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与经验
2021-01-27万军杰王文浩
万军杰 王文浩
妇女解放是党成立以来极为关注的重要论题,正如习近平所说: “在革命、 建设、 改革各个历史时期, 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实现妇女解放和发展、 实现男女平等写在自己奋斗的旗帜上, 始终把广大妇女作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始终把妇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领导我国妇女运动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①大革命时期是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阶段, 在此期间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完备的理论成果,奠定了党在领导妇女解放工作中的总基调。 寻本溯源, 探析大革命时期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历程, 总结相关经验,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大革命时期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生成逻辑
大革命时期, 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有深厚的理论、 现实和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所揭示的妇女群体受压迫根源和解放路径, 为党在大革命时期领导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参考。 同时, 中国妇女群体所受的性别压迫由来已久, 封建宗法社会遗留的性别歧视根深蒂固, 而资本主义新式工厂的产生发展和包括女工在内的工人无产阶级队伍生成壮大, 又给劳动妇女群体带来了新的阶级压迫, 促使其寻求彻底解放的需要渐次强烈。 再者, 维新运动以来, 中国妇女运动的实践也为大革命时期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经验借鉴。
( 一)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是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方向指引
恩格斯在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文中高度赞扬傅立叶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 强调“在任何社会中, 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②, 肯定了广大妇女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社会关系, 寻求解放的正义性和必然性。恩格斯另在 《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中阐述了广大妇女处于 “家庭奴隶” 地位的原因, 即随着专偶制个体家庭的产生, 妻子料理家务的活动沦为与社会不再相关的 “私人的服务”。 在家庭领域内,大多数情形下丈夫承担着维持家庭经济来源和赡养家庭的责任, 这种经济上的强势地位就使得 “丈夫占据一种无须任何特别的法律特权加以保证的统治地位”, 妻子相对于丈夫来说, 便相当于无产阶级比之于资产者之间的关系③, 而要改变这种不对等的家庭关系, 就必须在社会层面进行变革。 总的来说,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主要是从社会经济的现实视角来研究妇女解放问题, 揭示出妇女群体被压迫和奴役的经济根源, 跳脱出资本主义框架内女权斗争的狭隘视野, 在致力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过程中探讨妇女解放的可能, 为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路径引领。
( 二) 中国妇女倍受压迫的社会地位是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现实基础
一方面, 数千年封建宗法社会的遗毒和旧式礼教的戕害, 在国人心中埋下了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 “夫为妻纲” 等性别歧视观念, 这种对性别的成见在社会活动和政治参与等层面有较为明显的反映,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鲜有女性自主参政、 经商的成功案例, 而往往生活在男性的阴影之下。 1922年, 中共二大 《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 对当时中国妇女群体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形象进行了较为贴切的刻画, “全国所有的妇女, 都还拘囚在封建的礼教束缚之中”, 至于政治、 经济和教育上的权利缺失,“乃是全国各阶级妇女的普遍境遇”④, 揭示出性别歧视观念在中国妇女生活中的深刻影响。 另一方面, 近代以来, 国际上殖民主义、 资本主义因素不断侵入中国, 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 一大批新式工厂的兴建与投产, 催生出数以百万计的无产阶级工人队伍, 其中不乏女工和童工,致使中国广大劳动妇女在承受性别歧视和压迫的同时, 又要接受资本家的剥削, 甚至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超负荷劳作, 却只能取得比男工更少的报酬。总之, 性别和阶级的压迫相互交织, 是对中国妇女生存状况的重要概括, 也是大革命时期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现实基础。
( 三) 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是中国妇女运动历史实践的必然要求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先觉的国人在反思国家衰微缘由的过程中, 一部分维新知识分子将视野聚焦到妇女群体, 认为中国女性身体瘦弱且学识浅薄,不利于后代的成长成才, 将国家贫弱的原因归结于此, 提出兴女学、 废缠足等主张, 以使广大妇女成为男性的 “贤内助”, 承担起对种族和国家的母性职责。 辛亥革命时期, 知识女性将 “争国权” 置于“争女权” 之先, 把女权的伸张与实现国家富强联系起来, 直接投身革命, 参与现代文明国家的建构。 新文化运动时期, 以男性为主体的启蒙知识分子, 倡导破除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并援引西方女权运动的思想资源以塑造女性独立的人格。 这些努力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女性个人的觉醒, 但以男性为主导的、 关注社会上层的女权运动, 难以推动社会制度的相应变革, 故而收效甚微, 甚至会拖拉中国妇女运动陷入 “破旧难以立新” 的困境之中。 中共二大 《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 作为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指导中国妇女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提出了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和实践方略⑤, 把阶级解放与民族解放视作实现妇女解放的时序前提和重要基础, 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指明了方向。
二、 大革命时期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具体实践
大革命时期党在主体塑造、 组织建设、 工作方式以及妇女教育和宣传方面, 对如何领导妇女解放运动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 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实际相结合, 制定了构建以劳动妇女为主体、 非劳动妇女广泛参与的联合战线、 动员广大妇女参加国民革命的妇女工作方针, 明确将妇女解放运动纳入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走向通过废除私有制、 推翻旧的社会制度、 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妇女解放道路。
( 一) 在主体塑造方面, 党高度重视妇女解放运动的骨干培养, 注重动员和发动群众, 夯实劳动妇女群体在寻求解放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 积极发动劳动妇女群体参加妇女解放运动。 1925 年, 中共四大 《对于妇女运动之决议案》指出, 党领导的妇女运动应该以工农妇女群体为骨干, 切实代表工农妇女的利益, “并在宣传上抬高工农妇女的地位, 使工农妇女渐渐得为妇女运动中的主要成分”⑥。 强调工农妇女群体, 即劳动妇女群体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主体地位, 呼吁在妇女解放运动中充分发挥劳动妇女群体的能动作用。
其次, 在重视发动群众的同时引导女学生群体参加妇女解放运动。 1926 年, 中共第三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议通过 《妇女运动决议案》, 认为当时党在领导妇女解放运动中的一个偏误, 即以往党多是利用国民党的妇女部、 妇女协会和各界妇女联合会等机关去开展工作和号召群众, 但在这一过程中, 却较少能打入群众中去团结群众、 发动群众和取得群众, 而只是占据这些机关, 形成了一种 “机关运动”,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 “要根本注意群众的工作”。⑦同时, “女学生运动亦极重要”, 因为女学生群体既是开展女工运动的一种工具, “又是打破宗法社会的思想习惯之唯一动力”⑧, 需大力动员女学生群体进入革命队伍, 参加妇女解放运动。
最后, 派遣妇女干部留学苏联培养妇女解放运动的人才骨干。 大革命时期及之后, 党多次选派妇女干部赴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等处学习革命理论和先进知识。 其中, 在东方大学学习的包括向警予、 蔡畅、 侯玉兰、 张颖、朱华亭等; 在中山大学进修的有杨之华、 夏之栩、赵世兰、 李文宜、 刘亚雄、 钱瑛等。 概言之, 党通过选派大量妇女干部赴苏学习, 为大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 二) 在组织建设方面, 党主张要加强无产阶级的内部团结, 并与其他一切可能联合的社会团体与非劳动妇女群体结成联盟、 进行合作
一方面, 妥善处理工人阶级内部的性别歧视等问题。 大革命时期, 党正确分析了男女工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对立隔阂的历史根源和经济因素, 即宗法社会的遗害, 衍生出男工轻侮女工的成见与陋习。 而资本家对于更高经济利益的追求, 又会选择成本较低的女工进行劳作, 从而使得女工抢占了男工的就业机会, 男女工人之间遂出现为生存而进行的博弈, 松动了工人阶级的团结。 1923 年, 中共三大 《妇女运动决议案》 要求通过宣传教育的方法,在涤除宗法社会残留于男工头脑中轻蔑女工的不良习惯的基础上, 号召男女工人亲密团结, 以消解工人阶级内部出现的分裂。⑨
另一方面, 引导劳动妇女运动与一般妇女运动的合作共进。 中共三大 《妇女运动决议案》 正确分析了劳动妇女运动与一般妇女运动的互补性, 提出要扭转妇女解放运动中的关门主义倾向, 相对缓和妇女运动中阶级的、 主义的色彩, 重视 “小姐太太, 或女政客们” 的力量, 在发展劳动妇女运动的同时, 积极指导和联合诸如女权运动、 废娼运动等一般妇女运动, 引导广大妇女参加国民革命⑩, 为大革命时期, 建立和发展妇女运动联合战线奠定了思想和策略基础。 换言之, 该决议案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工作方针从激进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向联合全国各阶级和阶层妇女群体进行国民革命的转变。 中共四大 《对于妇女运动之决议案》 科学分析了不同妇女运动主体的家庭经济背景与其行为取向之间的关系⑪, 为进一步完善妇女解放运动的联合战线指明了方向, 推动劳动妇女运动与一般妇女运动的协同发展。
( 三) 在工作方式方面, 党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各类妇女群体, 发展相关组织, 有计划地引导广大妇女参与罢工、 罢课、 罢市等运动, 配合国民革命
第一, 动员女学生群体通过组建学生社团、 发动学潮等形式参加妇女解放运动。 向警予认为, 教育作为政治的副产物, 一直以来深受政治的影响与支配, 只有实现彻底的政治革命与教育革新, 方能消解政治上反动势力对教育的侵扰⑫, 号召广大青年女学生关心政局大势, 致力教育革新运动。
第二, 发动女工群体建立运动同盟, 举行争取自身利益和解放的罢工。 1925 年1 月, 向警予在 《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在中国妇女运动中的地位》 一文中提出, 中国妇女将自己从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唯一办法, 即是 “集中自己的势力”, 建立起能够按照同一目标实行统一指挥的全国集中统一的妇女组织, 进行面向自由、 平等和解放的 “团结奋斗”。⑬1925 年4 月29 日, 党领导下的全国各界妇女联合会成立, 为后续的妇女解放运动顺利开展提供了前提和组织基础。 1925 年 5 月 30 日, “五卅惨案”爆发, 在党的组织和领导下, 6 月1 日, 上海爆发了20 余万工人参加的总罢工运动, 其中女工人数高达十余万⑭, 充分显示了女工群体在反帝爱国斗争和妇女解放运动中的主力军地位。 1926 年北伐战争开始后, 党领导和发动多次女工运动, 策应和支持国民革命进程。 1927 年 3 月 21 日, 在中共江浙区委和上海总工会的组织领导下, 上海爆发了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男女工人赤手冲锋, 将全体警察缴械”, 包括女工在内的 “全体三万工人” 通过暴动夺取反动军警武装, 取得胜利⑮, 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第三, 重视并引导农妇解放运动的发展。 大革命时期, 党依据农民占大多数的具体国情, 将农妇运动作为劳动妇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实践引领和方向引导, 力图发动广大农村妇女群体, 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全局的共进发展。 中共四大 《对于妇女运动之决议案》 要求, 凡是在党开展农民运动的地方, 都要重视做农村妇女运动的准备工作。⑯五卅运动之后, 党越来越重视农村妇女解放运动在妇女解放运动全局中的地位, 通过在农村地区开展包括农妇群体在内的农民运动和理论宣教, 激发广大农村妇女的革命热情。 北伐战争开始后, 农村妇女解放运动渐趋高涨, 广大农村妇女不仅积极参加农协, 直接参与斗地主、 烧田契和游行示威等活动,而且还猛烈抨击旧式封建宗法礼教制度, 身体力行宣传妇女解放思想。 1927 年,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指出, 在农民运动蓬勃兴起的地方,当地农村妇女也紧跟着组织起乡村女界联合会⑰,展现出农村妇女群体参加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昂热情与现实可行性。
( 四) 在妇女教育和宣传方面, 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创办进步报刊, 设立补习学校, 进行解放意识、 革命意识和文化素质的教育, 提高妇女群体的思想境界和斗争觉悟
其一, 创办一系列广大妇女喜闻乐见、 能够起到思想引领作用的报刊杂志。 中共三大 《妇女运动决议案》 提出, “要在全国妇女运动中树立一精神的中心, 应创办一种出版物, 以指导并批评日常的妇女生活及妇女运动。”⑱运用专门性的宣传刊物,进行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指导和理论宣传。 1923 年8 月, 邵力子主编 《妇女周报》 创刊, 该刊结合社会实际, 分门别类研究妇女问题, 评论和阐释与妇女群体有关的各类现实问题, 吸引众多妇女组织和社会团体投身到妇女解放运动中去。 1924 年1 月,邓颖超等在天津创办了全国第一份由妇女主办的报纸 《妇女日报》, 专门探讨和回应妇女问题, 以启发广大妇女思考所处社会地位和所受压迫情况, 激发参加革命和解放运动的内生动力。 此外, 《妇女之友》 《劳动与妇女》 等报刊杂志也从参政、 教育和就业等多方面扩展了妇女群体认清社会现实的渠道, 在不同程度上昭彰了女性主体意识, 同时也扩大了党的政治主张与妇女解放思想的社会影响力。
其二, 提高办刊质量和期刊杂志的影响力。 在宣传刊物的内容择选与编排上, 党针对当时多数妇女刊物所载文章出现的由于过于理论化和政治化,而脱节于广大妇女现实需要的不良倾向, 倡导刊物杂志的群众化发展方向, 以更好引领妇女群体的思想发展和观念更新。 《妇女运动决议案》 强调, 日渐增多的妇女出版物, 其内容呈现不是千篇一律,便是太过政治化, 或者是太过笼统的理论化, “而很少能真正代表妇女本身说话, 表现妇女的真正痛苦和实际要求”⑲。 要求各类面向妇女群体的报刊杂志优化和调整办刊风格, 坚持实事求是的问题导向, 以大众化、 科学化的内容呈现提高刊物在妇女群体中的感召力。
其三, 通过设立补习学校、 组织纪念活动等进行宣传教育。 大革命时期, 党针对广大女工革命热情高涨但理论素养不足的困境, 动态结合女工群体的工作要求和生活习惯, 通过设立平民女校、 补习夜校等形式, 宣讲革命理论和科学知识, 以培养和储备妇女解放运动的专门人才和骨干力量。 1923 年7 月, 邓颖超等在天津成立以 “救济失学妇女, 授以普通知识及浅近技能, 使能自谋生活” 为宗旨的天津女星第一补习学校, 为党开展女工教育提供了借鉴蓝本。 随后, 各地相继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平民女校、 劳工女学和夜校, 既提供面向平民女子的基础性教育和科学普及, 也进行反对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的革命意识灌输。 另外, 领导和组织妇女群体参加大型纪念活动, 也是党在大革命时期向广大妇女进行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形式。 党多次组织全国性、 大规模的纪念三八妇女节等活动, 以调动和发挥广大妇女的主体意识。
三、 大革命时期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基本经验
大革命时期, 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历程表明, 要有效动员和引领妇女群体开展解放运动,必须要将妇女解放置于无产阶级解放和党的革命事业发展全局的框架之内, 紧密结合党在同时期进行的劳动解放运动。 同时, 要联系实际情况, 充分调动、 引导和保护广大妇女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妇女群体寻求解放的内生动力。另外, 要兼顾各个阶级、 不同社会阶层的妇女之特殊性开展运动, 建立广泛的联合战线, 为妇女解放事业凝心聚智。
( 一) 党领导下的妇女解放运动要与革命事业、劳动解放运动紧密结合
妇女群体处于被压迫地位, 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恩格斯 《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 指出广大妇女被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现象并不是 “自然的产物”, 而是由私有制衍生出的社会关系的产物, 直接将妇女命运与所有被压迫者命运联系起来, 并提出实现妇女解放的三个先决条件, 即 “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⑳、 发展现代大工业和实现私人家务劳动的社会化㉑, 号召广大妇女团结起来, 联合无产阶级进行消灭私有制的革命斗争。㉒毛泽东也说过, 劳动妇女的解放与整个阶级的胜利是分不开的, 只有阶级的胜利, 妇女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㉓大革命时期, 党坚持把劳动妇女解放与女权运动结合起来,在动员广大妇女参加国民革命的同时, 致力维护和改善妇女群体的切身利益与社会地位。 1924 年, 向警予 《今后中国妇女的国民革命运动》 认为, 在外国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时代,如果因循守旧地复制欧美各国女权运动的旧程式,以取得和本国男子同等地位为最终目标, 则不仅不能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 还会拖曳广大妇女陷入更深的 “土匪般掠夺” 的泥潭之中, 并指出 “妇女与劳工所以降居奴隶的地位” 的经济制度根源, 提出“妇女问题的解决, 决不是单靠妇女运动所能做到”㉔的观点, 深切认识到妇女解放运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 只有在世界革命完成和劳动解放成功之后, 才能实现彻底而完全的妇女解放。
( 二) 要充分发挥妇女群体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唯物辩证法一贯认为, 外因仅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内因才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据, 外因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事物内因的性质和必然规律的实现。在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中, 外因指涉革命的形势、时局的变迁等外在因素, 广大妇女能动性的发挥则是内因的主要表征。 大革命时期, 党通过多种方式调动、 引导和保护广大妇女的革命积极性和斗争主动性。 一是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妇女的需要, 调动妇女群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筑牢其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主体地位。 1927 年, 江西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 《关于农村妇女问题决议案》 提出, 在各级农民协会中设立专门领导农妇群体参加政治和经济斗争的妇女部, 保障农村妇女群体的受教育权和财产继承权, 以及一定程度的婚姻自主权㉕, 以求较为广泛和深刻地动员农村妇女群体参加农民协会, 进而在大革命之中寻求自身解放。 二是进行科学知识和斗争意识的宣传与教育。 党历来重视理论武装在革命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办学校、 开讲堂等形式培养妇女干部, 引导妇女运动的方向, 是党在大革命时期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经验。 1923 年8 月25 日,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青年妇女运动决议案》 要求, 在工会中专设为青年女工群体开办补习学校的青年女子部, 培养广大青年女工的阶级自觉, 扩大统一战线。㉖以重大纪念活动为契机, 宣传和践行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 也是党提高广大妇女斗争意识和阶级觉悟的重要法宝。 三是通过制定正确的方案策略, 取得斗争运动的成功。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强调,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 “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㉗那么流血牺牲便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而盲目冒进的行动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又会极大挫伤广大妇女的积极性。 大革命时期, 党逐渐掌握了发动妇女运动和罢工斗争的规律与策略, 在领导和支持河北保定直隶第二女师学潮、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等事件中, 经过统筹谋划和有序安排, 取得了宝贵的胜利, 坚定和葆育了广大妇女寻求解放的信心。
( 三) 要兼顾各个阶级、 不同社会阶层的妇女之特殊性开展运动
妇女解放作为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妇女群体摆脱阶级和社会分工的压迫, 还在于要彻底矫正性别歧视, 直至解除男权制度的压迫, 实现女性同男性一起的自由而全面发展。㉘虽然追求完全解放的价值目标趋同, 但是分属不同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妇女群体又有其特殊利益, 在行为取向和思想动态上往往会呈现出迥然差异, 必须经过协调与整合才能形成推动历史发展的合力。 大革命时期, 党在着力组织劳动妇女运动的同时, 也极为重视开展劳动妇女与非劳动妇女之间的联合运动。 一是充分发动广大劳动妇女参加妇女解放运动。 毛泽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分析了以往革命收效甚微的原因, 指出实现革命成功的要求,就在于发挥工业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 团结一切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正确对待摇摆不定的中产阶级㉙, 强调劳动群众在革命事业中的突出地位。妇女解放运动亦是如此, 充分动员劳动妇女群体,是党在领导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成功经验。 二是正确引导非劳动妇女运动, 建立与劳动妇女运动的联合战线。 向警予在 《中国最近妇女运动》 中将当时的中国妇女运动分为三派: 劳动妇女运动、 女权及参政运动和基督教妇女运动㉚, 肯定了非劳动妇女运动在上层社会中产生的一定影响, 但也揭露出源于其阶级属性的行为局限性及错误倾向, 指出正确引导非劳动妇女运动的紧迫性。 中共三大 《妇女运动决议案》 明确要求在非劳动妇女运动的惯常口号中, 加入 “打倒军阀” 和 “打倒外国帝国主义” 这两个国民革命运动的口号㉛, 以更好引导非劳动妇女运动与劳动妇女运动的联合。 中共第三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议 《妇女运动决议案》 进一步提出建立和维护各阶级妇女及各妇女团体间联合战线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即注重维护妇女本身的利益、 尊重妇女团体的主张和避免包办代替及不必要的冲突㉜,完善和发展了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与建立女界统一战线的工作方法。
四、 结语
大革命时期, 党结合中国社会实际,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 在丰富和完善有关妇女解放的方法体系与价值体系的同时, 提出了推动妇女解放的切实方案, 有力支持了大革命的进程和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 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对当今中国的妇女解放事业仍有较大启示。 在新发展阶段,党要坚持和改进对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导, 创新党在妇女工作方面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发挥党在思想引领和实践引导上的核心作用。 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途径激发妇女群体的主体意识, 建立健全广大妇女参与经济、 政治等活动的平台, 开拓其主体动力发挥的空间。 避免出现各种形式的 “包办” 或 “一刀切” 的行为取向。 要在切实保障妇女群体政治权益和经济权利的基础上,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 加强妇联等妇女组织建设, 为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汇聚多方力量。
注释:
①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发挥我国妇女伟大作用》, 《人民日报》 2013 年 11 月 1 日。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第 784 页。
③⑳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 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 第 85、 85、 179 页。
④⑤⑥⑨⑩⑪⑯⑱㉛ 中央 档 案 馆 编 : 《中 共 中 央 文件选集》 第 1 册,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88、 88、 370、 154、 154—155、 371、 373、 155、 154—155 页。
⑦⑧⑲㉜ 中央档案馆编: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2 册, 中共中央党 校出版 社 1989 年版, 第 230、 231、232、 231 页。
⑫⑬㉔㉚ 戴绪恭、 姚维斗: 《向警予文集》, 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 第 186、 207、 167—170、 92 页。
⑭⑮㉖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 (1921—1927)》, 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第 308、 787、 71 页。
⑰㉗㉙ 《毛泽东选 集》 第 1 卷 ,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32、 17、 9 页。
㉒ 李包庚等: 《论恩格斯的妇女观及其时代价值》,《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 年第3 期。
㉓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 《毛泽东主席论妇女》, 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 第 4—5 页。
㉕ 刘红、 刘光永: 《妇女运动史话》,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年版, 第 85 页。
㉘ 李静之: 《论妇女解放、 妇女发展和妇女运动》,《妇女研究论丛》 2003 年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