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用户感性需求的书籍装帧设计研究

2021-01-27河南大学475000

大众文艺 2020年3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感性书籍

(河南大学 475000)

一、用户感性需求分析

(一)感性需求的概念

感性需求主要是对人的感性心理进行分析,本着用户感知需求的不同,借以探究产品属性与用户心理感受间的匹配,以用户不全面、不细致的感性需求为基础,将设计产品赋予感性化的认知。从而激起用户的购买欲望。这一概念最早源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致力于开拓设计的新学科,“感性工学”学科被列入日本人文部省学科分类目录中。感性工学的研究模式涉及了非常多的领域,比如艺术学、心理学等。它从个体要素的分解入手,以细节来寻求整体的认知,对具体的感性要素做出明确的判别,寻求模糊的感性表达,并归纳出真正符合用户需要的感性要素,进而在产品设计中使之构成清晰的可操作的东西。

(二)感性需求的特征

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到,人类的需求会随着需求的增多而加大,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会逐渐追求高层次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感性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感性需求所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包括多样性、周期性等。这些特征也体现出用户对于自己需求的方向性,更有助于设计师了解用户需求,进而优化设计。

1.多样性

感性需求是具有多样性特征的,当人类满足其物质需求后就会对情感、娱乐、文化、精神等产生消费需求,对于书籍而言,读者对于书籍的购买行为不单单是为了满足阅读性功能和信息的存储功能。在书籍的形态设计、情感诉求、文化内涵等方面同样具有非常强烈的需求。因此,对于书籍装帧设计而言,设计者需要探究用户感性需求的多样性,深入分析研究用户的需求,从而加强书籍装帧设计的形式,增加用户的购买欲望。

2.周期性

由于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的十分迅速,所以大部分的用户会对自己购买的产品产生一定的喜爱实效期,因此在对用户感性需求进行研究的时候要把设计产品的周期性考虑在内。由于季节、年龄、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人的感性需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目前十分多的设计作品都具有年龄、四季之分。当人们的感性需求在一定阶段被满足后,设计者就应该基于用户的感性需求来考虑下一阶段的产品设计。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设计师们要根据一定的周期性不断调整用户需求模式,设计出符合用户感性需求的作品。进一步让书籍与读者产生共鸣,直达读者内心。

二、书籍设计中用户感性需求的要素

(一)形态

任何事物都有其形态的存在,书籍的形态不仅仅只有外在表现机制,更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吕敬人先生曾提出“书籍形态学”。认为现代书籍形态的创造必须解决两个观念性前提:一是,书籍形态的塑造。二是书籍形态包括“造型”、“神态”的二重构造,设计出多维丰富的书籍形态,表达更完整的书籍魅力。基于用户感性需求的书籍设计能够更加吸引读者,对于这一设计来说,形态就变得尤为重要,优秀的书籍形态可以触发人的心理感知,引发读者共鸣。

(二)功能

书籍设计首先它必须具有阅读性。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书籍具有文化传承、舆论导向、信息传播、休闲娱乐等功能。因此,书籍设计应符合以上功能。其次要以用户需求为设计中心,在基于用户感性需求对书籍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对书籍的功能进行体验,关注用户真正的需求。例如儿童读物,对于儿童书籍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书籍的易读性,针对主题进行材质、色彩、版式、图片等设计的考量,书的内容需要符合儿童基本认知的水平。因此,书籍的易读性方面是易于读者阅读,提高功能效率的首要目标。

(三)情感

在书籍设计中,除了视觉上的吸引以外,书籍的文化内涵,信息传达,对于读者的情感认知都需达成高度一致。首先要了解读者的情感需求,找到共鸣点,其次加强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最终打动读者的内心。正如朱赢椿先生的《不裁》就具有足够的过人之处。这本书的书口是封起來的,像是故意不要给读者阅读,这就激发了大家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随着读者一页页的裁开,裁纸时沙沙的声音,更引发了读者的情感表达。这种互动让人觉得很有意思,让阅读变得有延续性,让读者更能找到情感共鸣。

三、用户感性需求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

(一)强调以人为本的中心地位

设计由人的需求而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到:“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也有高低不同”。设计“为”人就要先从以人为本入手,完成自我实现的需要,书籍装帧设计的背后是读者潜在的情感需求,设计师在进行书籍装帧设计时,其设计始终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满足读者的各项需求,创造出能够引发读者回忆的共鸣点。

(二)突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当前书籍装帧设计中大多属于艺术灵感的体现,虽有“匠心之意”却无“感性之作”。多是浮于表面的封面设计,未曾直达读者的内心需求。基于此,一项横跨技术与艺术的新桥梁—感性需求,成为中外学者新的研究重点。用户感需求的重要一点是突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多元化的大环境下,人的需求不断增多,个性化发展也越来越明显,马斯洛需求层析理论曾提出“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以后,便会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正是通过研究用户感性需求才能在书籍装帧设计中更好的突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三)倡导传统文化的回归

书籍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当今社会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引领地位,近年来,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越来越回归传统文化,中国书籍设计历史悠久,在世界书籍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当外来文化大量入侵时,书籍设计大量的抄袭、重复、摒弃传统引得读者的反感。大量读者希望中国书籍设计能够重建传统书籍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底蕴,传达出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涵。因此,大量设计师基于此类读者的感性需求开始思考,发展新的书籍装帧设计来适应人们的不同阅读习惯和方式,找到符合读者需求的个性化形态,创造极具中国特色的用心佳作。

四、基于用户感性需求的书籍设计策略

(一)五感式体验

日本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杉浦康平提出书籍设计的“五感”,指人与书在交流的过程中,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同时会产生反应。书籍设计怎样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下做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读者的阅读质量就需要从设计的“五感”出发。当读者翻开一本书,纸墨的味道扑鼻而来—嗅觉;手翻书时与纸张产生的触感—触觉;翻书产生的声音—听觉;纸张固有的味道—味觉;眼睛观看时的—视觉。这些都激发了读者的心理感知,如何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思维空间是设计师需要做的。因此设计师应先从视觉入手,抓住读者的眼球,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利用不同的材质带来不同的触觉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一部分读者对书籍独有的“书香”产生味觉的感知,“书香”也可以在设计中加以利用。翻书时不同材质产生的的听觉感受,都足以让读者从内心与设计师产生共鸣。设计师可以从“五感”入手以读者感性需求为中心,为读者和书籍之间建立情感交流,让书籍呈现出新的生命力。

(二)参与式体验

书籍的设计除了满足人们对于知识的求知心理需求,还需要给读者设计出能够与书籍亲密互动交流的场所。如果在书籍中加入交互式体验,那么无疑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和读者的互动。方所书店就是一所参与体验式连锁书店。其宗旨在为懂生活的人打造一个有归属感的阅读环境,吸引了大批读者前去阅读。书店的环境打破了传统的售卖思维模式,集书店、咖啡、服饰、展览、文创为一体的跨界经营体验店。温馨的氛围、独特的定位,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与大量读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使其在阅读书籍的同时享受场所带来的氛围,深入书籍与读者情感的碰撞。用户感性需求是基于价值判断而言的,创造出良好的情境氛围,找准共鸣点,使读者有良好的读书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提高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五、结语

本文基于当前大众社会压力大、情感交流缺乏、过于依赖电子设备、人们更注重精神文化上的交流等情况,对新时代下现代书籍设计提出了新要求,书籍设计应改变过去仅限于信息交流的角色,真正成为与读者进行深层次交流的精神文化载体。本文分析书籍设计中考虑用户感性需求的必要性,在充分了解读者情感需求后,总结归纳基于用户感性需求的书籍设计指导方法,增加书籍与读者之间的交互体验,增加设计的人文性,促进书籍设计的发展。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感性书籍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美学思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及对现代的影响
书籍与少年
书籍装帧设计中内容与形式和谐关系的探究研究
感性理性不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