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织穿插、彼此呼应的精彩叙事艺术
2021-01-25张善存
通常说来,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一篇小说如果没有好的故事吸引读者,多半是乏味的;但如果只是一个个故事罗列下去,或者只作平铺直叙的介绍,那作者讲故事的本领多半是不高明的,小说同样难成其为艺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个苦难的时代,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诗人卞之琳本以诗歌著称于世,《断章》便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抗日战争开始后,他怀着浓烈的爱国情怀,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之中,开始了小说和报告文学的创作。1938年到达延安后,卞之琳创作了短篇小说《石门阵》,小说的主要内容是木匠王生枝给乡亲们讲“摆石门阵吓退鬼子兵”的故事。王生枝從《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摆八阵图击败陆逊讲起,而后讲到游击队设下“石门阵”击败鬼子兵。从表面上看,这两个故事之间似乎没有多少关联,彼此是各自独立的;但仔细分析,两个故事之间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小说中形成前后的铺垫照应。这两个故事都是设巧计击退敌兵的故事,获胜者摆的都是“石头阵”。再看对战败者的描写:陆逊是“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石门阵》中的鬼子兵,也是“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很显然,这里采用了“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框架式叙事结构,“游击队设‘石门阵’击败鬼子兵”是大故事,在大故事之前先讲一个“诸葛孔明摆八阵图击败陆逊”的小故事为引子,既使叙事更曲折也更有趣味,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底蕴与厚度。
在《石门阵》中,使用得更为娴熟的是交织穿插的叙事艺术,以下试作分析。
其一,在情节展开中,穿插呈现主人公多侧面的性格特征。
在《石门阵》中,作家为小说主人公王生枝设定的职业身份本是木匠,但小说开篇展示的,却是他正给大伙讲故事,而并非做木工。王生枝所讲的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的后半部分,原作的主要情节,是陆逊误入诸葛亮布在鱼腹浦的八阵图无法逃出,后承蒙孔明的岳父黄承彦搭救,才逃出此阵。但王生枝(其实是《石门阵》的作者卞之琳)对《三国演义》的故事做了改编,突出的是陆逊的仓皇而逃。这一段故事的讲述表现出了王生枝的“嘴巧”,有非同一般的口才,也体现了他对入侵者的仇恨,对战胜侵略者取得胜利的渴望。然而,小说对王生枝形象的刻画,不是单线、平面的,而是多侧面地呈现了他的性格特征。这里,有两处穿插叙述应当关注。
第一处,是他讲完诸葛孔明摆八阵图逼退陆逊的故事之后,在讲“石门阵摆退鬼子兵”的故事之前,小说插入了下面一段话: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这段插说表现的不只是“王木匠手巧”,更见出他的“心灵”。如果不是聪明过人,怎能由邻村洪子店军民合力破敌的故事,构想出大败鬼子兵的“石门阵”?“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一句,实在是意味深长、颇耐咀嚼的赞语。
第二处,则在王生枝痛痛快快地讲完“石门阵”的故事之后。他真诚地告诫乡亲们,要御敌不能用木头门,因为“木头门烧得开”;又说“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众人便反问:“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在描写众人善意的哄笑之后,文章穿插了下面一段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
这段结尾处的文字,绝非等闲之笔,它是对王生枝形象的深化与拓展。王木匠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的,因此“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但是,战乱年代却已无处安放一张“极精致的衣橱”,所以,他更向往“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和平年代。而且,王生枝还清醒地知道,要赢得和平,“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这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汉子,有真实的愿望,有质朴的向往,更有自己动手,浴血奋战,赶走侵略者的清醒认识和决心!
其二,在逼真的故事讲述中,穿插再现听众的反应和心态。
将主人公讲故事的主干情节与听故事的现实场景、人物反应等交织起来,进行巧妙地穿插叙述,是《石门阵》中作者的匠心独运。王生枝讲故事是小说的主体内容,但作者并没有让王生枝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将主人公的讲述与听众的现场表现、心理活动互动对接,通过一段段人物对话以及场景、心理的描绘,增强了小说的现场感和可读性。而从读者的角度来说,细心地将小说中王生枝的讲述与描写听众反应的文字区分开来,正是领会其精到的穿插叙述艺术的一把钥匙。
小说开篇,是王生枝如说书人一般绘声绘色地讲了一段“诸葛孔明摆八阵图逼退陆逊”的故事,接下来,作者并不急着展开后面的情节,而是插入了一段场景描写: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这段穿插的描述,可谓细入毫发。不仅描写了男女老少不同的容貌特征,也有“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的神态描写,不仅衬托了王木匠讲故事本领的高超,而且反映村民们对王木匠的佩服与信赖。而这一切,正是因为王木匠和村民们生活在同样的现实环境中,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着同样的愿望、诉求和期待。正因为如此,众人在听王木匠讲“摆石门阵击退鬼子兵”的故事时,才会那么紧张、那样投入,反应才会那样强烈。听众的思绪始终跟着讲述者的节奏走,故事展开得有声有色,对听众反应的描述也如影随形。在进行场景描写和心理刻画时,有时是有名有姓的个体发声(如李矮子、宋长发、小梅子等),有的则是群体的反应,都很生动传神。这些穿插描写,使小说的矛盾冲突更尖锐、情节更紧张,也增强了读者的期待心理,给读者带来心灵冲击,激发起更强烈的阅读欲望。
其三,在虚拟故事的讲述中,穿插介绍真实的故事原型。
王木匠的确是讲故事的高手,从诸葛孔明的八阵图,一路讲到游击队的石门阵,是那样的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难怪作者要借小说中听众李矮子的口,发出由衷赞叹:“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这颇带“凡尔赛”意味的话语,也许正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虽然在一开头,作者就有“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的交代,但紧接下来的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惟妙惟肖的场景刻画和心理描摹,让读者早已和小说里的听众一道进入了逼真的故事情境,以为“石门阵”是早已在现实中发生过的真实故事,就连那虚拟的“麻子”“八字胡子”“小耳朵”等鬼子兵的外号,也以为是一定实有其人。这高妙绝伦的故事,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又不能不信!但王生枝讲完故事后,却像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来了一个自曝家底的“揭秘”,亮出了真实的故事原型。小说中有这样一段人物对话: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看完这段人物对话,读者方才如梦初醒,小说的情节也急转直下:原来,“石门阵”还没有真实发生过,它只是王生枝根据“一点新闻”编的一个故事!但是,王木匠的故事又并非全是杜撰,那“一点新闻”便是依据。虽然洪子店只是用砖头堵门,甚至还被烧掉了不少木头门,但部队“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拿起了枪”投入战斗,都是真人实事。只要中华民族的儿女们都勇敢地站起来,哪怕敌人多么凶残狂妄,哪怕我们的武器是那样简陋,也可以凭真正的“石门阵”,凭着“把血肉筑成钢铁长城”的坚强决心,赶走侵略者,为国家“守住了大门”!
综观全文,《石门阵》没有正面描写抗日战争的艰难困苦,而是匠心独运,突破常规的故事结构,采用交织穿插的叙述艺术,表现了中国老百姓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决心,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对国泰民安的期盼,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再进一步,从考试的角度讲,小说作为最重要的文学样式,历年来都是语文高考考查的重点。而且,近年来考题越来越灵活,随文设问、因文设题逐渐成为命题趋势,过去那种套路化的机械备考模式已不能与新高考的命题要求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能真正读懂小说文本,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又善于灵活变通、因文作答,考生才是真正具备了有效的应试能力。(作者单位:山東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相关链接】
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门阵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做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做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做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會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答: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6.B(A项,“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的细节并没有“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C项,“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错,“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为王木匠讲故事时虚构的人物;D项,“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王木匠一直没有做出精致的衣橱,不是手艺问题,而是因为烽烟四起的战争环境里,已经无处可以安放一张理想的、精致的衣橱。)
7.D(本篇作品使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其作用是深化了主题,而不是“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
8.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9.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试题及答案供稿:陈振林张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