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视唱练耳学科的传入及其改革发展之研究

2021-01-27

北方音乐 2020年24期
关键词:声部旋律音乐

蒋 雪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00)

众所周知,视唱练耳作为音乐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在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音乐理论知识进行总结与实践而逐步形成的综合性音乐学科。无论从音乐美学或者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考虑,还是从音乐文化传承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基础的音乐学习必须从音乐实践着手,将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紧密结合。获得音乐理论知识的概念深化依赖于音乐实践,最终应用于音乐实践。而视唱练耳概念是人类在认识并发展研究音乐理论实践的过程中,把音乐事物感知对象的共同特征加以梳理、归纳总结,对后来音乐学习者起到基础引导的作用。

一、视唱概念的早期产生与发展

(一)简述视唱中记谱法的起源

查阅西方音乐史资料发现,至今现存最完整的古希腊音乐是“塞基洛斯歌”,这是一首作于约公元1世纪的墓志铭歌,歌词和乐曲刻写在土耳其发现的一座墓碑上,是一首单声部旋律的音乐。这一时期,更多的音乐作品的记录是靠人们口头传颂来传播,和现在的视唱练耳有着相似之处,类似于现在“模唱”,或者很接近的专业的听音记谱—即练耳训练。说明当时的人类早就具有读谱和听写的能力,可以想象自古希腊之前的音乐文明—视唱练耳这一概念就已经包含在各种音乐形式当中了。

谱例1

古希腊的记谱法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记谱方式,以表示音高的字母和符号长短及停顿休止的记号来分别记写歌唱和乐器的演奏。以下是《塞基洛斯歌》的古谱及现代译谱。

这是一种古希腊的字母谱,字母上方没有任何符号标记时表示一拍(类似于现代6/8拍记谱,以八分音符为一拍),若字母上方加一短横,即表示唱两拍,短横朝上弯折里面加圆点为三拍时值。

最早出现的古希腊记谱法在中世纪已经失传,然而在中世纪最著名的传播教会音乐的瑞士—圣迦尔修道院发现了“简明记谱法”(daseian notation),当时所用的符号是由古希腊语中的送气音字母符号变化而来。中世纪教会音乐围绕着格里高利圣咏的建立与传颂而展开,当时的记谱为了让歌唱者更好地记忆而推广圣咏的传播,就在歌词的上方标明简单的语言重音符号,提示旋律上升或下降的声调变化。这种无音高的简单符号被称为“纽姆记谱法”(neumatic notation)。在纽姆谱的发展过程中,中世纪的僧侣在抄写圣咏旋律时,为了容易辨认完整的纽姆谱,总是把圣咏旋律中同一音高上反复出现的音符尽可能地在同一水平高度对齐,这样的记谱方式导致了“线”谱的产生,开始用彩色的横线表示音高的旋律所在位置,第一线开端常用红色表示F,上方加了第二根线常用黄色表示高五度的C。“线”运用显示了音乐旋律的相对高度,这样的记谱方式在11世纪下半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简述视唱中唱名法的起源

中世纪最杰出的音乐理论家是意大利圣本笃修士圭多(Guido,约997-1050),在《关于佚名歌曲的书信》文中,总结了当时记谱法的实践经验,肯定了用横线来指明音相对高度的优越性,在前人基础上又增加两根黑线,提倡四线谱来记录圣咏旋律,为后来逐渐演变成的五线谱作出了重大贡献。简言之,记谱法的出现解决了视唱练耳中“视唱”读谱的问题。

圭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历史上最早创造出一套完整视唱教学体系的音乐教育家,被世人堪称视唱练耳的鼻祖。歌唱圣咏中的赞美诗《圣约翰颂》,以歌曲的每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符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从do到la的六声音阶,它的结构为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圭多以这六个音节定位旋律音的唱名,唱名分别为ut、re、mi、fa、sol、la。

谱例2

作为视唱教学的辅助手段,圭多又发明了所谓的“圭多之手”来帮助学生记忆旋律音高位置的记忆方法,这种音高记忆的视唱教学法,教师把音域中所有的音分配给左手张开的各关节,当学生记住每个部位所对应的音高位置,便很顺利地唱出自然音阶的所有音。唱名法的建立为视唱练耳中“唱谱”的问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毋庸置疑,在欧洲音乐史上,记谱法和唱名法的逐步建立及发展,使视唱练耳概念得到初步的形成。从早期的音乐作品注重声乐单音演唱的说唱音乐,发展到以复调音乐为基础的多声部合唱艺术,视唱练耳学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中法早期视唱练耳学科改革及影响

(一)法国早期视唱练耳的教育改革及影响

早期视唱练耳发展目的是了让西方教会中的唱诗班歌者,能流畅地吟诵赞美诗歌而开设的音乐基础训练课。“视唱”这一名词源于意大利语solfeggio,18世纪末期法语“solfege”一词首度被译为“视唱练耳”,延续至今。随着法国巴黎音乐学院于1795年的建立,该学校成为最早开设视唱练耳这门基础课程融入音乐教育教学体系当中,并出版了第一本配合课程学习的《音乐学院的音乐基础训练》教材,主要内容包含发声训练、识谱训练、歌唱训练等。因此,从早期视唱练耳的雏形到第一本教材的问世,都体现出视唱练耳在音乐学院中最初的建立就是一门音乐学习必需训练的基础课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视唱练耳从最初严格意义上的视唱练习,没有明确体现“发展听觉训练”的具体要求和实践意义,其学科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直至1882年法国音乐理论家、作曲家亚历山德罗·阿·让·阿尔伯特·拉维格纳在巴黎音乐学院任职和声学教授,他提出了“练耳”教学的理念,要求学习者通过用不同的唱名法对音阶、音程、和弦、旋律等视唱训练,从而发展音乐耳朵的听辩能力和音乐感受力等。最终,视唱练耳这门学习唱名法为基础读谱练习来训练音乐耳朵的学科,形成了一门系统的音乐教育基础学科。

自1968年法国爆发了五月革命,受到学潮运动的影响以来,巴黎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奥黛特·格朗罗格教授引发了法国视唱练耳教育的重大改革。她认为:该学院雷蒙恩、卡卢利编写的《法国视唱教程》等原有的视唱练耳教材,大多是重视技能训练的,并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编者脱离经典作品的技能训练也不利于提升学生音乐综合乐感的能力。同时,她提出,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理念应该重视整体性的音乐培养,不能片面的注重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音乐感的整体性培养,该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音乐实践而服务的,并提议将视唱练耳——“solfege”改成音乐能力培养—“Formation Musicale”。

为了推广和普及这项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奥黛特·格朗罗格教授编写了大量的适应不同层次学习的教材,大都是建立在真实的经典作品之上。她认为,视唱练耳课程应多元化的融于多层次的音乐形式,加入即兴能力的创作有利于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实际音乐作品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此,她为法国培养了大量的视唱练耳专业教师和学生。这次脱胎换骨的、颠覆性课程改革,让视唱练耳课堂在音乐教育方面得到更加重视的应用。

(二)国内早期视唱练耳的教育改革及影响

据史籍记载,我国从封建时期开始,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活动大部分是围绕封建统治阶级的祭祀或享乐而展开的。民间的音乐教育一直延续着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在传播。1840年,国内受到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的国门被西方音乐文化逐渐打开,大批量的传教士涌入国内开始新办西方教会学校,传播西方教会音乐,殖民地有些学校还专门开设西方音乐课程。为了让西方音乐以便更好地在国内推广和传播,甚至将中西方的音乐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进行传教。如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夫妇为了让国人熟悉赞美诗的曲调,专门对视唱识谱训练进行了设计,通过首调唱名法把西方的五线谱和中国传统的公尺谱进行对照,并对其节奏进行改编,无疑是早期视唱练耳在国内的传播现状,但这仅用于传颂西方教会圣咏的需要。经过这些西方传教士的传播,培养了我国最早的一批音乐人才,并开辟了我国新型学校的音乐教育模式,为学堂乐歌的出现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西方音乐文化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20世纪初期,国内掀起了一股留学的狂潮,随着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兴起,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历史新开端,也是西方音乐教育理念系统地进入我国的开始。在这期间,日本的教育体制是国内学校建设的效仿对象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的李叔同当时被聘请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音乐与美术主任教师,三年学制,在校学生共29人,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均采用五线谱记谱法,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这是目前据所有资料记载我国最早开设的“视唱”课程。

除此之外,1920年留学归国的萧友梅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授音乐教育理念课程,他作为上海国立音专的创始人之一,与易韦斋合编的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新学制唱歌教科书》共有三册,是国内近代最早的视唱教材之一,教材的每一册都分为视唱与歌集两个部分,从基本的自然音程、自然大调、常规节奏性入手,从单声部视唱练习到多声部的混合视唱练习,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音程、调性的混合练习,加强了对学生系统学习视唱的识谱训练。

《新学制唱歌教科书》共三册的主要知识点如下表:

课时 音程练习曲目数量 单声部与二声部视唱 调式调性训练第一册(1-8课)自然音程的专项练习(1-46)单声部视唱(含2/4、3/4、4/4拍等常规节奏训练)两升两降以内调号(含C、F、D大调等)第二册(9-16课)自然音程的混合练习(47-85)单声部视唱(含3/8、6/8、2/2拍等非常规节奏训练)三升三降以内调号(含A、E大调等)第三册(17-24课)自然音程的混合练习(86-111)二声部视唱六升六降以内调号(含B、降D大调等)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的视唱内容全部以大调旋律为主,无民族调式,从第二册后半部分开始逐渐加入了较详细的表情记号,倡导视唱练耳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和较好的音乐表现力。

1930年,留法博士唐学咏归国后,任教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并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因受到在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学院学习的影响,唐学咏积极参与音乐教材的编订与改革,是首次将西方的绝对唱名(即固定唱名法)引入我国的先驱,在学校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并在国内大力宣传和推广固定唱名法教学,使之在更多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得到普及。这些留学的海归派音乐学者为国内音乐教育带来了先进的视唱练耳教育方式,也为国内视唱练耳教学的初期启蒙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内主流社会意识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民族存亡与解放,受到战争的牵连,国内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音乐教育在非常困苦的条件中艰难地积极发展中。1940年,国家教育部《修正初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非常严格的教学要求:绝对不可以用简谱记谱,必须完全使用五线谱记谱法,必须练习听音记谱等。随着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的成立,教育部在1942年修正公布《简易师范学校音乐课程标准》,在此,“练耳”这一名词的教学理念与方法首次明确初现。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视唱练耳课程的授课内容必须包含识谱、视唱、练耳三部分的练习。其中,理论部分包含识谱训练、节奏节拍训练、音程与和弦的训练、转调与移调的训练等;视唱部分包含简易视唱到较深的视唱训练,练耳部分包含单音、旋律的默谱以及音程、和弦的听辩等。这说明当时的视唱练耳课程与当今现代的课程内容日趋接近了。

三、对国内视唱练耳学科建设产生的影响及启发

(一)早期苏联视唱练耳专家班的师资培训产生的影响

国内各大音乐院校及师范院校视唱练耳教学一直持续不断地改革创新,经历了从以单声部视唱为主,听音为辅的课程内容,以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声部及四部和声的听觉训练相对甚少,直至1955年前苏联的视唱练耳专家德米特列弗斯卡亚从莫斯科、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带来的相关资料在上海音乐学院讲学,注重多声部练耳训练,为国内视唱练耳改革开启了多声部和声听觉分析的新篇章。

视唱练耳专家德米特列弗斯卡亚还强调教学应以民族音乐的旋律片段来视唱,课堂上大量的分析与听辩俄罗斯的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作曲家的作品,由此,这种强烈的爱国思想的民族自豪感对我国视唱练耳教学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至今沿用的《单声部视唱教程》上册是1959年上音视唱练耳教研组选编的,在现代音乐院校视唱练耳教学领域颇具影响力。教材以大量的民族调式旋律作为视唱曲,将当地采风的民歌纳入教材,体现了当时的音乐教育与时俱进。《单声部视唱教程》上册共分为四章,其中第二章以调式调性的训练为主,笔者研究统计出民族调式的视唱曲目共221条,西洋大小调式的视唱曲目共102条。所选编的民族调式的视唱曲源自全国各地的民歌,如山西民歌、湖南民歌、云南民歌、东北民歌、浙江民歌、新疆民歌、海南黎族民歌、哈萨克民歌等。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姜夔教授在《人民音乐》发表的文章《回忆苏联专家巴拉晓夫及其视唱练耳专家班》提到:“让我深受启发和教育的是专家用的材料,不论是视唱教材还是练耳听写教材都非常好听,如鲍罗丁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的开头、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格都诺夫》歌剧的前奏……以及从其他名作里选出的材料等,这些使我坚信,选用教材或者创作旋律的时候,应当追求音乐更高的艺术性、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艺术趣味有很大优势,不能一味追求技术要求而忽略了音乐的本质美。”

(二)视唱练耳学科实践的改革与发展

由于历史渊源,总而言之,我国的视唱练耳课程体系是基于法国和前苏联的教学模式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基础学科。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交流的日渐深入,我国的音乐文化艺术无法漠视国际视野的影响,只有吸取并接纳国际化的先进音乐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才能跟紧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推动与发展视唱练耳学科的建设。

应中法音乐文化计划之邀,在1982年、2006年、2011年分别三次,法国视唱练耳专家在国内进行视唱练耳教学交流活动,特别是2011年中法视唱练耳周给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授课,引导学生感知音乐并展开想象力来表达自我情绪,亲身感受这种多元化情境下的教学模式。随着中法视唱练耳教学交流的日趋频繁,两国之间的国际高级访问学者的交流也愈来愈多,法国视唱练耳改革后的创新教育理念已经逐渐融入国内的音乐教育当中。各个层次的教师们也在不断探索和挖掘适合自己本土音乐文化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将不断地完善我国的视唱练耳这个基础学科的教学体系,也为表现音乐服务的教育理念慢慢被更多的师生重视和应用。

自2006年以来,中央音乐学院连续三年承办了中法、中美、中意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2008年10月8—12日笔者有幸参与了“国际视唱练耳教学论坛暨中意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这是一场新时期视唱练耳教学领域的顶级盛会,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学学会主办,来自全国艺术高校9所音乐学院、7所艺术学院以及30多所师范类院校将近300多位视唱练耳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一起探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入研究这个学科的创新发展,并围绕中心议题“视唱中的声乐,声乐中的视唱”,展演各院校的教学实践和探究学科改革方面的最新成果。例如,各院校师生尝试开展了四场交叉学科的视唱练耳音乐会,还有特色项目:“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改编&改编&创作&演唱大赛”,这些创新发展的手段、形式多样,传统与现代并存,展现了视唱练耳学科学以致用的研究成果,也预示着该学科未来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艺术院校及高等师范的音乐学院等都是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应该肩负起文化自信的这一神圣使命。视唱练耳学科从西方传入到我国的初步创建再到改革发展,都是经历了诸多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不断努力的成果,一个学科的创立需要多人的力量才能完成。从早期留洋归国的知识分子到成千上万的中小学、师范以及专业院校的一线音乐教师,他们为视唱练耳学科的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声部旋律音乐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给你的信
音乐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