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的预防控制方案
2021-01-27
黄剑锋/四川省凉山州畜科所 615042
仔猪副伤寒是养猪业常见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细菌性的疾病,该病的病原是沙门氏菌。加强对仔猪副伤寒的重视和预防控制工作是全球养猪业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该病的发生机率是促进全球养猪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1 病原
沙门氏菌隶属于肠杆菌科的成员,为革兰氏阴性的杆菌,其菌体没有荚膜和鞭毛,不可形成芽孢。沙门氏菌在临床中主要引起4种类型的症状:肠热病,伤寒,败血症,胃肠炎。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急性型病例也称败血型的病例,患病猪发生突发性的体温升高,拒绝进食,精神萎靡,随后出现腹泻症状,同时伴发呼吸急促,在患病猪的腹部。胸前和耳朵出可见红色或紫色的斑点,该类型的病例的病程较短,在出现临床症状以后的1d便发生死亡,有的病例病程稍长。
2.2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此种类型的病例在临床中多发,发生率均高于急性型的病例。此类型的病例的临床症状与肠型猪瘟病例的临床症状具有相似性,患病猪发烧,怕冷,打寒战,精神萎靡,常常与同群猪聚集在一起,眼部有黄色的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住,眼角膜浑浊,有时也会出现溃疡灶,严重的病例会出现眼球被腐蚀的现象。患病仔猪采食量下降,出现腹泻症状,排出水样的稀便,颜色呈现灰绿色或黄色,味道恶臭,患病猪脱水,消瘦。在皮肤上有湿疹,破溃以后可见大小不等干涸的覆盖物,最后形成溃疡。
3 病理变化
3.1 急性型 急性型的病死猪,败血症为主要的病理性变化。剖检时可见,脾脏质地变硬,肿胀严重,表面颜色为蓝色,切开以后呈现红蓝相间的外观,脾脏的髓质不会发生软化。肾脏和肝脏出血和充血,也有肿胀现象。肝脏的质量变大,表面有灰色的坏死灶。全身性的浆膜和黏膜出血充血,以肠道粘膜最为严重,有时发生急性的卡他性的炎症。
3.2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在剖检时可见肠道的肠壁增厚,尤其以结肠和盲肠最为严重其表面出现弥漫性的坏死,表面呈豆腐渣样外观,剖开时见到边缘不规则的溃疡灶,在病程较长的病例中可在病死猪的肠道充满大量的坏死灶,肠道的系膜淋巴结肿大,出现干酪样的外观。脾脏轻微的肿大,其网状组织增殖,肝脏可见灰黄色的坏死灶。
4 诊断
该病的诊断养殖工作者首先可以根据疾病发生的流行病学、临床中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初步的诊断。如果需要进一步的确诊则要采集患病猪的排泄物或脏器进行实验室检测。例如细菌的分离鉴定:可以采集病变的组织和排出的粪便进行涂片后显微镜下观察等等。仔猪副伤寒的发生和临床症状与猪瘟十分相似,因此要进行区分,防止误诊。
5 防控措施
仔猪副伤寒的防制在于预防。加强对猪群的日常管理,给猪群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减少舍内的饲养数量,保证猪舍内的空气新鲜,加大对猪舍内的保温和通风投入等等。一线的养殖工作者可根据以下的建议进行对仔猪副伤寒的防控工作:
5.1 给猪群饲喂高营养的饲料,并合理的搭配营养成分的比例,从而使猪群的抗病力得到提高。
5.2 加强对猪舍内的消毒工作,保证猪群生活在相对卫生干净的环境中。
5.3 减少饲养场内其他病原存在的几率,降低发生混合感染的情况,降低疾病治疗的成本。
5.4 对于饲养场内和猪舍的消毒工作可以采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5.5 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种方案,选择合适的疫苗对猪群整体进行免疫接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
5.6 在发生疫情时,立即将病猪与健康的猪进行隔离处理,并对病猪进行对症治疗,选择抗生素及时进行大剂量的治疗,并要保证治疗的疗程。原因为坏死性的肠炎在很长的时间内方可修复,如果中途停药,便会复发从而引起大量的死亡现象。对受威胁的猪进行紧急的免疫接种,防止发生更严重的疫情。
5.7 对于病死的猪的尸体,应严格进行无害化的处理。
6 小结
仔猪副伤寒的防控大于治疗,要防患于未然,严禁引进阳性猪,此外,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是净化该疾病病原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