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育人的新时代高校新媒体建设路径
2021-01-27袁心怡无锡太湖学院214000
沈 锴 袁心怡 (无锡太湖学院 214000)
当代大学生群体成长于数字信息环境下,对新媒体文化有着天然的接受度。比起传统媒介,能够不断发展、裂变出新特征的新媒体更是现今高校主流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对推进高校文化育人、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必须看到的是,新媒体的各项特性使得以往高校舆论单向直线型的传播形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形成系统性工作思路,进一步夯实主流价值观建设,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抵御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学生中形成稳固的认知概念,打造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增强学生个体对学校文化的归属感体验。
一、利用新媒体助推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利用新媒体助推校园文化建设顺应时代的要求
移动通讯技术发展至今,新媒体也已步入手机时代。终端体量的缩小令使用便捷程度大大增加,人类的生活模式也受其影响至深,“手机依赖”逐渐脱离小众症结的标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尤其在年轻群体中屡见不鲜。在过去的调研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对于有充足可支配课余时间的大学生群体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其带来了融合个性化与社群化的文化环境,移也能以最简便的方式拓展青年人的思维与眼界,因此更受到他们的信赖。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大学生逐渐失去对知识需长期积累的耐性,开始过度追求眼前效益,表现出对学校教学节奏的排斥感。对于高校而言,新媒体带来了教育观念上的颠覆,也给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及价值观引导加大了难度,课堂“抬头率”问题愈发严重、主流思政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接连出现。因此,高校育人工作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尽快转变思路,通过校园新媒体建设打破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知隔阂。
(二)利用新媒体助推校园文化建设符合以生为本的理念
高校校园文化指在大学环境中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涉及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群体文化,也是学校内涵的重要体现,具有思想引领作用,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在传统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虽是群体的重要组成,但通常是被动接受的一方,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久而久之容易出现认同感缺失的边缘化倾向。新媒体的互动性扭转了了大学生被动型的角色定位,针对这个变化,高校应积极应对,贯彻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加快打造优质校园新媒体平台,并推动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校园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将进一步为青年学生们打开发声渠道,在不断的交互中明确他们的实际需求,在优化内容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起校园主人翁意识,成为校园文化积极的创造者。
二、当下高校新媒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新媒体结构相对松散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单线传播模式,除了校级宣传部门,二级院系、各类学生组织、师生个人均能成为传播网络的主体,在整个校园文化环境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在被统一的准则规范之前,这种传播结构必然是松散的,无法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首先在运营过程中容易受到个体主观意识影响,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状态,难以与校园文化其他方面达成稳固联系;其次各级公众账号缺乏对自身的明确定位,发布的内容和信息容易呈现出单调重复与过度借鉴的倾向,从长远上影响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第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使得监管难度大大增加,其能够提供大量的知识资源,还有许多的娱乐服务项目,甚至掺杂不良信息内容,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校园新媒体运营团队的媒介素养尚有待提高,对信息的筛选能力不强,并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控制舆情的发展走势。
(二)校园新媒体内容“迎合”与“引导”矛盾突出
在前期的新媒体建设工作中,由于对新媒体运用的认识尚不深刻,部分校园新媒体工作者仍带着原有宣传思路,刻板地发布理论内容,出现了与学生兴趣匹配度不高、关注度下滑等问题,使得价值观引导流于表面,未能真正引发广大学生的共鸣。而为了解决关注问题,又随之出现了过度迎合、追求数据优先的泛娱乐化倾向,大量滥用网络流行语和庸俗恶搞内容来吸引眼球,对校园文化产生不良影响,更令价值观引导职能受到挤压,校园新媒体的公信力受损,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约束力降低,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建设工作遭遇瓶颈。
(三)与校园文化本身的融合度还需加强
作为思想活跃的一个群体,大学生有着迫切的表达意见与吸纳新知识的需求,这使得他们在新媒体平台上往往是不设防的,但在尚未建立起正确人生观、成熟价值观的时期,面对以新媒体助推的海量信息,必然会受到多元文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了高校主流文化渗透和思想引领的工作难度。校园文化源于高校历史的积淀,发挥作用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高校新媒体建设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其最终目标是将影响力扩大到线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二者的融合并不能一蹴而就地达成。现今多数校园新媒体平台缺乏对学校文化底蕴的探索,对校园文化的维护与推广作用不大,没有学校特色的精品内容,无法形成长效的线上线下联动。
三、基于文化育人的高校新媒体建设路径探析
(一)加强层级联动,明晰各自定位
如今的校园新媒体是一个由多种载体和多级传播主体共同构成的传播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种载体形式都会具有独特的“个性”,例如校园网站内容的措辞与表达均更正式与官方,微信、微博等公众号则更倾向于采用能与学生实时互动的“朋辈角色”角度。另外,这个系统中的各级主体也应当在能够积极响应学校主流号召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避免对上级内容进行单调的复制。其中,二级学院应重视专业特色的彰显,团学组织应重视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兴趣社团则应侧重于技能干货的分享,由此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校园新媒体环境。
(二)重视队伍建设,提升媒体素养
媒体素养,或称媒介素养,它的提出最早是为了向社会呼吁为青年少建构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以培养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随着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媒介素养的培养也应侧重于新媒体层面,即对数字时代信息的使用与理解。建设一支具备媒体素养的校园新媒体运营团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将对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发现、评估及筛选,并将其中优质的部分吸纳进校园文化中呈现给广大学生,同时,通过积极互动,将思想与价值观引领落实到位。
(三)强调内容建设,扩大主流影响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大对主流文化的弘扬力度。新媒体平台是新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因此更应强调内容建设,利用好新媒体在青年中的传播优势,融入更多的思想与内涵,传播社会正能量。在内容上可通过对社会热点、国际趋势等话题的正态引导,充分调动起学生关切主流思想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多数大学生仅仅利用新媒体寻求娱乐的现状,在提升主流价值观认同感的同时,达成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四)认识发展趋势,把握最新阵地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广大学生群体,因此,校园新媒体建设要紧密贴合当代青年人的文化追求,关注他们所关注的,建设他们所需要的。回溯网页平台到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迁移,校园文化传播必须紧跟新媒体的发展脚步,加快对短视频及直播等新媒体新形式的研究与运用。无论是2019年建国70周年献礼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将抖音平台作为重点宣发阵地以提升年轻观众对影片的关注,还是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以直播形式开展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收获上亿访问量,都在向高校传达着一个重要信息,即不断拓展载体形式,方能打开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