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事实与哲理之间

2021-01-25石人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强者弱者考题

石人

本文拟对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进行探析。为了分析说明的方便,现将试题全文完整抄录于后。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文字质朴、准确而简练,它由材料(楷体文字)、提示语(仿宋体文字,又称“指导语”)和写作要求(亦为仿宋体文字)三部分组成,即使是一名中等程度水平的高中毕业生,理解起来也不会有多大困难。

考题的材料部分,主要由对毛泽东同志发表于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的《体育之研究》的引述构成。其中,有“论及‘体育之效’”的论题范围概括,有大意的转述,也有对原文关键语句的直接引用。对这段材料做简单的梳理分析,不难明白其中包含三层意思:

其一,“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而变化又分为“变好”(“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和“变坏”(“滥用其强”,至强者“也许会转为至弱”)两种情况;

其二,体育锻炼有助于人的身体“变好”,即由“弱”变“强”(“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其三,对于原有身体状况的“强”或“弱”,应该有正确、达观的态度(“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考题的提示语非常简洁,但如果仔细揣摩,也可以明了它其实对作文提出了三点“指导意见”:

第一,考生作文必须“结合材料”来写;

第二,作文必须体现考生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第三,既然考题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考生的“感悟与思考”自然应该围绕“启示意义”来写。换言之,考生的“感悟与思考”,就是为深入揭示考题材料的“启示意义”而做的个性化表达。

考题的“写作要求”部分,与历年考题相比并无大的不同。当然,要达到这些要求,也并不容易。

对考题的分析到这里就基本可以结束了。接下来,考生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是:这篇文章应该写什么?怎么写?

正确审题是立意、构思的前提。题意既已审清,关于文章“写什么”和“怎么写”,笔者的意见非常简单、明确:请在“事实与哲理之间”走一个来回。考题所引述的关于“体育之效”的材料,揭示了一个尽人皆知(虽然有人也会对其熟视无睹)的事实: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体质,这也正是“体育之效”的含义。而在对这个事实的陈述中,材料又将“强弱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寄寓其中。所以,考生完成此次写作任务,就应该“行走在事实与哲理之间”,由表及里,将“事实”与“哲理”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

所以,如果有考生将自己的作文内容限定在谈“体育之效”的范围之内,依据自己(或熟悉、了解的其他人)天生身体并不强健,但由于坚持体育锻炼,体质渐渐由弱变强的事实,来阐明体质“生而弱者不必自悲”的道理,那么,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合乎题意的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因为,他的作文满足了“事实”与“哲理”两个构件,也揭示了“事实”与“哲理”的内在联系。也许,他的写作会相对拘谨,但中规中矩。如果材料充实,说理清晰,能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揭示体育对于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价值,那么,在进行作文的等级及考分评定时,是没有理由将其排除在一类卷、高分卷之外的。因为,他的写作准确把握了题意,满足了提示语的要求,也符合一般写作要求的条件:在所有这些方面,都无可指摘。

当然,更多的考生会将作文内容延伸至“体育之效”以外,而这同样是正确的,甚至是必需的。因为,弱者可以变强,强者可以变弱,强弱之间会相互转化的道理并非仅仅体现在体育或体育事业的范围之内,它可以延伸到社会与人生的方方面面。而我们说理的路径,除了由现象到本质的“由表及里”,还有将万事万物相互联系起来的“由此及彼”。所以,考生在“修身”之外,从家庭、学校、企业、国家乃至国际关系等方面来谈强弱之间的转化,或者身为强者(或弱者)所应有的认识和处理世事的态度行为,也都是切合题意的。在这里,因为适用“强弱转变”哲理的事实的面非常宽泛、广博,而“强弱转变”的哲理则是始终贯串其中的“内核”,所以,能否紧紧抓住这个“内核”来就事论理,就成了写作或成或败的关键。

如果我们将视野稍稍拓宽一些,就不难发现,先扫描、锁定某个(或某些)生活的层面作为作文材料中的“事实”,而后在“事实”中提炼出具有思辨、哲理意味的“内核”,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一种常见路径。例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其“事实”为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其哲理内核则为“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物理空间的“拉开距离”与心灵情感上的“密切联系”,形成辩证统一。又如,2021年全国甲卷,其“事实”层面更为广阔,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文学作品,以及群星灿烂般的无数英模、先烈;而哲理层面,则是从“事实”中提炼、升华出的“可为与有为”的主题。“事实”层面的宏大、宽广使写作者更能置身其中,体验丰富多彩的情境,并激发出写作的欲望与丰富的联想;而哲理层面的提炼、概括则有“凝聚”的作用,不仅是理性的升华与深入,也提示了写作的角度,缩小了写作的“切入口”。这样做,不仅能有效地防止宿构、套作,也能在写作中更精准地考查考生的思维水平与说理表达的能力。

最后,还有必要提及的是,2021年新高考Ⅰ卷、Ⅱ卷的作文题面世后,有人质疑:高考作文命题是否回归到了既往的“给材料作文”的旧路?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注重情境设计的作文题是否已成为“过去式”?提出这样的问题,多半是认识的片面性所致。情境设计,不一定就非得是班会、演讲会或辩论会;任务驱动,也不一定就非得是写发言稿、演講稿或辩论的总结陈词、致某一特定对象的书信等。即以今年新高考Ⅰ卷的这道作文题而言,人的身体的强弱变化,难道不是一个人人置身其中,时时都有真切体验的“情境”吗?“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紧接着还有“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等具体要求),又怎能说不是“任务驱动”?从根本上说,不是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辨题型、背范文、记素材和演练写作套路上,而是借助阅读与观察来增进对历史与现实的了解,提升思辨能力,学会审读材料和分析表达,能在需要的时候说出恰当的话,才是提升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

猜你喜欢

强者弱者考题
强者和弱者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弱者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特别的考题
强者对话
跨省“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弱者保驾护航
再生资源行业持续整合 龙头企业强者恒强
弱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