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2021-01-27江南大学人文学院214000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214000)
一、积极心理教育的研究旨向
在20世纪末,在国外心理学界有学者开始把目光聚焦到积极心理学领域。这领域的缔造和引领者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积极心理学研究旨在帮助人们升起积极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并把人生幸福的追求作为最高的目的。在塞里格曼(2002)的著作中提到,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有三项:遗传、情境以及个体的可控制变项。其中最为重要的个体的可控制变项指的是个体通过力所能及的活动去发现和创造快乐,从而调动起积极的情绪,内心升起对积极意义的探索追寻。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的功能,也承担着培育人积极品质的重要任务,这就产生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聚焦的是消除被避免人们生活中出现消极的一面,而提倡发扬个体的积极能动性,以此来获得幸福感。
本文从《了凡四训》出发,探讨其蕴藏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并希冀能结合书中所述内容,为塑造有传统文化意味的本土积极心理教育观提供一些启示。
二、《了凡四训》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仔细琢磨了凡先生的观点,可以察觉到其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诸多联系。在对于人类心理健康的思索上,相隔百余年的东方士人和西方学者都表达了共同的关切。
《了凡四训》是一本从明代开始就广为流传的劝善书,全书主要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构成。进一步说,这其实就是一份有关圣贤教育的实验报告。书中以立命、改过、积善、谦德四训劝诫后人唯有先修身立命,通过反省自己、积极地改正过错,在行善和谦虚中扩充内心的德性,方能改变自身的命运。这与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着重培养和激发人的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不谋而合。
(一)了凡先生的立命观: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
1975年,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里格曼做了一项关于对狗进行电击的实验,通过实验赛里格曼惊讶地发现,那些能够逃离电击的狗,它们在回到往常的环境后,都能很快地从电击中恢复正常。而另外那些狗则没那么幸运,在无法逃避电击后,这些狗很快变得郁郁寡欢,并且难以回到原先的状态,这便是心理学界广为人知的“习得性无助”实验。后来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发现,习得性无助这样的现象也常出现在人类身上,当个体处在不可控的场景时,一旦意识到各种努力尝试都无法改变结果后,便会产生奔溃放弃的消极认知和行为,进而表现出绝望颓丧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了凡四训》的第一部分所说的便暗合了这个道理。了凡自幼丧父,举业学医,后在慈云寺遇见孔先生为他推算说以后可取功名,应选择继续读书,并卜出了凡先生“某年会考取多少名,某年会做什么官,某年会终于正寝”等等这样的论断。此后数年,了凡先生惊讶于孔先生所算的人生轨迹竟与现实丝毫不差,于是他意识到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命运后,就准备放下妄想,安于宿命……
到80年代,赛里格曼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推论:既然抑郁、消沉等消极特征能够被通过一定的学习而获得,从而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现象,那么乐观、喜悦等积极品质也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那便是习得性乐观。继续回到文本中,恰好在此时了凡先生遇见了云谷禅师,便询问他是否可以逃脱定数,禅师就回答他“命是由自己造作的,幸福还是需要自己追求”,进而又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内外双失,故无益”。之后他还给出功过格等方法的指导并加以说明。了凡先生始知“立命”的智慧和道理,开始透彻地进行悔过,并竭力善行,渐渐地孔先生的预言就不再准确,往后人生的轨迹也就截然不同。所以了凡先生在人生的暮年也发出这样的感慨:“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
那了凡先生从无助转向积极乐观的秘诀是什么呢?就是书中所说的八个字:“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先生这样的立命人生观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内心积极向上的美德和正能量,劝诫人们通过努力修身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正确的人生信念,给人以信心动力,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这同时也回答了一个问题,积极心理可以被教授吗?《了凡四训》其实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二)积善:主观幸福感的一个源泉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人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个体生活的最高追求。对于何为幸福,自古以来,各有各的说法。如道家就认为最大的幸福是保持内心的恬静愉悦。儒家学派就以道德的修养与践行,以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当作最大的幸福。了凡先生这里认为行善积累功德,就是最大的幸福。
积善之方的开篇了凡先生就用了周易中的一句话提纲挈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善能带来余庆,余庆带来的便是了凡先生心中的主观幸福感。并且他还特意提到:“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告诉世人在安身行善之前,务必要先透彻地进行反省改过。为什么要先进行改过呢?如果不能先去透彻地改正过错,后面即使是去做善事,发的心也不会纯粹,容易导致善恶参半交杂。从某种意义上,改过是行善的开始,在这之后,了凡先生举出了十例善行的影响并详细辨析了行善的八个方面。行善的八个方面概括为有真假;有端曲;有阴阳;有是非;有偏正;有半满;有大小;有难易。以真假为例,书中中峰和尚让人们区分善恶的不同之处,有人直截了当地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操守是善。”中峰和尚却说未必是这样,他认为凡是能给他人带来益处的的是善,只利己的是恶。对人有益的,就是对人的打骂皆是对的。利人的为公为真;利己的为私为假。还有,从内心出发去行善的是真,表面上装做行善形式的是假。这种善恶标准即便是放到当今社会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有些人愿发心为人民服务的,乐于助人,造福社会大众,这便是真正的善。而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给领导官员请客送礼,阿谀奉承,看起来像是给人尊敬,以礼相待,但这实际上是伪善,是犯错。除此之外,了凡先生还给出了行善的十项纲领,包括与人为善;爱敬存心;舍财作福等。了凡先生希望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发言行事,都应该尽量为他人考虑,带动大家形成向善的风气,我们现代人如果能从上述行善十项纲领这些方面发散开去积善,那么所达到的效益成果就不菲了。
那现代人应该如何行善并从中获取幸福感呢?首先应该明白做善事需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看。一个人去做善事积累德性,要把内心升起的最直接的细微的念头作为为依据。所以,现代人就该从内心上去积善。关于这个“心”,可以发的是济世之心,可以是爱人之心,不一而足。这样的心,发的就是善心,发善心才能行善事。由于某些原因,现代社会只是宣传要行善,却难说清为什么要行善,行善能带来什么。这些了凡先生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一位国外的心理学家所作的实验就验证了上述观点。心理学家Dunn设计了一个叫作“独裁游戏”的实验,共有五十名大学生受邀参加实验,Dunn给每个被试十美元当作报酬。与此同时每个被试都搭配一个同伴,然后由被试者决定是否给这个同伴部分金额,以及给多还是给少。而他们的实验同伴必须无条件接受。实验前后,Dunn分别测量了这五十个被试者的积极和消极情绪水平。实验结果是,越是慷慨给予同伴更多钱的人,内心的积极情绪占比更大而消极情绪占比更小。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金钱等个人贪欲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而积善行善却更能给我们以更充实的幸福感。《了凡四训》便是找到了一条清晰的实践途径去激发这种源自内心的积极力量。
三、结语
《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积极心理学提倡主动地去弘扬人类美德和激发向上的情感。而《了凡四训》中所提的行善立命观正是教我们运用积极的心态和手段去激发积极的力量来获得内心的幸福感,这与其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