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视域下陶诗研究
2021-01-27尹珊珊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21000
尹珊珊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000)
自古以来,对于陶渊明诗歌中的饮食研究多集中在其饮酒诗上,而对其日常饮食关注度较低,陶渊明诗歌中涉及了哪几类食物?其种植与收获情况如何?反映了怎样的实际生活状况?其中或有蕴涵着诗人的何种情志?本文欲在饮食文化视域下对此类问题进行一一探究。
魏晋时期的粮食作物种类増多,江西基本上是以种植水稻为主。晋代郭义恭的《广志》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两书中共记载近四十种水稻,充分证明水稻品种繁多。陶渊明诗中出现最频繁的主食也是稻,见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有会而作》等诗。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首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六年九月,这是陶渊明弃官彭泽令归田躬耕的第六年。这首诗叙议结合,通过叙写收稻的场景来抒发躬耕之情怀。但是关于“九月获早稻”一事却有些争议。丁福保先生笺注此诗时提出:“九月获稻,不为早矣。下潠田八月获,且不言早,今浔阳之俗,禾早者六月获。一本早是旱字,故有山中风气句。姑存此以备一说1。”逯钦立《陶渊明年谱考》曰:“九月所获,不为早稻。九早二字,必有一误。据诗中风气先寒语,九月或当为七月也2。”王叔珉《陶渊明诗笺证稿》曰:“逯疑‘九月 当作‘七月 说较长。诗云:‘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山中风气先寒,则题不得为‘九月 ,亦可证九当作七也。古书中九、七二字往往相乱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曰:“诗曰‘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不应在七月,‘九 字不误。‘西田 在山中,所种稻或系旱稻也……据霈实地考察,江西一带收早稻在六月,气候正炎热,即使在山中亦不寒,尤不应有“霜”,作七月与诗中所写气候不合,作‘旱稻 应是4。”袁行霈也认为陶渊明所种植的应是旱稻,种于“西田”山中,此说与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有关。游修龄在《中国稻作史》中就指出旱稻、陆稻、稑稻实际上同为一种水稻,可种植于山地中,于九月收获。袁行霈根据旱稻的种植条件与收获时节,认定诗题中应作“旱稻”。
此外,作为农史专家的曾雄生在其《江西水稻品种的起源及早期发展的历史》一文中则指出:“诗题中的‘早稻 应该理解为晚稻中的早熟品种5。”曾雄生还在另一篇论文《试论占城稻对中国古代稻作之影响》中详细论述了宋代以前水稻的种植与收获时节,指出将“早稻”解释为“晚稻中的早熟品种”的原因在于:宋前的水稻一般是三月种稻十月收获,宋以前的水稻品种多属晚稻类型,诗题中的早稻只能算作晚稻之中的早熟品种。总的来说,“九月”与“早稻”相矛盾,目前有三种说法:其一,“九月”误,“九月”当作“七月”;其二,“早稻”误,“早稻”当作“旱稻”;其三,“早稻”意为“晚稻中的早熟品种”。“九月获早稻”之议说明陶渊明所种植的水稻品种为单季种,一年只种植一次,生育期较长。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这首诗作于东晋义熙十二年,此时陶渊明已经度过了十二年的躬耕生活,这首诗则更明确地指出水稻的种植地点。由较为模糊的“西山”变为“下潠田”,即诗中的“东林隈”,是在山中地势弯曲低洼盆地内有水涌出的地方。尽管陶渊明认真经营着自己的水稻田,刚开春便早出晚归地劳作,但是生计依然难以维系,这点尤其明显地反映在陶渊明晚年的诗歌中。
陶渊明写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之时,虽述躬耕之苦,却依然表达了“但愿长如此”的心情,而在《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中就已经体现出陶渊明的艰难处境了,诗云“饥者欢初饱”,说明在收获稻谷之前很难饱食。陶渊明于义熙十四年所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则充分描绘了躬耕之苦和生活之厄,“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6。”天灾屡降,气候反常,先是天气旱烈,土地荒旱,螟蜮肆虐,又是狂风暴雨,铺天盖地,收获的庄稼都不足以交纳税收,夏日青黄不接,饥饿难耐,冬夜寒冷,无以取暖。陶渊明稍后同期完成的《有会而作》和《咏贫士》更是极言生计之窘迫。《有会而作》一诗作于“旧谷既没,新谷未登”之际,“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7。”《咏贫士·其三》云:“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说文解字》中解释藜即藜草。藜羹也就是野菜汤,《庄子·让王》中有记载:“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孔子困于陈蔡之间,穷途末路之际以野菜汤充饥。《咏贫士·其五》中又写道:“刍槁有常温,采莒足朝餐。”莒就是稆,在《后汉书.献帝纪》中记载群臣采稆一事:“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採稆。”所谓“稆”即是野生稻。以藜藿之羹为主食,采野生稻禾以充饥,足以说明陶渊明此时已然极度困窘。
但是陶渊明之伟大正在于此,诗人对自己的选择践行到底,生前不计穷达,身后不求浮名,在贫苦的生活中坚守为人的节操。汤文清公曾云:“渊明诗中言本志少,说固穷多。夫惟忍饥寒之苦,而后能存节义之困,而由之所以有饿夫也。世士食荣利,事豪侈.而高谈名义于自方于古之人,余未之信也。观斯言,始知渊明一生,得力全在固穷二字,固则为君子,滥图为小人。”
除却主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蔬菜种植己经相当普遍,大量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齐民要术》中所记载蔬菜种类多达几十种,有瓜、茄、芋、葵、蔓菁、落、芦煎、莲、葵、寥、芹、菌、菰等。蔬菜作为农家生活的必备之物,自然也在陶渊明的诗中频频出现,而且多出现于陶渊明较为早期的诗歌中,色调明亮,多用于体现诗人的田园之乐,如《酬刘柴桑》《和郭主簿·其一》《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等诗。
《和郭主簿诗·其一》中诗人写道:“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此时粮仓中仍有去年收获的谷物,园中蔬菜肆意滋长,田园生活中充满着闲适与欢愉。在《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一诗中有“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初夏草木生长,酌饮着今年春日酿造的新酒,以刚从自家种植的园圃中亲手摘取下的新鲜蔬菜下酒,妙极美哉!
在陶渊明的诗中,他还反复点明了自己对葵的喜爱,“葵菜含有黏液质,煮后肥嫩滑腻适于口感味觉,在植物油还未得到发展,动物油脂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非常受人们的青睐8。”葵菜在我国食用及栽培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有关的记载出自《诗经·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可见葵在我国有很悠久的食用历史,而且在我国古代食用蔬菜中葵菜的地位也是极高的,《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五菜”之说,“葵”位居首位;《齐民要术》第三卷中介绍蔬菜的栽培技术时,首篇即“种葵”。《酬刘柴桑》中“新葵郁北煽,嘉穗养南畴”、《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中的“流目视西园,烨烨荣紫葵。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透过诗赋看到陶渊明的饮食偏好,显现其真实的日常生活情态。
魏晋时期蔬菜在人们日常饮食中甚为普遍,陶渊明在诗歌作品中通过常见的蔬菜中表现诗意,表达田园生活的巧趣和自足。不同于描绘时蔬时的轻快笔调,陶渊明在主食的描绘中则体现的是生活之困厄。陶渊明晚年时,连用以饱腹的主食也难以维系,更不用说新鲜的蔬菜了,自然不会出现在此时的诗歌作品中。陶渊明种植稻谷之际,无优良的土地,只能在荒芜偏僻的山中劳作,单季水稻培育期漫长,天灾频发,时局动荡,身体病衰,一年的辛苦劳作收获的粮食在交完税收后所剩无几,因而诗人与饥乏常伴,困厄难堪。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虽使陶渊明心中常交战,但终其一生坚守心志,不苟求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身处困厄之境却能在安贫乐道中获得精神自由,正所谓“固穷夙所归。”。
注释:
1.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63页.
2.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27页.
3.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63页.
4.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28页.
5.曾雄生.《江西水稻品种的起源及早期发展的历史》.《农业考古》,1990年第1期,第168页.
6.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8页.
7.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66页.
8.曾雄生.《史学视野中的蔬菜与中国人的生活》.《古今农业》,2011年第3期,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