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一幅乐观主义的抗战画卷
2021-01-25陈振林
陈振林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卞之琳是以诗人的形象出现的。他写下了著名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只是一首短诗,就让卞之琳在诗坛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让我们记住了“卞之琳”这个名字。其实,诗人卞之琳不只是写诗,他也留下了一些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等作品。《石门阵》是他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一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南通,祖籍南京,著名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他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前,卞之琳以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为主,发表、出版了不少译著。短篇小说《石门阵》写于1938年。当时卞之琳正在延安,这篇小说与他的亲身经历有关。1938年8月14日,卞之琳与何其芳、沙汀等人前往延安,后受到毛泽东及延安文艺界领导的接见。当年,卞之琳临时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他很想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的地方去体验生活,就去了太行山区访问并随军生活。这一时期,他的诗风开始转变,写作内容也有拓展,开始歌唱人民的斗争生活。他写出了诗体的“慰问信”——《慰劳信集》,写出了报告文学《晋东南麦色青青》,也写出了一些抗日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石门阵》就是其中之一。1938年是中华儿女投入全面抗战的一年。这一年,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中日之间的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而响应中共中央“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敌后的抗日游击战争进行得有声有色。《石门阵》所写内容,就取材于当时的游击战。
二
小说《石门阵》的选材很有特点,它的情节并不复杂,只是借讲故事的人——木匠王生枝之口,叙述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借“石门阵”打击日本鬼子的故事。小说的故事核,在小说中借现场听众胡老三之口做了叙述:“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这仅仅是一支游击队的一次战斗,但在小说《石门阵》中却变得不同寻常,而且饶有趣味。作品只是一篇不足2000字的短篇小说,却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乐观主义的抗战画卷。
(一)严肃的抗战题材洋溢着乐观主义的精神
战争题材一向是严肃的文学题材,更何况是表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小说;但是,不足2000字的《石门阵》,却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不是盲目乐观,不是没有根基的自信,而是不自乱阵脚、不妄自菲薄,能沉着应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观精神。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演讲《论持久战》。《论持久战》中指出:“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是相反的对照。规定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分析了中日两个交战国强弱转化的条件,发出了中国这个当年的弱国最后必然胜利的预言。发出这个预言,在当时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在国民党统治区,普遍流传着中国武器不如人、中国必败的“亡国论”。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毛泽东的预言对中国的全民抗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
正是在毛泽东同志发表《论持久战》的那一时期,卞之琳来到了延安。他在阅读《论持久战》之后,和当时众多的文艺工作者一样,对抗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他走进太行山,也熟悉了游击队的抗战生活。《石门阵》中就充分体现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和乐观精神。《石门阵》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名叫王生枝的木匠,给村民讲鬼子扫荡,游击队打鬼子的故事。正因为有了这个会讲故事的人,那些残酷、艰苦的斗争,在王木匠的嘴里就成了小品一样的故事,自然而然地表达出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心和乐观精神。这种自信与乐观,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使小说有着浪漫主义的乐观气息。卞之琳其实是借用小说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来扩大革命乐观主义的影响。
这一时期,虽说是全民抗战的艰苦岁月,但体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即便是从后期涌现的小说《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和电影《地道战》《地雷戰》等作品中,我们也都既能看到全民抗战的艰辛,又体会到必胜的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充分运用反复、烘托、象征等写作手法,使情节紧张、主题突出
《石门阵》虽短,却运用了反复、象征、衬托、铺垫等诸多写作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全篇情节扣人心弦,使小说主题更加突出。
1.多重反复使情节紧张跌宕、扣人心弦
小说中使用反复手法,有直接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形式。直接反复,如:“来了!来了!”“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糟了!糟了!”间隔反复,如“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做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做声”等。反复手法根本的作用是“强调”,那么,它强调什么呢?从小说的内在情境说,是吸引“听众”——听王生枝讲故事的村民的注意力,引导听故事的人的思绪,让听众跟着讲述者的节奏走。比如:“干咳了一声”,其实王生枝是故意的,目的就是凝聚听众的注意力。“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强调了“没有人”的真实情况。反复手法,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听众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做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做声”,这一组间隔反复,强调了鬼子们看到屋门里都是石头门而不做声的场景。“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这一组间隔反复,再三强调看到的都是“石头门”,让读者像自己走入了真实情境一般,扣人心弦。
2.侧面烘托,增添情节的生动性
小说中,直接出场的除了主要人物——讲故事的木匠王生枝,还有不少听他讲故事的人,有名有姓的就有宋长发、李矮子、小梅子、胡老三等。作为次要人物,他们出场的作用是对主要人物进行侧面烘托,以增添情节的真实性、生动性。比如,王生枝讲到鬼子下了马、就要进村时,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讲到鬼子心想着要进到农户家里抢人抢钱抢牲畜时,李矮子插了一句“真不是好东西!”同时他家的驴也叫了起来。讲到鬼子进村后都不做声时,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这发问也代表了全场听众的心声。最后,王生枝点名要胡老三复述指导员報告的内容,讲述八路军和五百农救会会员在洪子店打鬼子的故事。这些次要人物出场的身份是听众,主要是起侧面烘托的作用,却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使情节更为生动。
3.蓄势铺垫,使故事更加曲折、人物更加鲜活
小说开篇即铺垫,以《三国》中的诸葛孔明摆下八阵图吓走陆逊的故事开篇。这样蓄势铺垫,其实是使用了小说中常用的“故事套故事”的写法。两个故事,事情都由“石头阵”引发,结局都是将“敌人”给吓走。这样写,既符合讲故事的特点,也让小说的叙述增添了厚度,更真实可信。
对王生枝这个主要人物的描写也使用了铺垫手法。文中只着了简单的一笔——“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就表现了王生枝的心灵手巧,也使他能够胜任精彩故事的讲述人,有了更充分的理由。
4.隐喻象征,突出小说的主题
小说标题是“石门阵”,文中多次出现了“门”。读者如能够对“门”有准确、深入的理解,也就更能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
首先,“门”是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门。文中写道:“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第一种门是老百姓家里真实的门,大多是木头门;而木头门是脆弱的,容易被烧毁,挡不住日本侵略者。
另一种“门”是石头门,是“大门”。文中说“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这里的“石头门”,就是一种隐喻,比喻众志成城抵抗日本鬼子侵略的铜墙铁壁一般的“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是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把侵略者赶出国门,将他们挡在国门外。
还有一种“门”,其实是指没有门。文中写到“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就是“没有门”的时代。这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老百姓对和平社会、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望。
(三)大小镜头组合,画出“个像”与群像
卞之琳在抗战期间写下的小说不多,其关注点也不在用宏大的战争场面直接表现战争本身,而是着眼于局部的细节,选取小人物的视角,以小见大,来表现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念。这样的小说,就像抗战中的速写画一样生动,而且耐读。《石门阵》中,作者就运用了大小镜头的组合,既画出了“个像”,也勾勒了群像,使二者相得益彰。
小说的主人公是王生枝,他自然也是贯穿始终的最重要的人物。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心理刻画等表现手法,并且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他的嘴巧、手巧和聪明过人。他很会讲故事,在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号召力;同时,他又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有最朴素的愿望、最真实的向往。比如,作为一个木匠,他“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并且相信“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而他能从容地做成“一张极精致的衣橱”之时,肯定是已经将日本鬼子驱逐出中华大地之时。
若只有一个王生枝,就还只是“个像”;所以,小说又在他的周围,设计了群像。有名有姓的,就有宋长发、李矮子、小梅子、胡老三等人,虽然属于次要人物,是普通百姓,但他们都急切地想知道游击队打鬼子的故事,关注着抗战的现状和发展。他们构筑起了抗日御敌的铜墙铁壁,蕴藏着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无穷力量。作者似乎还不满足于出场人物“群像”的刻画,还想表现更多中华儿女的英姿和精神。比如,只是在胡老三的转述中出现了一次,并没有在小说中直接出场的抗日军民。“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这些未名的抗日将士,还有他们所代表的千百万中国人,或冲锋在前线,或活跃在敌后,汇合成了抗战杀敌、驱逐侵略者的滚滚洪流。
大小镜头组合,慢慢推进,抗战群体的形象就形成了,如长江黄河一般不可阻挡的民族精神也就被表现出来了。
三
《石门阵》被选为2021年新高考语文全国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材料,是有其充分理由的。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100年来,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为新中国的建设而上下求索,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石门阵》是抗战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极小片段,却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精神风貌。将《石门阵》选入高考试卷,可以借小说中的这个小片段,让青年学生了解当年的历史,学习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学习他们身处困境之中却不屈不挠不沮丧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
《石门阵》进入高考试卷,也是完全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在“课程结构”中又特别指明:在课程安排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在其中的学习任务群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中又进一步明确:“精读反映革命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注意选择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标从“基本理念”到“课程结构”,再到具体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对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的学习内容都做了规定,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
将《石门阵》选为高考试卷阅读材料,让反映革命传统、革命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进入高考试题,正是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也提示我们,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加关注反映革命传统、革命文化的内容。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