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当心低血糖
2021-01-25萧何
萧何
入冬后,糖尿病患者须预防发生低血糖,应注意合理进餐、适量运动及正确使用降糖药物。
很多糖尿病患者只关注高血糖,却忽视了低血糖的危害性。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8mmol/L称为低血糖。发生低血糖时,患者会出现饥饿心慌、大汗淋漓、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如果血糖更低,或者低血糖持续时间更长,患者就会出现精神和意识的障碍,甚至胡言乱语,严重者就会发生昏睡,甚至昏迷进而危及生命。
冬季低血糖高发,患者更应警惕。从临床上看,冬季是夜间低血糖的高发期。因为寒冷的冬季身体能量需求增加,夜长昼短,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如果能量得不到及时地补充,容易发生低血糖。有很多患者在冬季凌晨出现低血糖,除了饥饿感和心慌之外,第二天晨起还会感到头痛、乏力等不适。
低血糖症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并发症。目前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较高,但自我防护能力不足,容易导致病情恶化。
糖尿病早期或确诊之前,尤其是肥胖者,用餐3~5小时后出现心慌、出汗、饥饿,测血糖低于正常。此时需做糖耐量试验,以确定有无早期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期间,因剂量过大或病情好转未及时减量,或注射胰岛素后没有按时进餐,临时运动过量等,均是引起低血糖的原因。
冬季夜长昼短,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能量补充,糖尿病患者更应该谨防夜间发生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一般出现在凌晨一点至三点,患者若平素睡眠较好,但近期睡眠差或者在睡眠过程中经常做噩梦,夜间出汗,常汗湿衣服或第二天晨起头痛或乏力等。因此,当怀疑有夜间低血糖存在时,则应在次日午夜二点至三点检测血糖,以备采取相应措施。
夜间发生低血糖是非常危险的。有的患者甚至会因为低血糖而在睡梦中失去生命。如能证实确实存在夜间低血糖,则可睡前少量加餐或调整晚间胰岛素剂量。同时建议患者可通过日常的饮食调节来预防低血糖,特别是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比如多吃水果、蔬菜、谷类食物、各种豆类、肉类、鱼类这些可缓慢吸收的食物,可帮助保持血糖稳定。
為了预防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应高度警惕,老年人特别是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更应注意低血糖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定时、定量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糖尿病患者应准时就餐,若不能按时进餐,应在进餐时间吃些水果或饼干等。糖尿病患者为预防夜间低血糖,睡前可选择饮用一杯酸奶或低脂牛奶,吃一份水果、三五块饼干等。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运动,运动量应适当,外出时一定要备些饼干、糖果,出现低血糖先兆时及时食用。同时,糖尿病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禁忌空腹时饮酒,定期到医院复查,并遵从医嘱,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特别要避免反复发生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