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文化在手机App中的视觉语言研究

2021-01-27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50300

大众文艺 2020年9期
关键词:年画民俗文化传统

王 雪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50300)

一、数字媒体时代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代代相传的民间习俗。如民间美术文化、戏曲文化、饮食文化等。民俗文化主要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途径代代相传,因此它具有相对的地域性和传承性。地域性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史记》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如山东的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民俗文化:胶东花饽饽、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沂蒙剪纸等。然而在社会推进的过程中,原本服务于日常生活的民俗文化逐渐失去了其用武之地,渐渐的淡出历史舞台,其传承性受到挑战。之所以产生此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民俗文化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西方的新事物、新思想极大的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方式,使传统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变化。在这种不可抗拒的潮流中,曾经是家家户户知晓且躬行的民俗文化逐渐失去用武之地,民众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也日渐淡化。

其二,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落后。一定时期的民俗文化受所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地理环境共同影响而成。传统的民俗文化之所以流传至今,得益于我国长期作为一个大陆国家的农耕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更迭发展,民俗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已不能服务于今天的生活,必然有其落后局限性。如年画是以往家家户户都会张贴的民间特色,但是其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于数字媒体时代下的审美与兴趣。

其三,保护和传承途径落后。传统民俗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对于优秀的民俗文化要保护和传承。根据调研发现,目前我国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多是通过建设民俗文化保护基地、保护民俗技艺传承人、保留民俗文化品类等方式,但这仅是对民俗文化陈旧形式的“急救”,很难从日常生活中真正传承与发展起来。

二、民俗文化在手机App中的视觉语言转化分析

手机App指的是第三方应用程序。App作为传播媒介,在数字媒体时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已经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如:微信、支付宝、喜马拉雅、今日头条等。应用于App的技术也日益丰富,如VR、AR技术,可以实现在线远程模拟、沉浸式体验,给用户更直观的感受。因此通过App保护、传播和发展民俗文化具有充足的技术可行性。近几年,App呈现激增地态势,但当我们打开手机时,会发现App设计风格越来越像,如何在趋同中找到差异性,成为App设计的一个难点。优秀的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形式语言,因此从传统民俗文化中寻找具有特色的视觉语言也是丰富App设计风格的方法之一。

通过调研发现,针对民俗文化进行推广的App数量较少且设计风格尚未成熟,这是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缺口。现有民俗文化App中比较常见的是针对民俗工艺、民俗文化进行推广,如中华万年历、二十四节气、中国民俗工艺等。笔者经过下载体验发现,正常运营维护的App较少,大部分App处于基本框架建构后的简单应用阶段,没有对民俗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与设计。民俗文化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在数字媒体时代,如何为民俗文化创作合适的App视觉语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其一,取民俗文化思想与精神的精华。

某些民俗文化的消失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因为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先理解民俗文化,了解它在当时的社会是如何发挥其物质及精神功能的,领会其文化精髓,注入新时代的活力与精神,才有可能更准确的应用到今天的设计中去,使民俗文化以新的面貌和精神展现在新时代。

其二,转化传统民俗文化的视觉语言。

视觉语言是事物存在的表象和反映,它的基本元素包括:图形、色彩、文字、材质、空间等。传统民俗文化的视觉语言非常丰富,但受所在时期的环境影响,必然有其局限性。所以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审美的变迁,就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LOGO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案例不胜枚举,如2015年杭州G20峰会的标识设计,以杭州地方特色、中国传统美学为依托,以简约的现代视觉语言为表现方式,既展现了中国文化,又具有现代审美。

传统美术类民俗文化多以文字、动植物图案等形式进行表达,如年画、剪纸、皮影、刺绣等。以山东地区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例,探讨如何转化它的视觉语言。杨家埠木版年画因生活风俗而形成,其造型饱满、色彩鲜艳,寄托了农业文明下风调雨顺、连年有余、农事丰收的美好愿望,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使民众形成了精神层面的认同感。年画中饱含的民众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是代代相传的,对于传承与发展年画功能的App来讲,其历史属性要求设计师首先要了解杨家埠木版年画自身的属性、时代特点,深挖其功能价值与精神价值,对准市场及受众,挖掘使用者的诉求,综合图形、文字、色彩、音频、视频、交互等几方面深度思考,创作出易理解、有特色、有趣的年画视觉语言。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针对年画的App已经有一些,大致可分为文化普及类、技艺制作类、游戏类等。经过下载体验发现,在这些App中不乏有思考的设计,如《年画找不同》是一款游戏应用,将年画与大众喜闻乐见的大家来找茬游戏相结合,从而使年画重新进入年轻人的视野,但其视觉呈现效果笔者认为仍有可以完善的空间,这就需要设计师不断尝试,提取民俗文化中的精华元素,保留积极的文化意蕴,用符合当下审美的视觉语言进行创作,在此基础上一定可以创作出既合于时代,又体现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App视觉语言。

其三,深度挖掘内容与形式,形成品牌,扩大影响力。

民俗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庞大的体系,我们应对其进一步整合,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尤其是作为App来讲,要找准用户诉求点,使传统民俗文化品牌化、趣味化,扩大其影响力。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了许多针对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如故宫博物院的系列App设计,极具传统韵味又不失设计感,设计师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经典元素,融入艺术设计手法,使神秘的故宫重新时尚起来,改变了故宫博物院原本传统、枯燥的宣传方式。如其中一款儿童类ipad版应用《皇帝的一天》App,活泼的界面设计及可爱的人物形象设计,完美地将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恰当的融为一体,契合儿童的审美发展需要。

故宫博物院的App之所以成功,在于其创作背后根植于传统文化,紧扣人民群众大众生活的品牌意识,通过传统与现代、设计与技术完美的融合让沉睡在博物院里的传统优秀文化受到青年一代的喜欢和接纳。因此要利用App这一载体,激活传统民俗文化,实现文化和商业价值,创新和视觉效果必不可缺。同时,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展示华丽的创意表面,必须与大众的生活习惯、审美需要加以结合执行,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民俗文化中思想与精神的永恒

传统民俗文化在它所处的时代已经发挥了其物质与精神功能,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逐渐变小甚至消失。但优秀的民俗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里,它所蕴含的思想与精神是代代相传的,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它必将以新的形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如剪纸、年画、风筝、虎头鞋、草编等传统民间手工艺,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岁岁平安、连年有余、福如东海的吉祥观念,依旧服务于民众的日常生活,这就足以证明优秀民俗文化思想与精神的永恒性。

四、结语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代文化要有效解决“美不美、好不好”的难题。在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时,就需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采取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结合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技术,创作出真正有趣、有用、有利的视觉语言,丰富民俗文化的时代内涵与精神价值。

猜你喜欢

年画民俗文化传统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探究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
牛年画牛等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