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鲁甸苹果优势 夯实扶贫产业
2021-01-26臧尔汉赵升文窦鲍江
臧尔汉,赵升文,窦鲍江
(1.鲁甸县种子管理站,云南鲁甸 657100;2.鲁甸县苹果产业发展中心,云南鲁甸 657100)
鲁甸县属中国南方优质苹果商品生产基地的核心产区之一,栽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毗邻的昭阳区,近5年每千克苹果平均市场售价高于昭阳区2元,果品优势凸显。云南省早已把昭通苹果列为全省20个重点扶贫产业加大开发力度,鲁甸县立足优势,全力打造苹果产业助农增收。
一、发展现状
(一)种植面积和产量
截至2019年全县苹果栽种面积5273.33 hm2,已挂果投产1866.67 hm2,总产4.3万t,产值2.86亿元。但鲁甸因冬春干旱和少数年份晚霜影响,年际间产量不稳,抗风险能力不足。
(二)果品市场状况
早熟苹果7月下旬上市,晚熟苹果10月上旬上市,从早熟种到晚熟种有近4个月的采摘鲜果销售期,果品主销川、渝、滇、黔4省市和东南亚地区,网销遍及国内主要大中城市,优质果品供不应求。但当下销售市场组织化程度相对低,产销信息不对称,果品销售散乱,果农总体经济收入不高,规模发展受限。
(三)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县域经济落后,投入不足,致使果园道路、灌溉设施和农用电力设施滞后,劳动强度大,生产销售成本高。又因近年来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集约化生产程度不高,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事倍功半,效果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苹果生产效益。
(四)科技服务和创新能力不足
2019年组建的鲁甸县苹果产业发展中心编制9人,在岗7人,乡(镇)苹果生产技术人员不足;科技推广经费紧缺;技术引领和配套措施推广力不足。机械化栽培滞后,果园管理成本增加,生产效益降低。乡土人才因无组织联动,推广实施农艺技术和抗风险能力不足,单打独斗成为常态且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五)品种结构不合理,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当
同国内苹果产区相比,鲁甸苹果优势主要体现在“早优”。近年虽不断引进早熟种和老果园改造,但仍存在品种单一,不耐储运和老果园提质增效不足,早熟优质效益不明显等问题。
二、发展优势
(一)独特的区位气候条件
鲁甸县地处乌蒙山和五莲峰两大山系交汇处,境内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突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苹果着色和干物质积累。
(二)果品内在品质好
鲁甸县蓝天白云、山青水秀、阳光明媚、无工业污染,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生长的高原苹果,固形物含量高色泽艳丽、质脆香甜口感好、食用健康、爽心养颜。
(三)生产技术日益完善
昭鲁苹果有80年的栽培历史,1989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授予昭通“中国南方优质苹果商品生产基地”。昭鲁农业农村部门结合苹果生产区域实际和国内外苹果生产先进技术,通过30年来的实践总结以及同省内外农业院校的良好合作,制定了苹果生产标准化规程,培养了较多科技干部和乡土人才。
(四)交通便捷
过境高速、毗邻机场、港口和建设中的高铁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交通瓶颈的打破强势助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电商广泛活跃鲁甸城乡。鲁甸县是国内苹果最早上市的产区,能提早近1个月时间,且在1 d内可销往成都、重庆、贵阳、昆明等地和东南亚口岸,市场前景广阔。
(五)政策支持
党和国家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扶贫攻坚举措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省级重点扶贫产业开发和市级“绿色食品牌”打造将有力助推苹果产业良性发展,到2022年鲁甸县苹果总产量将从2019年的4.3万t增至12.2万t,年总产值将从2.86亿元增至8.1亿元。
三、产业扶贫举措
(一)强化政府职能,营造苹果产业发展环境
县、乡两级政府对规划的苹果产业应加强监督落实,做好宣传推介。在土地流转、租赁、招商引资、果园水电路和果品市场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
(二)职能部门积极作为,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根据县情做好苹果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争取国家、省、市扶持政策和农业投资项目;三是切实做好苹果优质高效生产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做好品种搭配,肥水管理,病虫鸟害绿色防控;四是加大科技和营销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果农科技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五是创建品牌和信息平台,保障果品质量和安全追溯。
(三)拓展苹果产业链,增加农民就近就业机会
一是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培育苹果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引进龙头企业,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经营;二是加大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涉农物资监管和应用技术指导;三是加大果园机械普及应用,降低人工成本;四是推进收储、保鲜、加工环节,扩大电商、微商、订单配送和直销,不断提升苹果产业链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