史的维度审视,许多经济学理论流派未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出发,致使其后续发展出现了异化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阐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批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弊端及其理论,原则性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理论,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具有重要价值⑮。由此可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经济学的普遍规律相结合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理论发展的内生需求,不断在理论结合与创新中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智慧。在明确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引领和理论核心⑯,以发展经济学为理论支撑和理论工具,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范式构建的方式与路径。

注释:

①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②张培刚、张建华:《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③卫兴华、林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9页。

④姚洋:《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03页。

⑤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页。

⑦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03页。

⑧纪玉山:《现代技术创新经济学》,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⑨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⑩陈劲、王焕祥:《演化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⑪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⑫王立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济南出版社2016年版,第142页。

⑬邱海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年第5期。

⑭吴宇晖、张嘉昕:《外国经济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页。

⑮张宇:《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人民日报》2016年8 月29 日。

⑯王朝科:《关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解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生产力范式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