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1-01-27江南大学214122
(江南大学 2141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卓越人才培养是谋求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理当承担起为国育才的重任。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追求,培育新一代大学生具有敏锐的创新精神、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就必须依托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当前,各大高校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创新中不断克服。
一、当前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散乱,缺乏系统性、连贯性
当前,高校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很少有专门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一般是开设中国文化史之类的通识性课程,或者是借传统节日开设一些相关的讲座、举行一些类似的活动,却很少能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个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联系起来,更不会在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中,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地位,甚至连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也是如此。这就造成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是零散的。在以学科专业为主要学习目标的高校,甚至有些教师与学生,把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点缀,对于以通识课形式出现的中国文化史之类的课程,也不够重视。因此,“要引导学生在深入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
(二)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灵活性
当前,高校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单纯的课内教学,教师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学内容容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刚性较强,对于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或地点,往往有着诸多的限制,或者比较复杂的报批手续,也无法调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甚至由于通识类的文化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受重视,学校也不会配备较强的师资去承担教学任务,就进一步影响了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标准不明,缺乏科学性、导向性
与课程教学缺乏吸引力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学校和教师对于如何考察学生传统文化的掌握,也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案与考核标准。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考核,往往是要求学生交一份读书笔记或者是课程论文。但是,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知行合一,如果仅仅停留采取文字或者卷面考核的方式,实际上并不能够很好地考察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特别是学生内心的认同。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正确态度,影响了高校文化育人目标的实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有问题的成因
(一)教学目标不清,缺乏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高校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卓越创新人才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基。目前,很多高校的相关教育,基本上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又不仅于此。由于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多,包括思想、物质、技艺等诸多方面,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很多教师与学生往往只是关注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比如,茶艺、手工技艺等,无形中窄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导致教学目标模糊,甚至出现偏差。
(二)教学资源不足,缺乏文化支撑
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当代生活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才能真正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扎下根来。但是,当前,以中国文化史为主要依托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资源相对受限,资源的形式单一,内容有限,且与新时代有所隔阂,缺乏足够的、有活力的、丰富的文化资源的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三)评价方式呆板,缺乏实践指向
与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相伴随的,是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也相对呆板,无法引起学生的主动参与。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始终延绵不绝的,很多文化要素,就植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结合日常生活,指向学生的日常实践,只有体现了实践的评价与考核方案,才会真正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体认与认同,也才能真正助力于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的培养。但是,陈永福等人对福州大学城10所高校25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学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重知识、轻实践的倾向”较为突出,相关教育活动中,实践活动的比例“仅为1.24%;还有17.28%的被调查者表示未参加过此类活动。”
三、解决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做好顶层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宝库,它既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又具有多样态的载体。一方面,它具有文化育人的普适价值,可以纳入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的通识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每个学科专业,也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寻求适用于自身学科专业的独特价值与资源。因此,高校在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把传统文化的价值落实到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做好顶层设计。“创新高校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关键在于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育人的各个方面。”
(二)挖掘利用地方优秀文化,丰富教学资源
挖掘并利用活化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教学资源的重要手段。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地方也会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高校在弘扬与传统优秀文化时,在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分享各自家乡的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该积极利用学校所在地丰富的优秀文化教育资源,建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感性。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还可以以小组实践、课题研究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外开展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调研与专题研究活动。
(三)改进教学评价标准,注重学生体验
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改进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利用并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改变单一的书面作业要求,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展示自身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体认与感悟。笔者在进行《中国文化史》的课程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用文化旅游的方式,走访家乡和学校所在地的名胜古迹,并在班内与同学交流分享,以最能揭示文化内涵,最能让人心生向往作为重要评价标准,赢得了同学们的好评。实际上,除了课程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中,也完全可以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与标准,把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弘扬纳入其中。
总之,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让高校所培养的卓越人才,能担当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就必须改变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联动,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讲授与体验的融通,做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交织互利,中华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互相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