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龄段语用能力的文献研究

2021-01-26赵新云KIMHaKyung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言输入口语能力交际能力

赵新云 KIM HaKyung

1 引言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科学。语用学研究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者(书写者)如何应用话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实现自己的意图;听话者(阅读者)如何准确地理解说话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话语背后的意图[1]。

语用能力是语用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语用能力是如何适当的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正确理解他人语言含义的一种能力。语用能力对人们的社会交际有巨大影响。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Jenny Thomas进行阐述,她将语用能力定义为有效地运用语言知识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和理解特定场景中话语的能力[2]。自20世纪80年代起,关于对语用能力的课题研究逐步在中国开展,近年来这一研究取得了较大发展,国内对语用能力的相关研究文献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对于学生,在学龄段发展自身语用能力十分必要且必须。自1988年杨连瑞的《外语教学应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3]在山东外语教学期刊上发表起,对于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逐步丰富,论文数量逐年上升。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有关学龄段语用能力研究论文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了解这一课题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学龄段语用能力研究发展特点,并对该领域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本文分析的文献资料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学生语用能力”作为主题检索项,检索的时间跨度1990~2019年30年。最终获得文献140篇。

2.2 研究设计与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筛选出的有效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选取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研究对象、关键词等论文重要的写作指标为研究参数,以频次和百分比记录统计研究结果,对有效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本研究以论文发表时间为变量,以5年为一个时间节点,综合所有研究参数,分析在各时间段我国学龄段语用能力研究相关论文的时间分布、研究主题分布和研究方法类型,同时以研究对象、文献高频关键词为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主题主要以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两大类别,共4个方面为变量,分析研究主题的分布情况。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为指标,分析研究方法在各时间段的分布情况。研究对象共分为7类,分析这一群体在论文总数量中所占比重。关键词本文选取CNKI文献分析报告中所列出的学龄段语用能力相关研究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和讨论,较为客观地反映我国学龄段语用研究的情况。

3 结果

3.1 我国学龄段语用能力学术论文发表时间分布

如表1所示,1990年~2019 年,共积累了140篇文献,其中包括核心期刊论文 91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4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1990年~2019年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年度文献量共有49篇,文献积累量有140篇。近10年来积累的文献数量超过文献总量的70%。

3.2 我国学龄段语用能力文献的研究主题分析

如表2所示,根据研究主题进行分类,学龄段语用能力相关文献可分为文献综述、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3种类型。就研究主题的总体分布看,理论研究的文献数量占文献总量的64.30%,实践研究的文献数量占文献总量32.84%,相关的文献综述研究仅占文献总量的2.8%。

3.3 我国学龄段语用文献的研究方法分析

由表3可知,在140篇文献中,共有105篇定性研究,占文献总量的75%;定量研究共35篇,占文献总量的25%。自2005年以后,定性文献出现较大增长,同期定量文献的数量也有增长,但总体数量还是较少。

3.4 我国学龄段语用能力文献的研究对象分析

根据表4所示,学龄段大致可划分为大学、高职/ 专、初/高中学、小学,也可以直接对总体学生进行概括研究,除此4类,还有少量研究特殊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其中,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比例不相上下,大学生占比为20.7%,中学生占比为20%。研究对象是特殊人群的文献只有1篇,占文献总量的0.7%,这一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在所有检索到的文献中,高频关键词主要有语用能力、英语教学、语言输入、交际能力、口语能力。

表1 近30 年我国学龄段语用能力研究文献时间分布情况

表2 我国学龄段语用能力文献的研究主题分布情况

表3 我国学龄段语用能力研究文献的研究方法分布情况

表4 我国学龄段语用能力文献的研究对象分析

4 讨论

4.1 语用能力研究具有勃勃生机

我国学龄段语用能力研究文献数量在逐年增长,增长率不断提高。近10年,相关文献的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有关学龄段语用能力的研究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文献的累积量在时间序列的曲线可用普赖斯指数增长曲线拟合。根据文献曲线增长模型,在学龄段语用能力研究的初始阶段,文献量会快速增长。在未来几年内,能够预测文献量的增长速度仍然会呈上升趋势,因此,我国学龄段语用能力的研究还未到达研究高潮,尚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在这些研究文献中,硕博论文占据了一定比例,代表中国学龄段语用能力研究不断深化且体现出不断向前发展的态势。

4.2 语用能力研究更偏向于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

实践教学文献体现语用能力的实践使用[4],说明该领域研究的成熟度与理论的实用程度。关于学龄段语用能力研究的归纳性文献有逐步减少趋势,而应用型文献有上升趋势,这是该领域理论成熟后必然出现的现象。伴随理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会将目光放在理论的实际应用,说明我国学龄段语用能力研究正在引起广泛的重视。从研究方法看,即使定量研究文献还是远少于定性研究文献,但是定量研究有增长的良好态势,研究者在越来越多的考虑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可以看到我国学龄段语用能力研究体系正在逐步走向科学严谨的实践证明理论的规范化道路[5]。

以时间为变量可看出,定性与定量文献均在增加,但是定性研究的文献量远超定量研究的文献量,语用能力的研究大多数偏向于理论性的定性研究,这与研究的科学技术有关,也从侧面表现了对于我国学龄段语用能力研究定性研究比定量研究更便利。目前定量文献还没有出现较大的增长。

4.3 研究缺乏文献综述研究

文献综述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6],是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是进行专题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中国学龄段语用能力研究文献中,也不缺少文献综述类文章,但这些文献综述大多在选择标准时偏向于主观选择,不能赋予各类相关研究成果以合理的权重,这类文献综述更多是罗列各个观点,对于我国学龄段的语用能力研究并不能进行深入分析。

4.4 语用能力研究对象对于特殊人群关注不足

对于总体研究,大多为一般性的论述分析,多为定性研究,总结一般规律。分类研究大多将目光聚集在语言教学,即在汉语或者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使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从高频关键词中看出,研究者的研究重点是在语言教学这一方面,主要还是针对学龄段的普遍人群,为大多数学龄段人群服务,对于特殊人群的关注度不高。大多数语用能力研究是针对普通学校的学生,只有1篇关于特殊学生,未来需要更多关注特殊人群语用能力的相关研究。

4.5 研究主题限制在教学方面

课堂教学[7]是学生培养语用能力的一个十分适合的场所,在学习语用能力相关的培养可以融入课本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激发自身的语用意识,使语用能力蓬勃发展。检索到的文献大多为课堂教学,应让语用回到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中,而不只活在课堂上。

5 总结

学龄段语用能力对人们有巨大影响,伴随着学龄段语用能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学龄段语用能力研究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在研究内容都有发展的空间。

猜你喜欢

语言输入口语能力交际能力
可理解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课堂的作用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口语输出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的几点有效学习方法
初中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中职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提高农村中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提高农村高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之三部曲
小学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策略探讨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