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角下普宁英歌的传承发展困境及新路径探索

2021-01-27李思敏华南农业大学51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9期
关键词:普宁歌舞非遗

李思敏 (华南农业大学 510000)

一、普宁英歌概述

2006年,普宁英歌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和2010年,先后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开幕式进行展演;此外,普宁英歌还多次参加各大卫视春晚、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文艺汇演,充分展现了潮汕文化的实力、风采和魅力,享有“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的美誉。

二、普宁英歌传承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1.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而不愿意留在家乡学习“不挣钱”的技艺。而英歌舞的人物角色以男性为主,动作刚健有力,对表演者的体力要求较高,因此,在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的背景下,传承与发展英歌舞愈显艰难。

2.流行舞蹈的冲击。全球化趋势下中西文化逐渐交融,当下的青少年愈发崇尚新鲜感、时代感强的舞蹈,如街舞、机械舞、爵士舞等。而英歌舞表演所着的服饰为古代服饰,动作模式化明显,内容远离生活,很难激起青少年观赏和学习的兴趣。

3.英歌舞自身原因。一方面,英歌舞需要表演者、观赏者对梁山英雄故事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当下青少年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由于“看不懂”,进而导致了“不想看”更“不想学”。另一方面,英歌舞对体能要求大,学习周期长,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让许多不愿吃苦的年轻人“敬而远之”。

(二)传承人文化程度不高,能力有限

普宁英歌现有的传承人多生于上世纪50年代,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教育等要素,他们以初高中文化水平居多,难以对英歌进行深入的学习,也很难撰写出相关的系统的理论专著,“口传身授”的情况较为常见,这就使得普通群众无法对英歌进行深入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传承与发展。

(三)缺乏组织规划,受重视程度不够

普宁没有专门的英歌舞管理机构,英歌队基本上由各个乡镇自主组织,缺乏稳定的从业人员,日常运行的经费也多是由当地乡亲或社会人士所捐赠。据了解,目前只有代表性传承人有一定的资金补助,非代表性传承人并无法得到补助,而代表性传承人的资金补助也远远不足以支撑他们对英歌的传承1。

(四)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方式单一

虽然普宁英歌在当地甚至是整个潮汕地区都能取得较强的影响力,但从全国范围上来看,非潮汕籍人员却很少有知道的。而在知道普宁英歌的这些人中,大多又是通过家人和亲戚的言语或是乡镇的游神赛会这两个途径。由此可见,普宁英歌目前的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方式较为单一。

三、普宁英歌传承和发展的新路径

如今,普宁英歌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彰显,所以其传承与发展迫切需要找到新的路径。

隐喻翻译的要点是充分释放原诗中隐喻的文化负载情结,表达诗人的高尚情怀、美政理想和爱国情操。翻译时,应根据隐喻的不同目的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为达成所指目的,可以采用认知的翻译策略,使用等喻或换喻的翻译方法;为达成语用目的,可以采用贴合语境的语用翻译策略,使用省略喻体或意译的翻译方法。

(一)政府牵头,传承人和普通群众共同保护

从政府方面来看,首先,政府应树立起正确的“非遗”保护观,注重英歌的实质性保护,制定相关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并将其落到实处。其次,政府应加大对于英歌队的资金支持,以维持其基本的日常训练,进而开发其多方面的价值。再次,政府应高度重视英歌传承人的作用,积极培养传承人,采取相应的取措施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设立专项奖金,按人数或按比例对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进行奖励。

从传承人的角度来看,传承人是确保“非遗”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首先,普宁英歌传承人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根据人民群众的审美观的变化和精神需求大胆创新,如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理念,在造型上进行突破;增加背景音乐类型,更新曲目;创新舞步动作,让表演更加丰富;创造表演机会,扩大表演范围等等。同时,要果断剔除英歌舞中的糟粕,如祭祀献神等封建迷信因素。此外,传承人要在政策的指引下,正确认识普宁英歌的价值,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核,积极寻找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但普宁英歌的传承不能够单靠政府和传承人的力量,作为普通群众,我们应提高对英歌的保护意识,多去关注和了解它,积极投身到其传承事业之中。

(二)与学校教育相融合

将“非遗”纳入学校教育,不仅有利于传承“非遗”,还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素质教育,是双赢之举。

一方面,潮汕地区的中小学可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让普宁英歌走进校园。通过设计具有潮汕特色的教材、画英歌脸谱、剪英歌剪纸、学习英歌舞步法等方式,给学生普及相关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英歌舞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英歌舞的兴趣。另一方面,各地高校可开设英歌舞相关课程,通过教育促成传承主体自觉意识的提升。还可以尝试组建校园英歌队,由民间艺人进行指导训练。每年或每学期,由政府或高校组织英歌竞演,通过竞赛互相交流、切磋,推动创新,为英歌的传承发展储备更多人才。

(三)创新表演形式,扩大表演受众

英歌舞的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由于人数、时间、场地等原因的限制,也就导致了其演出机会少、活动区域小、传播范围窄的特点。因此,传承和发展普宁英歌要打破这种时空上的局限,如适当地减少英歌舞表演人数,合理地对舞蹈动作进行改编、简化和创新,将其搬上舞台和荧屏,从而形成一种既具有广场传统,又具有舞台特色的表演风格,扩大其受众。

(四)整合各方宣传资源,加大宣传力度

我们正处于一个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有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去接触和了解英歌。因此,要充分发挥好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通过纪录片、vlog、抖音、微博、直播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社会大众科普普宁英歌,展示其独特风貌。

此外,也可以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设置小型的英歌主题展览,或是通过广场宣传、街头宣传、流动宣传、节会宣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普及普宁英歌,使其在社会中得到尊重和弘扬。

(五)开发相关的文化产业

普宁英歌作为潮汕地区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包含了舞蹈、武术、服饰、音乐、戏曲等多重元素,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传承和发展普宁英歌应深入、充分、准确地挖掘和把握其文化内涵,将民俗文化符号与新时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时尚气息又不失民俗文化独特性的文创产品。以渗透着普宁英歌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为载体,推广潮汕文化,让普宁英歌融入现代生活。

其次,还可以采用“文创IP+餐饮”的新模式,打造主题餐厅。如“局气”是德云社与主打北京菜的餐厅联手打造的文化合作店,这家主题餐厅既保留了其原有的菜品,又增加了不少与德云社相关的“文化创意”菜,如“抽烟喝酒烫头”等,这是“相声IP+餐饮”的一种尝试,也是相声文化店的新模式。再如肯德基携手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打造了首家潮剧主题餐厅。我们可以从这些成功的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尝试打造以普宁英歌为主题的餐厅。

此外,也可以将普宁英歌与潮汕地区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共同传承发展,比如潮绣:一方面,在英歌服装设计上融入潮绣元素,或由刺绣技艺工人专门为英歌表演者定制服饰。另一方面,潮绣可以结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以普宁英歌中的各种人物元素作为纹饰图案。这样一来,英歌与潮绣相互依托,得以产生双重效益。

四、结语

普宁英歌作为传唱百代的英雄之歌,作为潮汕民间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其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英歌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它才能绽放光彩,重新焕发生机。

注释:

1.谢婉娟,罗曼诗,黄翊可. “普宁英歌”及其传承保护路径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 15(1): 176-177.

猜你喜欢

普宁歌舞非遗
谈如何有效提高歌舞导演的创作能力
The Changing Face of YinggeDance
普宁讲述方方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探究《普宁》之谜
诺奖得主普宁的爱情三角梅
歌舞欢庆“三月三”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当下的人性如何张扬——以《云南映象》等民族歌舞秀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