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以《戏曲鉴赏》课程为例
2021-01-27华北电力大学102206
肖 姝 (华北电力大学 102206)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高校作为培养青年人最重要的阵地之一,承担这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高校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有其独特的德育与美育功能,其中《戏曲鉴赏》课程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良好载体。
一、传承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创造出的宝贵财富,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公共艺术选修课中渗透,就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的过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扣好第一粒扣子”关键性的一步。
第二,有助于树立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
通过《戏曲鉴赏》课程,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聆听赏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现今多元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今天,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唤醒大学生的民族气质,传承我们的文化精神,鼓励学生们发扬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对提升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增加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有深远影响。
第三,有助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的今天,有意识有计划的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传承下去,让大学生们内化为自身修为,将中国人共同创作且时刻遵循的中国文化世代相传,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的现状
第一,部分大学生对非专业课学习缺乏积极性。
部分高校学生对技能培训较少的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较不重视。传统文化课程在高校中课程性质多为选修,当今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以高考为跳板,进入大学前的主要学习内容均是以应对高考为主,虽然教育部门一直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但在整个教育环节中比较难贯顾及全面,进入大学的同学们身上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应试教育的影子,学习观念偏功利,主要精力放在必修课,涉及非专业课内容的部分有选择性的听,更有一部分同学只为混学分。因此,传统文化的学习在高校学生中的学习传播并不活跃。
第二,传统文化受多元文化冲击。
当代大学生已进入 “00后”,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能敏锐的捕捉新事物,当今世界,像一场没有硝烟的大战,各种网红主播在各类平台活跃,各种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影响着当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多的传统观念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们渐行渐远。
第三,课程设置上的不均衡。
现今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较倾向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传统文化类课程虽有但比例非常小。大部分理工类高校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不仅比例小,还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一方面选修课的受众人数有限,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在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弱化了教师正向的引领作用。
三、以《戏曲鉴赏》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优势
传承传统文化在大学素质教育中一直在寻找更合适的切入点。在国家大力倡导传承传统文化的今天,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传统文化类的课程,也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文化的抽象性,学生往往在学习之后很难力行。比较而言,以《戏曲鉴赏》课程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有如下优势:
第一,戏曲中包涵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影响力。
从先秦时期戏曲开始萌芽,它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生活形成了全范围的覆盖,它的每个部分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因子。戏曲剧目的内容,涉及神话传说,讲述历史故事,演绎现代生活,各类题材积累数万剧目,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地方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戏曲,对人们的生活和意识形态形成全方位的影响;戏曲文化几乎是包罗万象,不论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尊卑分明的礼仪制度还是民间节庆、婚丧嫁娶等都被戏曲所垄断;戏曲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了人们生活中的苦难与温馨,提供前人经验和教训,呈现人们的理想与愿望,将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作为题材,转化为人们认可的舞台艺术形态,弘扬与传播传统道德,它扎根于我们世代生活的土壤,是我们真正的文化之根。
第二,《戏曲鉴赏》让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一部优秀的传统剧目能让欣赏大众潜移默化的得到情感的共鸣,心灵的洗涤,这是传统戏曲具有的独特内在优势。它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外观,还表现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在作品中有思想情感,有对事物的理解和态度,使欣赏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例如戏曲表演艺术中的“圆美”所体现的“中和之美”,戏曲剧本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礼仪等,都作为教育的载体,让艺术教育和传统文化在一次聆听、一次观赏后潜移默化的达到高度融合。
第三,戏曲艺术的“民族性”“世界性”趋势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
不同地域的戏曲,反映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生活形态、民族风情,体现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最大可能地展示着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承载着对各地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戏曲艺术也在积极与世界文化接轨,努力探寻着一条更具包容性的道路,从题材的选择上,从舞美设计上,从戏曲语言的表达上,即保留了古韵又增加了时代感,让戏曲成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情感沟通的纽带,这种开放包容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形式更好的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四、在《戏曲鉴赏》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第一,在戏曲故事中感受传统文化。
习近平主席曾提出,帮助青年“讲好中国故事”,戏曲中每一部剧目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作为高校教师在第一课堂中用积极的态度,陶醉的表情、优雅的手势结合一些有腔有韵的演唱,声情并茂的给同学们讲述戏曲中充满正能量的故事,直接影响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和态度。例如程派代表作《锁麟囊》宣扬了扶危济困,善有善报的思想;《赤桑镇》宣扬了法制忠君爱民的思想;《四郎探母》讲述了北宋时期著名的杨家将中,杨四郎的故事中无不蕴含着忠孝礼仪,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二,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
《戏曲鉴赏》作为选修课,要想让当代大学生在为数不多的课时中喜欢戏曲,那寻找学生熟悉或喜欢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戏曲中有一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经典唱腔,例如学生们大爱的电视剧《人民的民义》中出现过的“智斗”唱段,课堂上可借助电视剧片段与原剧目片段,对比欣赏,顺势引导学生们积极投入、专心聆听、认真分析、主动学唱。再者,在介绍川剧艺术时,学生对川剧中的变脸十分感兴趣,一方面我们可以抓住他们对川剧的好奇心,共同探索变脸的奥秘;另一方面,可以现场绘制脸谱,让一幅幅鲜活的人物脸谱在自己的手上呈现。还有戏曲中的伴奏,许多普通同学在课堂上都是一知半解,对于这不仅能规范戏曲演员演唱与动作,还在塑造人物音乐形象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的戏曲伴奏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学唱、学打鼓点,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进一步体验,在体验中内化。
第三,在表演艺术中领悟传统文化。
戏曲表演基本功中的“四功五法”,包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四功五法无不讲究“圆美”二字,“圆美”是中国传统的“中和之美”的美学思想在中国戏曲表演中的具体体现,从千军万马的对战,到每一句的念字行腔,每一次“出手”,每一次“山膀”,都要求以神赋形、以圆为美。其观念蕴含着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圆接近的状态是“适度”“和谐”,凡是要有分寸,不过火,恰到好处。
第四,在现场观摩中感受戏曲魅力。
为了使学生近距离感受戏曲的魅力,教师在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视频图片展示外,还可以让学生现场感受戏曲。许多青年人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直接接触的机会太少,“眼见为实”我们可以利用实物到课堂上与同学们近距离分享。例如将戏曲服饰在课堂上进行现场展示,戏曲服饰是中国戏曲文化艺术的象征符号,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成果的展现,服饰中不同的颜色、图腾、纹饰等都突显了人物的不同等级、不同性格、不同生活背景。另外,许多同学可能很难自主的走进戏曲剧院,因此我们还可以邀请戏曲名家进课堂,为学生亲自讲解、传授、演绎经典剧目,直面名家,切身感受,才能更好地领会戏曲表演的精髓。
综上,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通过普适性的《戏曲鉴赏》课程这一平台,将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作为当代大学生中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载体,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热爱,以戏曲为切入口,引导大家更多的接触传统文化,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注释:
1.习近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2014.2.24.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
3.习近平.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讲话,201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