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管晏列传》看司马迁的三大理想

2021-01-25朱前珍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公子纠齐桓公车夫

朱前珍

管仲和晏婴不仅是齐国著名的相国,更凭借各自的聪明才智创立了千秋功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卓越不凡的身影。他们的事迹在各类史书中记载甚多,司马迁在《管晏列传》里说,“吾读管氏《牧民》①《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且“世多有之”;所以,司马迁给他们两位作传时,只“论其轶事”,也就是专挑轶事来写。我却对此说法存疑:因为史料记载翔实,所以《史记》就不多做记录了?那史书还如何成书?细细品读《管晏列传》,我认为司马迁偏好于记述管子和晏子的几件轶事,是别有心曲。因为,这些轶事里面,隐藏着司马迁的三大理想。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史记·管晏列传》

司馬迁在《管晏列传》文末明言:“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明确地表达了想做晏子车夫的心愿。换言之,做晏子的车夫,是司马迁的一大理想。传说晏子身材短小,但是他的车夫身高八尺,英俊潇洒,给晏子驾车的时候意气扬扬。回到家后,车夫的妻子却要和他闹离婚。车夫问其中的缘故。妻子质问他说:“晏子作为相国,为人做事尚且内敛谦逊;你作为他的车夫,为什么却如此得意洋洋?”于是车夫变得谦逊低调。晏子察觉到车夫的变化,便询问他缘由,并在听了他的据实相告后推荐他做了大夫。不知道变得谦逊低调之后的车夫才能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大约可以信任晏子识人的能力,相信车夫堪担重任。晏子的车夫是极其幸运的,世上有多少人怀才不遇,空余报国热忱?车夫无论多么有才,难得的是他拥有了一个也许别人一辈子都无法拥有的平步青云的台阶。世间千里马常有,然伯乐不常有。所以连司马迁也感慨:我多么想成为晏子的车夫啊!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心愿是成为晏子的车夫,而不是当其他人的车夫。这里面颇有讲究:一则因为晏子聪慧,有识人之明;如果给一个酒囊饭袋或者纨绔公子当车夫,哪怕英才盖世,也必将一事无成。二则因为晏子位高权重,有举荐人的条件;如果给失意文人当车夫,恐怕只能空余惺惺相惜的情谊,空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三则因为晏子气量大,有举贤之雅量。有的人有能力也有眼光,但是气量很小,嫉贤妒能,你在他身边,也许只能当一辈子车夫。孙悟空不就只能当弼马温吗?烛之武也是到了七十高龄,在国家危亡之时,才得到佚之狐的举荐,方才一显身手。从烛之武的牢骚中可以发现,平日里佚之狐之流是缺乏举荐他的雅量的。

当然,司马迁说愿意成为晏子的车夫,自然是因为这位车夫身上的特质和幸运也弥足珍贵。一是娶妻贤惠。晏子的车夫有贤妻相谏,又能为贤相驾车,这说明他自己心明眼亮,有识人之明:须知良禽也需择木而栖。他的妻子不仅见识不凡,还颇通“驭夫之术”;车夫本人则是“听人劝,吃饱饭”。所以说,一个人的成功和他的身边人是密不可分的。据说晏子的妻子年迈貌丑,连齐景公都看不下去,要送给晏子娇妻美妾,却被晏子拒绝了。除了出于“糟糠之妻不下堂”的道德之外,我斗胆猜测,晏子的妻子必然是十分贤惠,对晏子的成功亦颇有助益。二是这位车夫的心态好。为齐国第一权相晏子驾车,自然是志得意满——这于常人而言,已是很可贵的幸福。但也有人会因为自己是车夫,就自轻自贱,怨天尤人,那恐怕就做不好车夫,服务不好老板,更别指望自己的才能被老板看中而委以重任了。晏子怕是首先满意于车夫意气扬扬的心态、娴熟的驾车技艺,再感知到他的谦逊自抑、努力提升自我的态度,才有后面的举荐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把小事做好,把本职工作做好。司马迁有没有贤妻,我们不知道,似乎史料中也没有留存相关的记载,但是司马迁是否会以车夫那般的好心态自勉自励呢?毕竟遭受宫刑之后的司马迁,最需要一个强大的心脏。

被解救的奴隶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②,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③于不知己而信④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史记·管晏列传》

越石父是春秋时齐国的贤人,不幸处于囚禁中。晏子把他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带回家以后,只因没有第一时间接待他,越石父就认为自己受辱了,要求与晏子绝交。晏子马上道歉,邀请他把酒言欢,奉他为上宾。这里,越石父的行为似乎是颇为不近人情的:按照常理,别人解救我们于落魄之中,定当心存感激;而越石父竟然不领晏子的情,还愤然请求绝交,真个颇有些不识好歹的意思。我估计越石父这蹬鼻子上脸的模样,定然会招致不少骂名。但是细细一想,越石父此番行为又仿佛很有几分道理。在敌人那里受辱,理所当然,我们在承受折磨时也许心理上颇有些悲壮慷慨的意味,甚至会因为自己能承受住痛苦而自觉崇高,能获得某种心理上的快感。但是,当我们面对知己时,若有一分不解,便会出离愤怒,感觉玷污了“知己”两字。所以说,“知遇之恩”其实不好给,不仅要有识人的慧眼;还要能提供对方施展才华的平台;最重要的,是必须尊重善待,以诚相交,因为但凡有识之士、有志之士,都是不屑吃嗟来之食的。

越石父的幸运之处,在于遇到了有爱心、有雅量、有格局的晏子。晏子不仅解了他的缧绁之困,还能反思自己的小怠慢,及时改正,礼遇对方。按说越石父够任性的,也不怕晏子翻脸。但是对于视尊严胜过自由甚至生命的人来说,相国翻脸又算个啥?

我猜,越石父的这份随性、这份洒脱,定是让司马迁歆羡不已。也可以说,做一个像越石父那样的被解救的奴隶,是司马迁的又一大理想。汉武帝是一代明君,司马迁伴随圣驾多年,他以为已达到君臣相知的佳境。于是,李陵投降匈奴事件发生后,在汉武帝震怒之时、在众人落井下石之际,司马迁竟敢“逆龙鳞”,从另一角度解释事情的可能性,猜测李陵或有难言之隐,或是为了积蓄力量而假意投降。不知道是司马迁高估了自己的分量,还是高看了汉武帝的气度,又或是低估了形势的严峻性:总之,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司马迁下狱,司马迁最终被施以宫刑。我猜司马迁是后悔的,《报任安书》里的凄惨幽怨愤懑之言、无奈悲伤心如死灰之状,都是司马迁后悔的明证。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司马迁的天真直率没能收获知己,只任性了一次就险招杀身之祸。相较之下,越石父何其有幸!他得遇晏子,叽叽歪歪反受礼遇。

被重用的战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晏列传》

被重用的战俘,指的是管仲。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相知,共同成就称霸大业,传为千秋佳话。管仲的际遇不仅仅是司马迁的理想,也是天下所有英雄的理想吧。所以,我断言做一个像管仲那样的被重用的战俘,是司馬迁的第三大理想,也是最高的理想。哪怕高歌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谪仙李白,刚出道时也是对仕途充满豪迈的遐想,他在《行路难三首(其二)》里感叹道:“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⑤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您没见燕昭王重用郭隗,拿着扫帚在人前扫地引路,以示尊重,并且对人才毫无猜忌之心;剧辛、乐毅等为之所用,这些人甘愿为他付出生命。

“士为知己者死。”管仲当年辅佐公子纠也是忠心耿耿、不遗余力的。他先是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避难;后来齐国内乱,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管仲自请先行,亲率三十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王位的竞争者公子小白。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铜制衣带钩,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躲过一劫;后来小白日夜兼程,先行回国登上王位,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此时的管仲也就成了阶下囚。成王败寇,原本事情至此就该结束了,对待政敌嘛,自然应该斩草除根。如果是这样,那么管仲在历史的舞台上还没来得及高歌一曲,就得匆匆谢幕了;不过“士为知己者死”,倒也无憾。管仲的幸运之处,就在于他有个在友情上可以让他俩流芳百世的知己——鲍叔牙,身处不同的阵营,丝毫没有影响两人友谊的纯真。鲍叔牙了解管仲的才能,于是在管仲性命攸关之时,竭力向齐桓公举荐了他。这一举荐,不仅救管仲于危难之际,更让管仲的旷世才华得以施展,也成就了齐国的春秋霸业。

管仲的幸运之处在于他遇到了千古明君。齐桓公能够不计个人的生死大仇,接纳并重用管仲,这不仅需要无量的气度,更需要十分的信任、超凡的智慧。但凡齐桓公对管仲后来的忠心有一丝的质疑,或者内心暗藏一丝的仇恨,他们君臣都无法在此后携手开创华丽的新时代。对于管仲而言,先有公子纠的倚重,后又有齐桓公的重用,还有千古知音鲍叔牙不离不弃相伴一生,无怪乎可以创造辉煌。纵观上下五千年,遭逢如此际遇有几人?司马迁大约也是心驰神往的。

综观被司马迁列为“列传第二”的《管晏列传》,里面出现的人物寥寥无几,收录记载的事件也为数不多。从选材的角度去揣测作者的用意,发现“司马迁的理想”是很有趣的一条线索。重新梳理一下思路:司马迁首先期望成为晏子的车夫。你我皆凡人,但在平凡无奇之中,未必不可凭借一技之长,再凭借身边贵人相助,平步青云。这样的理想世俗了些,但世俗的才是大众的,不是吗?其二,司马迁期望成为越石父,得遇知己,这个理想更在于精神层面的满足。被尊重、被欣赏是我们的精神需求。第三,是天下英雄都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成为管仲,辅佐明君成就千秋功业。然而,纵观天下,怀才不遇者、明珠暗投者比比皆是;因此,成为管仲那样的“被解救的战俘”,是这三个理想中的最高理想,没有天时地利人和,不可能实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

补充注释:

①《牧民》:与下文之《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均为《管子》一书的篇名。②戄(jué)然:敬畏的样子。③诎(qū):通“屈”,委屈。④信:通“伸”,伸直。⑤拥篲(huī):拿着扫帚。

猜你喜欢

公子纠齐桓公车夫
“小节与大义”升格示例
管鲍之交(下)
“三个车夫”之鉴
人力车夫
胡适笔下的“人力车夫”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
老马识途
齐桓公与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