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合理利用
2021-01-27卢秋欢
唐 婷,杨 李,卢秋欢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旅游地质资源是指具有旅游价值,可供人类游览、观赏、休闲、疗养、考察、探险的各种地质景观、地质遗迹、地质现象及地质环境,是一种独特的宝贵的地质资源,它泛指可作为旅游活动或发展旅游产业的一切地质资源[1]。
国外对旅游地质资源的研究始于20 世纪20 年代,因地质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主要采取国家公园的形式,对旅游地质资源的研究主要注重于国家公园的资源调查、评价、开发与保护、社会影响、环境变化等方面[2-5]。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地质旅游的研究也趋向于现代化,如地质遗迹、地质景观、地质旅游资源和旅游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和技巧[6],地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基础和方法[7]。国内对旅游地质资源的研究,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前的工业化初期,主要围绕地质勘探找矿为主,70 年代后,地质资源的概念不断扩大,在旅游业发展为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后,地学研究者逐步认识到地质遗迹资源的旅游景观价值,旅游地质资源被列入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内容,研究主要注重旅游地质资源的成因、特征以及分类[8-10]。2000 年之后,为了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侧重旅游地质资源的评价、开发、保护[11-13],也积极借助相关技术手段与相关学科融合,进行空间分析研究[14],以具体了解旅游地质资源的情况。
从旅游地质资源的空间分析研究来看,当前研究主要侧重从省域或者市域的角度出发对总体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探讨,其次是基于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如红色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等资源进行研究。总体来看,对旅游地质资源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优化景区的空间结构,为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布局提供科学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云南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云贵高原西部,受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递降。从地形地貌看,地貌类型复杂,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东部高原波状起伏,西部山川纵横,河湖、盆地分布其间。特殊的地质构造造就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资源,为云南省发展地质旅游提供了巨大的优势。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最邻近指数法
从地图上直观了解资源点要素的分布状况时,均匀、随机和集聚三种情况往往会同时呈现,不易准确判别,而最邻近分析法能够较为准确客观地判定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类型[15],其计算公式为:
式(1)中,R为最邻近指数;为实际最邻近距离(每个景区与其最邻近景区之间的实际最邻近的直线距离值加总求和后算出平均值);为理论最邻近距离;n为景区数量;A 为云南省面积。当R>1 时,说明景区趋于均匀分布;当R<1 时,说明景区趋于集聚分布;当R=1 时,说明景区趋于随机分布。
2.1.2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一般用于计算邻域内物体的特征密度,本文运用此方法来分析景区在各地区的集中程度。通过ArcGIS 软件中的核密度工具进行分析,以此直观地呈现景区在云南省内分布的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更好地反映景区的空间聚散分布状况。
2.1.3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能够衡量点要素的属性值与其相邻点要素之间的依赖性和相关性。全局空间自相关(Global Moran's I)可用于测度云南省地质旅游景区的整体相关特征(公式2),而局部空间自相关(Local Moran's I)可用于测度云南省地质旅游景区在局部水平上的相关特征(公式3)。
式(2)(3)中,n为整体空间单元数量,Xj和Xi表示空间单元内的景区数量,Wij为空间权重矩阵Moran’I的取值一般在[-1,1],当>0 时,表示空间正相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当<0 时,表示空间负相关,存在空间分散现象;当=0时表示分布相互独立。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将景区的空间分布划分为H-H 型(空间单元与其周围单元景区发展水平均较高)、LL 型(空间单元与周围单元景区发展水平均较低)、H-L 型(空间单元景区发展水平较高,周围水平较低)、L-H 型(空间单元景区发展水平较低,周围水平较高)。
2.2 数据来源
旅游地质资源按地质成景的主要因素及其地质现象,主要划分为地质构造景观、典型地质剖面景观、岩石矿物景观、冰川地质景观、风成地质景观、海洋地质景观、流水湖泊地质景观、火山地质景观、古人类文化地质景观、地震地质景观等。根据此基本类型,在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网、云南省人民政府网等官方网站中搜寻,并在网络、文献中查询有关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的数据,筛选出与旅游地质资源相关的世界自然遗产3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 处、国家森林公园32 处、国家湿地公园18 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3 处、国家公园13 处、国家矿山公园1 处、国家地质公园12 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 处、A 级景区138 处,经整理统计、去除重复旅游资源后,全省共217 处以旅游地质资源为主体的景区(图1)。借助Google Earth 获取云南省以旅游地质资源为主体的景区点位数据,再利用ArcGIS 10.4软件构建景区空间属性数据库,最终将所有的景区点位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
3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1 空间总体分布格局
通过对云南省以旅游地质资源主体的景区点位数据进行整理,导入ArcGIS10.4软件中,得到了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空间分布图(图1)。从图1 可以看出,云南省地质旅游景区的分布范围广,较集中在中东部的昆明-玉溪-红河片区以及西北部的丽江-大理片区。将各州市的景区占比由大到小排列(表1),并根据数值计算累计比重,可知红河、昆明、大理、玉溪、曲靖5 个州市的景区占比在全省几乎达到了50%,区域内景区分布较多;与此相反,昭通、文山、西双版纳、德宏、怒江等5 个州市的景区占比低,区域内景区分布较少。综合来看,云南省以旅游地质资源为主体的景区空间分布不均,具有较明显的聚集特征,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特点。
图1 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空间分布图
表1 云南省各州市以旅游地质资源为主体的景区分布情况表
3.2 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运用ArcGIS10.4 软件来分析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空间分布类型。通过平均邻近分析工具计算得出云南省以旅游地质资源为主体的景区实际最邻近距离为18.479km,小于理论最邻近距离21.308km,故最邻近指数R=0.867<0,接近于1。因此,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
从云南省各州市的景区空间分布类型来看(表2),大理、普洱、红河、玉溪、昆明5个州市的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R<1),其中,昆明的最邻近指数最低(R=0.73),明显集聚于南部,其次是玉溪(R=0.84),在东部形成集聚状态,普洱、红河、大理的最邻近指数接近1,集聚分布不太显著。其余的怒江、丽江、德宏、保山、楚雄等11 个州市景区空间分布类型都为均匀型(R>1),怒江和德宏因景区数量相对较少,均匀程度最高,分别为3.45、2.29。
表2 云南省各州市以旅游地质资源为主体的景区最邻近指数与空间分布类型
3.3 空间分布密度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区域内景区的分散或者聚集特征,在ArcGIS10.4 中运用核密度分析工具对云南省内217 处以旅游地质资源为主体的景区进行分析,以此得出景区的空间分布核密度图(图2)。
由图2 可以看出,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核密度呈现出“东部整体集中,西部分散集中”的分布特征。整体上看,东部的昆明南部、玉溪北部、红河北部、曲靖西部等地区景区分布最为密集,核密度由昆明南端-玉溪北端区域逐级向外递减;西部的大理中部和丽江西部片区为次一级景区密集区,核密度较高,除此之外,迪庆南部、保山中部、临沧东部、西双版纳中部等片区景区相对集中分布,表现为分散集中的分布特征。因此,云南省以旅游地质资源为主体的景区空间分布极不平衡,高值区与低值区差异明显,聚集态势显著。
图2 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核密度图
3.4 空间关联性分析
为了探究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间存在的关联系和依赖性,运用ArcGIS10.4 软件中的创建渔网工具,创建以云南省为范围的15km×15km 的均匀网格空间单元,以此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
运用ArcGIS10.4 软件中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工具对景区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全局Moran's I 指数,结果显示,Moran's I=0.10>0,Z-sore=5.93>1.96,P-value=0<0.05,因此,可以认为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的分布有着较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存在空间聚集现象。为进一步分析景区在局部水平上的空间集聚和关联程度,利用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工具得到景区局部自相关分析图(图3)。
由图3 可知,云南省地质旅游景区局部空间自相关的显著区域主要为H-H 型、HL 型、L-H 型3 种类型。H-H 型空间单元最多,东部主要在昆明、玉溪、曲靖、红河的交界区域较为集中,西部主要在丽江和大理较为聚集,其余散点分布在保山、临沧、西双版纳等州市,该类区域旅游知名度高,有效辐射带动了周围空间单元的景区发展;H-L型空间单元散点分布于迪庆、楚雄、普洱、昆明、红河、曲靖等州市,数量较少,极化效应强;L-H 型空间单元很少,仅聚集在昆明南部,且主要分布在H-H 型区域附近,表现为该区域资源缺乏,与周围地区空间关联小。
图3 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局部自相关分析图
4 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
4.1 强化旅游地质资源区域特色,做好地质旅游发展规划
云南省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域多高山峡谷和湖泊景观;滇东南各类岩溶地貌发育;滇中地区古生物、古人类化石遗址遗迹资源较聚集,且其间分布一系列断陷湖泊和盆地;滇西南地区地热资源丰富[16]。基于此特点,进行针对性的选取、规划和开发,能使云南省呈现出五大区域地质旅游共同发展的局面。
就现阶段景区的分布差异而言,昭通、怒江、德宏、普洱、文山等州市具有较大的资源开发空间,应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区域内地质旅游的开发指导。即充分发挥区域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结合当前的政策、经济、交通等条件,致力于地质旅游发展规划,并协调配合、紧密合作,将规划一步步落实[17],以连带区域旅游发展、突显区域在云南旅游中的定位。
4.2 多元化旅游地质资源的产品开发,景观与内涵共存
从以旅游地质资源为主体的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来看,大多数景区基于资源的外在景观,呈现出旅游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具体体现在“快游览浅理解”,即对旅游地质资源的景观开展全方位游览,但具体的地质遗迹本质特征往往被忽略或简略。为更好地推动地质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应挖掘各区域旅游地质资源的独特性,从不同的角度,如从资源所蕴含的科学文化角度进行规划思考,是以后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
在现有基础上,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大理、丽江等景区分布密集的地区对已开发的地质旅游产品进行评估提质,推陈出新,在突出景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推出迎合市场需要的地质旅游产品;而昭通、怒江、德宏、普洱、文山等景区分布稀疏的地区,在地质旅游发展规划中应明确资源特色、准确定位开发方向、多元化和特色化旅游产品开发,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4.3 加快区域地质旅游品牌建设,积极进行宣传推广
云南省内的旅游地质资源具有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基于目前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分布情况,为加快区域地质旅游品牌建设:一是以资源的地质构造和形态特点为主进行整合开发,并规划改善旅游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如交通,以迎合当前“快旅慢游”的旅游市场趋势,提高旅游者的可进入性;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尝试将现有地质遗迹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配套开发,以丰富旅游层次;三是在“旅游+”的发展理念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各区域要紧抓地质旅游发展机遇,合理引导旅游发展资金、要素、人才、技术等的合理流动,树立起区域地质旅游品牌,以此推动各行各业发展,推动经济健康发展[18]。
加大地质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构建以互联网营销为主,电视、报纸、广播为辅的宣传推广体系,以旅行社和目标游客作为重要的营销对象,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方式,提高地质旅游的知名度,形成稳固区域地质旅游品牌的外在力量。
5 结论
云南省旅游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多样,现已开发出数量较多、类型各异的旅游景区。本文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来探讨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1)在整体分布上,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为主体的景区空间分布不均,具有较明显的聚集特征,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特点。其中,红河、昆明、大理、玉溪、曲靖5个州市的景区占比在全省几乎达到了50%。
(2)在空间分布类型上,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空间分布类型总体上为集聚型。大理、普洱、红河、玉溪、昆明5 个州市的景区表现为明显的集聚分布,其他州市则呈不同程度的均匀分布。
(3)在空间分布密度上,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核密度高值区与低值区差异明显,呈现出“中东部整体集中,西部分散集中”的分布特征。昆明南部、玉溪北部、红河北部、曲靖西部,以及大理中部和丽江西部景区较为密集。
(4)在空间关联特征上,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有着较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存在空间聚集现象。H-H 型空间单元最多,主要在昆明、玉溪、曲靖、红河的交界区域,以及丽江和大理地区较为聚集,L-H 型空间单元很少,与周围地区空间关联小。
为合理开发利用云南省的旅游地质资源,加快地质旅游的发展,应在“旅游+”的发展理念以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下,针对性地规划和开发各州市区域内的特色旅游地质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引导资金、要素、人才、技术等的合理流动,树立地质旅游品牌,扩大云南省地质旅游影响力,以实现云南省各区域旅游地质资源的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