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号线轻轨沿线植物配置设计
2021-01-27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401120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401120)
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的交通在城市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快速的城市发展,大量的人员出行和物资流动,造成路网通行率下降,交通环境脆弱。为了减缓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高架轻轨应运而生,缓解了部分交通问题,但是裸露的轻轨高架也对城市景观视觉效果带来影响。尤其重庆这座拥有脆弱生态环境的典型的山地城市,轻轨采取了地下、空中、地面三维立体的交通体系。轻轨沿线不仅作为线性构筑物阻碍交通视线,隔离城市景观,还影响城市景观空间格局、破坏生态环境。如何既保证便捷的交通,又能营造优美的、实用的轻轨沿线景观,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重庆最早开始建立的2号线轻轨沿线的景观实地调查,提出新的植物景观配置方式,对传承和保护山地城市地域特色景观空间有重要作用。
一、城市轻轨沿线景观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从景观空间的层面,轻轨高架作为线性的景观设计,是城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架轻轨作为城市中一种大型的人工构筑物,既可看着线路,又可是边界,可分为节点、道路、边界、标志物和区域等五种元素。高架轻轨沿线营造出的这一特殊区域,对整体城市的景观产生影响。植物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研究轻轨沿线植物的配置模式,对于城市规划建设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2.实践意义
通过对重庆2号线轻轨沿线的现状景观的实地调研出发,分析轻轨沿线景观问题,利于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轻轨沿线景观植物配置设计中,考虑山体、河流、气候、植被等相关因素,并将生态环保纳入其中,选择适于轻轨沿线的植物配置模式。对于减少交通的运营成本和能源的使用,改善交通系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通过城市轻轨沿线的植物配置,能有效的完善高架轻轨的景观设计,与周围建筑完美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保持和传承整个城市的景观体系文脉,还能为后期景观植物配置设计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二、轻轨沿线的植物景观问题
1.植物种类单一、绿化覆盖率低
由于山地城市特殊的地形,重庆2号线轻轨主要以地面高架轨道的运营方式,穿越了滨江区、商业区、居住区、街道、公园等类型多样的景观地段。当穿越滨江地段时,滨江地段与错综复杂的高架路桥形成了复杂的视觉关系。轻轨沿江而过,居高临下,江面船只、行人、车辆构成了动态的沿线景观。如果滨江段的景观处理不当,会破坏整体景观效果。例如李子坝站至牛角沱沿线,植物种类单一,植物群落简单,滨水驳岸带景观效果差,植物设计以灌草为主,小灌木及乔木较少,裸露地块,白色刷漆的高架立柱,严重影响滨江景观视觉效果。杨家坪至动物园部分轻轨沿线区域,绿化面积小,宽度在1米左右,以一些草本植物为主,例如麦冬、沿阶草等,植物生长不好,发育缓慢,景观效果差。
2.植物种类少,季相变化不明显
轻轨沿线植物配置设计要求自然、简洁、大方、鲜明的特征,设计符合审美要求,忌高大乔木,遮挡车辆驾驶员的视线,降低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注意彩色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的搭配,小乔木、灌木及地被的搭配,形成满足植物生长的丰富景观层次。目前轻轨沿线植物种类少,季相变化不明显,以一些低矮的常绿灌木及少量小乔木为主。如刘家坝至白居寺沿线,植物配置模式以灌木+地被形式,植物是修剪整齐的黄杨和麦冬,种类单一,没有明显的色彩变化,大面积的容易引起驾驶员的视觉疲劳。如天堂堡至建桥沿线,以小乔木+地被的配置模式。小乔木是天竺桂,地被有少部分开花的紫花炸酱草和沿阶草,配置模式单一,植物种类低。
3.部分地段无绿化栽植,以硬质铺装为主
轻轨沿线景观受许多外在环境的影响,不同地段景观差异较大。植物配置和植物物种的选择收到诸多限制的因素,一般在轻轨交通工程完成后进行绿化的栽植,因此存在较多问题。例如:曾家岩至牛角沱沿线,轻轨与市政道路相连接,轻轨下部没有栽植植物,直接刷上蓝色油漆,严重影响轻轨的景观。当轻轨与城市商圈相结合时,由于商业地段繁华,场地用地紧张,直接忽视轻轨沿线的绿化景观,采用一些搭建的临时租聘台占用沿线景观,轻轨立柱直接以彩绘的形式。通过城市商圈来体现城市的面貌,绿化植物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采用彩色叶开花的植物的栽植,提升商圈的景观效果。
三、城市轻轨沿线植物配置设计的理念
伴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轻轨留下的空间是最容易被忽略和遗弃的区域。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精神文明和物种文明提高的状况下,对于轻轨高架桥下的附属空间,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高效的、科学的方法去重新定义和处理,通过改造和创新,将其转变成可利用的公共空间。
轻轨沿线在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环境差异随着不同地段而改变。桥下附属空间的气温由于桥面的屏蔽效应,导致内部的温度低于桥外部的温度,再加上轻轨下部的阴影影响桥下植物接收光照,诸多外在条件的影响下,造成其对植物的选择和养护有特殊的要求。轻轨站点在满足前期的场地限制性功能条件下,植物配置应当模拟自然生态,可采用常绿与落叶、绿色与色叶、乔灌草的层次性空间搭配模式,来提高轻轨的绿化率和改善景观空间问题。
四、轻轨沿线的植物配置模式
城市轻轨景观设计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有愉悦人心的功能,但在设计应考虑轨道建设的安全性,满足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有必需的安全视线。规划时还必需具有严谨的态度并根据交通安全性原则进行,杜绝交通事故的隐患,维持行车的安全问题。在进行景观植物规划设计时,多从植物的质地、颜色、规格、季相变化等多因素来考虑,为高速行车提供安全可靠的视觉景观,减缓交通事故的发生。尤其在一些桥下行车分流区域,设计一些较低矮的植物能够遮挡强光,绚丽色彩的绿化带不仅可缓解司机驾车的疲劳、提前掌握路况变化信息,还能保证道路交通的安全性。根据轻轨沿线绿化带宽窄区域,分为视线狭窄及宽广区域。
1.轻轨沿线景观狭窄区域植物配置设计
对于视线狭窄的轻轨沿线区域,植物配置模式:主要以低矮的常绿灌木为主,附带部分的少量的开花观赏性的小乔木,避免遮挡驾驶员的行车视线,即或小乔木+灌木。灌木、地被的实际设计,要形成色彩感浓烈、景观层次分明的绿化带。常用的地被植物如常绿灌木南天竹、八角金盘、茶梅、麦冬、沿街草、红花檵木、金边黄杨、龟甲冬青等,常绿灌木球以红继木、黄杨、海桐、中华蚊母等,适当点缀一些具有观赏性的小乔木,如观叶的紫叶李、红枫等,观花的紫薇、紫荆等,某些特殊部位可搭配景石作为视觉集合点,起到标识的作用。通过以低矮的灌木+开花的小乔木的配置模式,低矮的小乔木,不会遮挡驾驶员的实现,开花的小乔木,不仅可缓解疲劳,还可以引导交通视线,进而提升了交通安全性。
2.轻轨沿线景观宽广区域植物配置设计
针对某些视线比较宽广的桥梁下部绿化空间区域,绿化配置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地面道路的整体感,还要维持轻轨下部空间及两边道路的视野开阔、视线通透,为了缓解高架轻轨桥梁带来的压抑感。因此,植物配置设计主要以草皮地被铺植为主,搭配常绿矮小的灌木。桥墩为背景叠落作为参考,为了优化桥墩的比例,常采用常绿灌木来作为层次配置,减弱高架结构带来的厚重感。通过利用桥下自然的地形地貌和植物的特性、色相和季相的变化,分隔空间,因地制宜创造一个自然赏景场所。多层次景观搭配的设计时,配置模式主要以乔木+开花或者彩叶小乔木+灌木+地被的形式,丰富了轻轨沿线的景观。
轻轨沿线景观植物设计主要目的要有视线开阔、视线好的效果。将部分体型高大的乔木适当点植其中,不仅能形成了一道可以净化空气的绿色屏障,还能给停车区域提供了良好的遮阴区域;中间层次以配置草皮等高度较低的草坪类植物,体现生态性。采用多层次的景观结构,上层一些常绿的乔木,中层开花的小乔木,下层常绿小灌木,最下层一些常绿地被,又有季相变化,丰富了轻轨沿线的景观。例如乔木+灌木+地被配置模式、小乔木+灌木+地被配置模式或者灌木+草花+地被配置模式等。
乔木+灌木+地被配置模式:乔木树种的选择天竺桂、云杉、龙柏、雪松等,灌木植物的选择常用十大功劳、海桐、南天竹、红叶石楠、八角金盘、等,地被植物常用玉簪、麦冬、吉祥草、沿阶草等。
小乔木+灌木+地被配置模式:常绿小乔木树种的选择广玉兰、龙柏、雪松等,落叶的小乔木常选择白玉兰、黄葛兰、黄花槐等,观赏性的小乔木常选用红枫、鸡爪槭、紫薇、红叶李等,灌木以常绿为主,如海桐、石楠、黄杨等,地被常以麦冬、六月雪、南天竹、吉祥草为主等。
灌木+草花+地被配置模式:灌木的选择以常绿为主,以群植或灌木球的形式出现,如十八角金盘、海桐或海桐球、天竺桂或天竺桂球、金边黄杨或雀舌黄杨等,地被主要选择一些耐阴性植物,如沿阶草、吉祥草、麦冬等植物。
五、小结
重庆2号线轻轨沿线可分为视线狭窄及视线宽广两个区域。对于视线狭窄轻轨沿线区域,常以低矮的灌木+开花的小乔木的配置模式,低矮的小乔木,不会遮挡驾驶员的视线。对于视线宽广的轻轨沿线区域,可采用乔木+灌木+地被配置模式、小乔木+灌木+地被配置模式或者灌木+草花+地被配置模式等模式。轻轨沿线植物配置设计的提出,为梳理城市视觉景观与轻轨的关系,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学术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