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理论视域下的贫困问题
——基于对《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探析
2021-01-27杨虹张秀
杨 虹 张 秀
早在莱茵报时期, 马克思就看到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极其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但是囿于他仍然站在黑格尔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上思考问题, 并未能解决令他苦恼的物质利益难题。 在《1844 年政治经济学手稿》 里, 马克思才开始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去揭示工资理论的欺骗性, 从 “异化劳动” 中去探究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无产阶级的根本路径是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
一、 国民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遮蔽
国民经济学家罔顾工人累死、 饿死的事实, 不去直接考察工人同其产品的关系, 而是把工人所获的报酬当作其被资本家占有的劳动的回扣, 以此来遮蔽资本家把工人当作奴隶来剥削的现实; 不去探讨工人贫困的根源, 而是把私有财产当作固有的事实, 企图从理论上掩饰工人劳动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揭开了国民经济学家虚伪的面纱, 指出其骨子里反对工人阶级的立场, 批判了国民经济学荒谬的假设前提和自我矛盾的理论学说。
( 一) 工资理论对于工人奴隶地位的掩饰
国民经济学家把工人当作机器和牲畜, 其目的在于造成社会大多数人的不幸和痛苦。 马克思发现, 无论社会是处在财富衰落、 财富增进还是财富达到繁荣顶点的状态下, 工人都是贫困的。 社会财富衰落时, 工人没有工作也没有金钱可以买到生存资料, 工人阶级处在最痛苦的状态; 社会财富增进时, 工人也面临着因为竞争激烈不得不过度劳累而早死的境况; 社会财富达到繁荣顶点的时候, 工人之间的竞争是最大的, 只有一部分工人能够得到劳动机会从而获得生存资料, 大部分工人都是痛苦的, 而国民经济学的目的就是使社会财富增进到繁荣顶点, 这个时候资本家的利益能够达到最大, 可见国民经济学极力于创造工人的不幸和贫困。
除此之外, 国民经济学家坚持的劳动价值规律和工资规律是两个完全相悖的规律。 首先, 国民经济学家把劳动价值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 他们在理论上承认 “劳动是人用来增大自然产品的价值的唯一的东西”①, 但是事实却是站在劳动之外的资本家支配着工人的劳动。 工人作为劳动的主体, 不但不能支配自己的劳动, 甚至连获得劳动的机会都要靠竞争才能获得。 其次, 按照理论, “劳动的全部产品, 本来应该属于工人”②, 事实却是工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 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归资本家所有, 而工人只能得到微薄的、 仅能使自身和家人能够勉强活下来的工资, 而工资不过是资本家保证工人不断运转并且在供给上不会灭绝的最低成本。因此, 国民经济学家一方面承认工人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客观事实, 但另一方面又创造工资规律对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的事实进行掩饰, 资本家的立场和工人阶级的立场是完全相对立的, 工人在国民经济学家看来不过是没有情感的机器和 “抽象的胃”, 是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奴隶, 因此工人越劳动越陷入物质和精神的贫穷境地。
( 二) 私有财产永恒化的设想对于贫困根源的忽视
国民经济学家把私有财产看作既有事实, 把劳动、 资本和土地的分离看成早已存在的现象。 因此, 他们不会知道土地同农民的关系、 工资同工人的关系是怎么统一归属于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关系这一普遍形式, 也不会承认资本是在何种程度上支配和统治工人的, 他们甚至对于这一事实进行掩饰。事实上, 他们早就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无产阶级的贫困当作合理的社会现象。
国民经济学家同时又是形而上学地看待私有财产的存在的。 他们认为,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私有财产是永恒的、 不灭的,他们没有看到私有财产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他们不断创造新的理论去论证资本家获得最大财富的可能性, 从而也就论证了无产阶级贫穷的合理性。 所以国民阶级学其实是一门致力于同时创造属于少数人的社会财富和多数人的社会贫困的伪科学, 国民经济学家也不过是资产阶级聘请的忠实的辩护士, 他们不可能发现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 异化劳动理论对贫困问题的解蔽
马克思的 “异化” 思想根源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 “异化” 思想。 黑格尔首先在哲学领域探讨“异化” 这个概念, 他认为, 绝对精神异化为自然界, 最后自然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又抛弃了异化回到了人自身。 而费尔巴哈认为, 人的本质异化为宗教, 人创造了上帝却又被自己的创造物所统治。 为了更好地解释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本质, 马克思创造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 异化劳动是相较于一般劳动而言的。 工人的异化劳动不仅生产出了私有财产的物质形态, 还生产出了资本家与这种私有财产的 “属于” 与 “被属于” 的关系, 并且这种关系还反过来维护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制成为工人阶级贫困的制度根源。
( 一) 异化劳动是工人阶级贫困的事实根据
马克思指出, 人类通过对象化劳动改造自然界, 这个过程中 “人把自然界作为劳动对象, 劳动的根本内容是对象化, 即劳动者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凝聚和体现在作为劳动产品的自然对象身上, 使自然界打上人的活动的印记, 使人的有效的能力变为自然对象的属性。”③因此在这个过程中, 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的原料来源, 对象化劳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体现, 劳动产品是人类本质力量集中的产物。 但是,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这种对象化劳动却转化为异化劳动, 劳动产品成为与工人相对立和敌对的存在物, 并由此导致工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和工人同其他人之间的异化关系。 马克思通过分析工人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指出, 现实世界中人与自然界、 人与自身、 人与他人都处于普遍的异化关系中, 因此工人的贫困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必然的,也不是国民经济学家所言工人的贫困是是既有事实、 是早已注定的, 实际上工人的贫困是 “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④
一方面, 工人同自然界的异化是其贫困的直接原因。 马克思从 “当前的经济事实” 开始发问, 为什么整个社会会出现资产阶级财富不断积聚和工人穷死、 饿死这两种完全相反的现象呢? 为什么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 其自身反而越贫穷呢? 他摒弃“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 (即劳动) 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⑤的做法, 认为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首先就要考察工人同其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的关系。
劳动产品是工人本质力量的印证, 它理应是属于工人阶级的。 正是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过程中, 工人从自然界中获得维持其肉体生存的生活资料和供其生产加工的劳动对象, 从而生产出满足自己需要的产品。 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 工人与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处于异化的状态。 马克思说,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 即劳动的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相对立。”⑥因此, “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 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 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 他本身、 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 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⑦工人同自己的产品的异化关系导致工人在不断劳动中陷入更加贫穷的境地。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其实也是工人同自然界相异化的体现。 工人本来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是人类的 “无机的身体”, 但是现在工人阶级却失去了这个 “无机的身体”, 他们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甚至连开发自然界的工具以及自然界中的原料也不归他们所有。 因此工人不得不进入工厂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自己生存的生活资料, 他们首先是作为 “工人” 存在得到劳动资料, 其次才能获得生存资料来维持自己作为 “人” 的肉体生命的存在。 而国民经济学家和资本家却只看到了他们作为不断劳动、 只需付出较小成本的机器而存在的 “工人”, 并且将他们作为地位最低的奴隶和牲畜来看待。 工人既没有生产资料, 又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
总之,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同自然界相异化导致工人所创造的财富和自己能够占有的财富是两回事。 而随着资本的积累, 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 表明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工人在与资本家的较量中也就越加贫困。 因此, 可以说工人同自然界的异化是导致工人贫困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 工人的自我异化是其贫困的深层原因。 在进一步考察工人劳动的本质时, 马克思发现工人与自己的生产活动也处于异化的关系中, 不仅如此, 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还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 工人变成只能满足肉体需求的动物。 在分析工人生产活动的过程中, 马克思发现, “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 也就是说, 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⑧而劳动对于人类来说, 本来是展现其本质力量的活动, 是创造其生命的活动, 人类通过劳动实践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生产和生活资料, 又获得了科学艺术上的精神慰藉。 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工人在劳动中感受到的只有痛苦和不幸, 劳动对人来说居然成为一种自我牺牲的活动, 工人在不断的劳动中体力和智力不是得到发挥而是被抹杀。 究其原因, 是因为工人的劳动不是属于工人自己的, 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是一种异己的、外化的活动, 工人在劳动的时候一直处在自我异化当中。
那么处于自我异化当中的人的本质是什么呢?马克思指出, 这个时候人同自己的类本质也处于相异化的关系中, 人在异化劳动的过程中丧失了自己作为人的类本质。 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人类有意识, 因此不是像动物那样把自身的生命活动与维持自己的肉体生存是融为一体、 不可分开, 人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生产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但是 “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 以至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 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⑨因为工人在异化劳动中与自然是相异化的, 工人无法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可供生产加工的对象, 所以工人不得不在资本家所强制的劳动中获得生存的基本资料。 这个时候工人的本质沦为动物的本质, 工人的生命活动显示出动物活动的特点而不是人类活动的特点, 工人在吃、 喝、 性等动物机能中才能感觉到自己的活动是自由的, 而在在劳动中是被迫的、 强制的。
因此, 工人同自己类本质相异化的结果是工人被迫把自己作为 “类” 的自由自在的生命活动变成首要维持自己肉体生存的手段, 而这正是资本家和国民经济学所希望的。 工人异化成非 “人” 的存在, 工人的劳动异化为维持其肉体的活动, 工人的类本质异化成动物的本质, 工人的穷困正是从工人的这种自我异化中产生出来的。
( 二) 私有财产制是工人阶级贫困的制度根源
上面说到, 工人的劳动产品和劳动都不属于自己, 那么劳动产品和工人的劳动是属于谁呢? 马克思指出, “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 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 只能是人自身。”⑩这个人就是资本家。 马克思由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关系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的异化关系,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工人同资本家的异化关系。 正是通过异化劳动, 工人生产出资本家对于自己的产品和生产劳动的占有和支配关系, 工人创造出来的财富成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 并且资产阶级还创造了一系列理论和法律去说明自己私有财产的合法化和合理化。 正是私有财产制使得工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不归属于劳动者而是归属于不劳动的资本家, 工人阶级才丧失了自己创造的一切财富, 所以私有财产制是工人阶级贫困的制度根源, 而私有财产对于工人的统治是这种制度的现实表现。
一方面, 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 国内学者对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争议颇多。姜海波认为, 劳动的外化和异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外化劳动而非异化劳动才是私有财产的原因,外化劳动就是 “劳动过程本身”⑪, 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外化劳动才表现为异化劳动。 张雷生在承认 “私有财产的物质内容即资本是异化劳动的产物” 的前提下, 认为 “异化劳动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 而私有制一旦产生以后又会不断地把异化劳动再生产出来, 异化劳动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⑫王峰明认为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异化劳动生产出私有财产, 同时异化劳动又是借助私有财产来完成的。⑬
马克思提出, 可通过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相异化, 推出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再进一步推出人同人相异化的结果。 因为工人的异化劳动, 工人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 但是这个社会财富却不属于工人自身, 而是属于资本家,即工人通过异化劳动生产出属于资本家的私有财产的物质形态。 同时工人还生产出了资本家对于财产的私有关系, 即资本家对于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存在占有关系, 并开始形成私有财产制度, 资本家又开始维护这种异化劳动, 二者之间的关系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另一方面, 私有财产对工人的统治。 由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的笔记本Ⅱ仅存4 页,即从第40 页到第43 页, 前面大部分都已经遗失了, 因此对于马克思原本要阐述的完整思想无法进行仔细地考量。 本文参考聂锦芳教授根据现在能够看到的笔记本Ⅰ、 Ⅱ、 Ⅲ的线索勾勒出来的笔记本Ⅱ的基本思路框架, 认为马克思在考察私有财产的关系的时候是围绕着劳动和资本的统一、 对立以及他们同各自的对立三点展开的。 这其中, 私有财产最先表现为地产、 工业资本和劳动几种形式, 而随着农民转化为雇佣工人, 地主转化为资本家, 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工业资本就成为了最普遍的私有财产的形式。 这时, 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两大阶级, 两大阶级的对立具体表现在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上, 私有财产对人的统治也体现在资本对于劳动的统治上, 并且由于资本力量的强大, 处于弱势地位的工人阶级在与资本家的较量中处于愈加贫困的状态。
首先, 劳动同自身处于对立关系中。 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分解为自身和工资。 工人本身是资本、 商品。”⑭工人只有作为资本而存在的时候才能获得生存。 也就是说, 工人只有当资本家用工资购买他的劳动的时候, 他才能够以资本的方式投入到生产当中, 才能够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费用。 而这个时候, 他在资本家和国民经济学家眼里也只是作为工人而存在, 因此用来交换他的劳动工资, “不过是维持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的需要, 而且只限于保持工人后代不致死绝的程度。”⑮工人在这里是作为非人的 “机器” 存在, 因此资本家只要保持“机器” 在工作期间正常运转而给予一定的 “润滑油”, 工人所得的工资是极低的。
其次, 劳动和资本也是相互对立的关系。 根据笔记本Ⅲ的第二个 “补入”, 在马克思看来, “无产和有产的对立, 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 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 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 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 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⑯私有财产包含着劳动和资本的对立, 二者的对立是无产和有产对立的内在体现。 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关系构成了作为矛盾形式存在的私有财产, 而这种能动关系也促使了私有财产矛盾的解决。 而工人阶级贫困问题的解决其实也包含在劳动和资本对立关系的发展中,即通过共产主义去扬弃劳动的异化特性和资本的私有性, 实现劳动向人本质的回归和工人对于劳动产品的直接占有。
三、 共产主义理论对贫困问题的扬弃
马克思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事实发现, 工人阶级的贫困一方面是其异化劳动的产物, 另一方面,异化劳动生产的私有财产形成制度以后, 又以各种手段来维护工人阶级的贫困, 并成为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 要通过共产主义路径实现对贫困问题的扬弃, 但是他认为, 早期共产主义并没有认识到私有财产的积极意义, 也没有真正理解人的本质, 因此是 “粗陋的” “尚未完成的” 共产主义。 马克思提出, 真正的共产主义是积极扬弃私有财产和实现人的本性的复归, 是对工人阶级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双重解决。
( 一) 早期共产主义未能积极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早期共产主义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即 “粗陋的共产主义” 和希望通过政治制度变革实现的共产主义, 因为对于私有财产的意义和人的本质认识不清, 二者都未能实现对于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粗陋的共产主义” 实际上是出于对于财富分配不公的嫉妒而实行的平均主义, 它企图用私有财产的普遍占有来代替少数人的占有, 实际上还是肯定私有财产关系, 这种占有还是建立在工人自我异化上的分配方式上。 但另一方面, 这种共产主义又十分强调平均, 所以 “它想把不能被所有人作为私有财产占有的一切都消灭”⑰, 这其实是没有看到私有财产的积极意义, 是一种向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 “倒退” 的行径。 其次, 它倡导 “公妻制”, 实际上是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看作男女关系,这其实是只看到了人的自然本质, 即只把人当作类存在物来看待, 而没有看到具有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人的存在。 因此, 它是 “完全粗陋的和无思想的”⑱。
早期共产主义的另一种形式是希望通过政治制度的变革实现共产主义, 如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这也并没有消除工人的异化劳动, 仍然是在私有财产制度下谈共产主义, 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人的本质和全面了解私有财产的意义的。 因此其仍然是一种“尚未完成的” 共产主义。 所以, 要实现共产主义,要从主客体两个方面去考察, “没有工人的劳动就没有对象化的劳动产品, 自然就没有私有财产, 所以奉行平均主义并不是彻底废除私有制, 因为它仅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私有制。 至于通过改变政治制度废除私有制, 持论者显然没有认识到交换在社会中把孤立的人联系在一起, 使人的需要 (尽管以异化的形式) 得到满足的积极作用。”⑲
( 二) 真正的共产主义积极扬弃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马克思认为, 真正的共产主义是 “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因此, 它是人向自身、 向社会的 (即人的) 人的复归, 这种复归是完全的、 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⑳这里包含着几层意思。 首先, 人要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即生产实践活动来实现自我异化的扬弃, 来实现人的类生活、 类本质的回归, 即只有通过人才能实现物质方面私有财产的消灭和精神方面人的本质的回归, 才实现了人的真正解放。 其次, 它是向“社会的” 人的复归, 也就是说, 人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类存在物, 也是社会存在物, 人与人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人作为社会人, 不是仅仅满足于肉体的生存, 也要去追求精神上的丰富, 更要与其他人之间形成和谐互助的关系而不是异化的关系。 再者, 真正的共产主义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创造的财富的积极利用上, 它肯定私有财产的积极意义, 同时也扬弃了其包含的异化关系和阶级属性,因此, 真正的共产主义是对于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这种共产主义的实现打破了人与自然界、 人与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 也是对于人作为类存在物和个体存在物的矛盾的解决。 这时异化劳动回归到人的一般性劳动, 工人生产的产品变成自己和他人的共同财产, 工人实现了真正的解放。
注释:
①②④⑤⑥⑦⑧⑨⑩⑭⑮⑯⑰⑱⑳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集》 第 42 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第 54、 54、 56、93、 91、 91、 93、 96、 99、 111、 105、 105、 118、 118、120 页。
③ 聂锦芳: 《关于重新研究 “巴黎手稿” 的一个路线图》,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3 年第3 期。
⑪ 姜海波: 《私有财产的起源与外化劳动——解读〈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笔记本Ⅰ》,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 年第 1 期。
⑫ 张雷声: 《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稿——〈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研读》,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年第 9 期。
⑬ 王峰明: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试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的一个理论难点》,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3 年第 1 期。
⑲ 张欢: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的贫困问题——从异化劳动理论到社会概念》,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