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农旅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1-01-2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1005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710055)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关于农业和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历经长期实践,从早期“农家乐”“采摘园”等单一模式到而后“全域旅游”“田园综合体”的多元模式,使得农旅融合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提振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在少数民族的贫困地带,农旅融合模式对农民解决就业问题、提高收入、实现脱贫攻坚的作用尤为明显。因此,探索出一条能够解决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旅融合困境、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振兴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旅融合的现实意义
(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小规模自主经营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只有引进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才能实现民族地区农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人文优势,以及悠久的农耕文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绝佳条件。
(二)是少数民族地区产业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发展特色休闲旅游的核心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鲜明的地域特色都能促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并且,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使得农业功能得到充分利用,无论是经济、文化、生产等都可以和农村相结合形成农业特色产业链,利用独特的民族村寨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三)是完成少数民族脱贫攻坚任务的现实需要
据数据显示,到2018年末,我国仍旧有1660万人口没有实现“脱贫”,虽然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过程中不断扶持农村发展,但城乡与地区的收入差距仍旧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严峻的农村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探索一条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促进农村经济转型,适合少数民族特色发展的模式至关重要。
(四)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乡村振兴战略中,一直将少数民族地区放在重要突出位置。因民族地区的文化差异性与多样性,导致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振兴比在内地发展难度更大,许多现代化的振兴举措并不能完全适应少数民族地区。但是,独特的乡村生活景观和生活方式,使得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发展乡村旅游。因此,通过特色农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实现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对发挥旅游业正外部性具有显著影响。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旅融合的发展困境
(一)文化挖掘程度不足
我国近年农旅融合发展不断推进,但仍有绝大多数地区欠缺对文化挖掘的重视,一味迎合当前旅游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地区因自身条件限制,虽然拥有特色的农耕文化与多样的风俗习惯,但并未注重对文化的深度挖掘,在农旅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浮于“表面化”,在开发产品的环节缺乏明显文化优势,没有特色的知名品牌加持,则文化“庸俗”现象便会出现,同质化现象严峻,对游客的吸引力显著下降,造成相关产业发展“止步不前”。
(二)主体问题不够明晰
农旅融合发展主体主要集中在农民、企业、合作社等,少数民族需进一步考虑各地区的族群问题。主体如果是政府部门,则易出现工作思路和过程的简单化,使工作重点与少数民族实际生活脱节,影响民族地区融合,制约地区经济发展。主体若是广大村民,由于村民自身受教育程度受限,农村合作社发展也不成熟,带动村民摆脱贫困,带领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再结合族群的地理、文化差异,会使得管理过程中出现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管理职能混淆、管理体制分割等问题,使得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形成统一的、整体性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少数民族地处偏僻地区,道路、电力、通讯、交通等设施发展不够完善,许多基础设施需要重建,大大增加了发展农旅融合的资金投入量。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多样,在建设过程中如选址、施工上也存在风险。特别是少数民族因其自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的交通不便问题,一直阻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旅融合遵循原则
(一)生态优先原则
少数民族发展农旅融合首先应该考虑生态优先问题,即绿色效益最大化原则。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实现,旅游业的“生命力”便不复存在。因此,当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时,应首先考虑生态问题。
(二)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身“大杂居、小聚居”特点,使得文化习俗呈现出多元趋势,同时由于地区分布广泛,地形、气候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适合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存在显著不同,发展特色种植业、农牧业等也应根据现实情况采取不同做法。
(三)社会参与原则
脱贫不止需要经济脱贫,更需要精神脱贫。在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先在思想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文化匮乏”,只有更多的贫困人群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接受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管理理念,才能跟上发展步伐。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鼓励族群进行社会参与和民间投资,从思想上提升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参与意识。
四、少数民族地区农旅融合的发展对策
(一)强调绿色引导,促进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既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农旅融合模式的“底色”,也是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民族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可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绿色生态优势实现生态循环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幸福美丽的乡村。
(二)深度挖掘文化,增强品牌意识
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深度挖掘地区特色的农耕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等,结合地理位置、产业设计、消费理念不断进行创新,将农产品进行生产包装升级,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并在线上线下推广以打造国内乃至世界知名品牌,加速文化传播速度。
(三)坚持政府引导,居民积极参与
要发展农旅融合模式,必须始终坚持政府引导,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制定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财政政策,为民族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生产等方面,制定优惠措施扶持民族地区发展。同时应该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培训机会,拓宽融资渠道,使少数民族村民能够充分享受到更多政策便利,实现全方面的脱贫就业。
(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功能布局
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旅游业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要想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困境,首先应完善交通配套设施,不断推进公路、水路、机场的修建,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服务质量,进一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景区周边也应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不断健全旅游服务体系,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补充,以创造更好的旅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