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的家风
2021-01-25孟达
孟达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充满爱的家庭,就有多少种家风。父母无私的爱的养育,家庭经历苦难之后的总结,不断学习所积累下来的智慧,这都是最好的家风。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那些文化学者的家风家教吧。
闻得见书香
国学大师王国维有8个孩子。王国维除了吃饭,所有的时间几乎都在书房里消磨掉了。看到父亲在读书,几个孩子便围着父亲打闹,嬉戏声似乎要冲破屋顶,但王国维从不恼怒,任由孩子们在他身边闹腾,他则安静地读他的书,写他的文章,丝毫不受孩子们的影响。
写累了,王国维便会躺在书房的藤椅上休息。而年幼的几个孩子便会在书房翻箱倒柜找自己想要的东西,或书或笔。而这时,便是王国维规定女儿王东明背诵古文的时候。有时背着背着,王东明就忘了下一句是什么,便抬起头偷偷看一眼父亲,发现父亲躺在椅子上闭着双眼似乎睡着了,便跳过那一句大声接着背下去。然而,每次这样的“偷工减料”总能被父亲抓住。父亲也不斥责,只是眯着眼睛提醒她第一个字让她继续背下去。好不容易拖拖拉拉背诵完了,父亲便开始说新课,他从来不看书本,讲解时也不逐字逐句地讲。他讲完了,便问女儿懂不懂,王东明点点头,今天的功课就算完了。
看到姐姐的新课上完了,弟弟王慈明便会缠着父亲让他画人。王国维不会画,便在纸上随意画一个策杖老人或一叶扁舟给孩子。调皮的慈明马上就给老人添上一副眼镜和一根长长的辫子,然后举着画对父亲说:“画了一个爸爸。”不待父亲开口,他便逃开了。
在王家,读书就像是每个人生命的一部分。白天,孩子们再怎么闹腾,只要晚饭过后,大家都很自觉地安静下来,到处去寻找自己想要看的书,认认真真地看着,甚至连掉一根针的声音都听得见。
看得到从容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代“学贯中西”的佼佼者。他曾三游海外,救亡图存,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的父亲宽厚随和、乐于助人,母亲勤俭贤惠、谨言慎行。蔡元培从小耳濡目染,也形成了正直、敦厚的性格。11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承担了家里的重担。年幼的蔡元培懂得母亲的不容易。为了节省灯油,他总是借着炉灶中的火光来照明学习,常常废寝忘食。虽然生活清贫,但母亲非常重视对孩子们的品行教育,勉励他们要自立自强。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在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下,毅然决然选择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立志将这所全国最高学府办成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蔡元培非常重视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他认为:比起学习成绩,健全的人格修养更为重要。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自然也体现在他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上。生活中,蔡元培非常爱护和尊重孩子们。如果对某方面有兴趣和学习的意愿,他都会创造条件满足并精心培养。
与此同时,蔡元培还善于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进行品格教育。有一次,孩子们把自己的画作寄給父亲看。蔡元培认真地看完每一张画后,给孩子们写了回信。在信中,蔡元培对每一幅作品都给予恰当的点评和鼓励,还分别给三个孩子题写“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来勉励他们。
蔡元培秉持“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座右铭。他一生清廉如水,没有置业,晚年还在租房子。他要求子女刻苦努力,学有专长,造福社会。这种质朴、不求奢华的人格力量陶冶了儿女们的情操,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品得到正直
教育家叶圣陶对孩子非常疼爱,但他知道,在孩子还没有正式受教育之前,父母给他的教育尤为重要。大儿子叶至善六七岁的时候,特别调皮,对什么都充满好奇。一次,他见厨师用刀把鱼肚子剖开,觉得很好玩,便自己捉来一只小虾,尝试着用刀子去剖虾背。可是小刀很钝,虾子被剁成了几截,他自己还玩得不亦乐乎。叶圣陶见到后,把孩子拉到一边对他说:“你把虾子剁成了这样,它妈妈怎么找到它呢?”听父亲这么说,叶至善手足无措地站在那,小声问:“虾子也有妈妈吗?”“当然,它不仅有妈妈,还有爸爸,还有爷爷奶奶,也是一个大家庭,可因为你,它们家失去了一个成员。它们的妈妈找不到它多可怜。”听父亲这么说,叶至善羞愧极了,拿着小虾眼泪滚滚而下,然后跟父亲道歉道:“爸爸,我错了,我不该这么残忍,下次再也不会了。”
女儿叶至美5岁时迷上了各式各样的花布,喜欢拿剪子给自己做衣服,虽然不会做,家人也不敢让她多拿剪刀,可逮着机会,她就会像模像样地拾弄起来。叶圣陶知道后,买来了一块漂亮的红花布,照着女儿身上比画着说:“你不是喜欢做衣服吗?今天咱们俩一起做。”说完,父女俩就忙开了,你一剪子我一剪子地裁剪起来。本来想做一件长袖裙子,可到后来却成了一件无袖裙。叶圣陶却十分满意,夸女儿心灵手巧。
在大事上,叶圣陶总让孩子自己拿主意,而小细节上他则特别看重。有一次,叶圣陶随口让小儿子叶至诚把笔递给他,叶至诚也没多想,就把笔头朝外递了过去。哪知,叶圣陶一拿,抓了一手的墨水。当时,他就语气严厉地训斥了孩子:“你把笔给人家,肯定是把笔柄朝着人家,不然抓着一手的墨水,多不好。同样,以后递剪子、递菜刀给别人也是如此,刀柄对着别人,这样才安全。”叶至诚听了直点头。
大儿子叶至善上中学时,成绩一度很差。这所中学教学严谨,而叶至善性格活泼,不喜太受约束。叶圣陶考虑着把孩子转去宽松一点的学校,上学原本就是件不轻松的事,何必让孩子思想上还有那么多负担。妻子胡墨林知道后,不太同意:“至善好不容易考上了这所学校,别人想进都进不来,老师管教得严,也是对孩子好,如果让孩子转学,还是不适应怎么办?难道再转?”叶圣陶笑了笑,劝妻子:“换位想想,如果把一只渴望飞翔的鸟整天关在笼子里,能开心吗?我们虽然是为人父母,但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他不开心,他想换个环境,我们就要想办法去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在父亲的坚持下,叶至善转到了一所私立学校。果然,学习成绩好了很多,整个人也开心不少。
叶圣陶常说,父母的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或者有什么确定的办法,它总是融入了生活当中,一点一滴都是教育,点滴教育好了,孩子自然明白事理。
求一个认真
丰子恺深受他的恩师李叔同先生的影响,“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对大事小事都一丝不苟,他对儿女们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做事认真。丰子恺对工作的认真是众所周知的,其实他对小事也绝不马虎。有时他让子女帮他把晾干的画叠起来,见年轻人放得不够整齐,他会很仔细地检查一遍,叠得更整齐一些。子女擦日月楼的玻璃窗时起先只注意擦中间,忽视了边角上,丰子恺见了便指导子女将边角上也擦干净,他边教子女们擦玻璃窗边告诉他们,他劳动改造时擦过玻璃窗,所以有很多经验。可见丰子恺不但对学术认真,而且对劳动改造的任务也是同样认真对待的。
丰子恺常对儿孙们说:“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他解释给他们听这话的意思是设立上等的目标,可以得到中等的成就,如果设立中等的目标,那就只会得到下等的成就了。想必他自己以此为做事的准则,也以此关照他们做事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否则是做不好的。
儿女们从丰子恺那里受到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独立思考,而不要盲目轻信。丰子恺虽然经常给孩子们讲历史故事,但他告诫孩子们,关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记载不一定完全是真实的,凡事必须细心考察和独立思考,民间流传时间长了难免有后人“添油加醋”。丰子恺还说,关于现代的人物和事件的报道也不可全信,要多想想。他举了“三人成虎”和“曾参杀人”的成语故事为例,同时还画了一组画给子女看,加深孩子们对这些故事的印象。丰子恺强调舆论的重要性,他说谣言传得多了,人们往往就信以为真,事实完全可以被假象所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