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子,就发光到极致
2021-01-25吴西悦
吴西悦
大学副教授跳槽去当中学教师,对此,有人认同,有人批评。在我看来,这位教师既然有教授大学生的能力,且已在大学教书,为何还要选择去中学任教,去无法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呢?
诚然,个人的选择应该尊重,但有些行为仍然需要商榷。个人浅见,辞去大学教职太可惜了,先不说如今能当上大学老师太不容易了,只说相对于中学,大学的平台无疑更大,研究条件也更好,治学氛围更浓厚,对于想静心做研究的人来说大有帮助,更有利于自己才能的发挥。此外,在大学里做老师,教的是经过高考选拔出来的人才,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些人才在专业领域深入学习研究,这比在中学教授某一基础课程所达成的价值要大得多。因而我认为该教师的跳槽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国家来说,都是个损失。
该副教授做出如此选择,可能跟当前大学严苛的考核制度有关。看过媒体的相关报道就知道,如今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论文发表、学术研究、教学成果等方面的考核比较严格,并且有“非升即走”的规定。这让部分老师陷入焦虑之中。基于此,对该教师的跳槽我表示理解,但并不赞同。工作上有压力就辞职,这抗压能力未免有点弱。要知道,考核制度虽严苛,但并非不可完成,只因考核严苛就放弃自己的工作,放弃大学这么好的平台,是否因小失大?此外,哪种工作没有压力?就拿高中老师来说,其教学任务同样繁重,升学壓力可谓巨大,难道到时又辞掉中学老师的工作?有人说,如今有的中学待遇相当不错,所以吸引了为数不少的海外名校毕业生、清华北大的硕士生博士生前来任教,因而该副教授的跳槽“并不亏”。我认为,高层次人才为了追求高薪而选择改变自己的职业航向,这不可取。要知道,工作不仅是为赚钱,还为实现理想抱负。身处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在喧闹中保持定力,坚守自己的初心。
平心而论,大学副教授“跳槽”到中学,是一种人才流动现象,本无可厚非,但人才流动怎么流,大学对人才的吸收、保留机制是否科学到位,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颗埋在沙土里的珍珠虽然不会磨灭它本身的价值,但比起放在光鲜亮丽的展柜上就黯然失色了。同样,优秀的人才,也应该选择在相应的岗位工作,让金子更闪耀。
从业的道路有千万条,适合自己、展示自己最重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既然是一颗金子,就让它发光到极致吧!(指导老师:李月萍)
【简评】与前文观点相对,本文并不赞同大学副教授的跳槽。原因有三,一是放弃大学这个更有利于治学的平台着实可惜,二是压力大不能成为辞职的绝对理由,三是求职不能单单考虑经济收入。作者独立思考,认为高层次人才要去更高的地方大显身手,正如是金子就应该发光到极致。文章观点鲜明,论辩的逻辑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