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张海墓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及其意义
2021-01-25姚洪锋
姚洪锋
摘 要:1993年7月,在山东省德州市妇幼保健站施工现场,意外发现一座墓葬,后经文物保护部门现场发掘整理,确认了墓葬主人的身份。墓主人为明代兵部左侍郎张海,整个墓葬共出土三副木棺,中间为张海,两侧分别为其妻潘氏和其妾;现场还出土了21枚铜钱,张海及其妻潘氏的墓志各一合。两副墓志现存于德州市苏禄王墓管理处(现德州市苏禄王墓博物館),笔者试对墓主生平及其经略哈密经过略做考释,以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德州;张海墓;张海生平;墓志
1 德州张海墓发掘现状
1993年7月8日下午,德州市建行在妇幼保健站内施工建设期间,发掘出明代古墓两合(图1、图2),市建行随即将这一发现报送至德州市文博馆,文博馆立即安排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对墓葬进行勘察及后续工作。
经过初步勘察,墓葬确定为明代弘治年间,兵部左侍郎张海与其妻、妾合葬墓。文博馆迅速与上级文物管理部门以及当地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对古墓采取保护措施。经过一天的发掘准备,7月10日上午8点30分,发掘工作在时任地区文物管理室主任李开岭同志的指挥下进行。
2 德州张海墓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
墓身出土后其简陋程度出乎意料:出土三座棺木,由东到西并列摆放,中棺为墓主人张海,棺长2.8米、宽0.8米;东棺为其妻潘氏,棺长2.4米、上面宽0.6米、底宽0.8米;西棺为其妾,棺长2.5米、宽0.8米。墓葬规格很低,直接入土,没有修建墓室,棺周围也无任何随葬物品,经开棺考查只出土21枚铜钱。现场还出土了张海与其妻潘淑人墓志各一合。张海的墓志呈正方形,汉白玉材质,长宽均为63厘米,厚10厘米,志底文字总计36行,每行42字,由正楷镌刻而成,共计1922字(图3);张海之妻潘淑人墓志呈正方形,汉白玉材质,长宽均为62厘米,厚9厘米,志底文字总计41行,每行44字,由正楷镌刻而成,共计1417字。两块墓志后移入德州市苏禄王墓管理处(现德州市苏禄王墓博物馆)办公区。
张海,字文渊,生于1436年,卒于1498年,明朝德州人,今属于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抬头寺乡张申村。祖上受到重用,原本是北直隶顺天府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从居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在永乐年间从通州迁居至山东济南府德州,划入一甲民籍,居住在南门外平原岭下路东古槐堂,后又迁至张申村。1459年,张海参加山东的乡试,以第一名的成绩为人知晓;1466年,即成化二年,张海考中进士,授予其户部给事中的官职,后续升为左给事中,接着又升为都给事中,负责稽查六部百司的各种事情。“污之声鸣,于谏垣文誉籍,籍动朝著,随后被派往辽东,负责核查钱谷的事情。”擢顺天(今北京市)府丞,迁太仆寺卿。上书揭发了万贵妃的弟弟、著名宦官汪直以及吏部尚书所犯的罪行,“汪直用事”“海以公事,往见不屈”,最终受杖刑之苦后被贬至云南,出任云南鹤庆府知府。1489年,明孝宗朱佑樘即位之后,被召回京城,继续为顺天府尹;次年,张海拜兵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同年,西部吐鲁番发生叛乱,明孝宗命张海前往平定。张海结合大家的意见,向皇帝上奏了六项方针,得到了皇帝的准许实施后,平定了西部的叛乱。平定之后张海班师回朝,却遭到言官的弹劾,被贬至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1498年,张海上奏乞求辞职还乡,被批准后还未出发就病逝在官舍中。
在张海的墓志志盖上,有十六字篆书:“明故山西右参政前兵部左侍郎张公墓”,原字迹如图4所示。该志盖手法浑厚,如盘虬卧龙一般古意悠然,短短的十六字便只看字形可知晓此为篆书中的佳作,再通过墓志铭中的记载,了解到书写篆盖的人是时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的屠滽。
张海墓极为简陋,墓葬规格极低,棺木周围也无随葬物品,只出土21枚铜钱以及两块汉白玉材质的墓志。根据专家学者结合山东的土葬习俗进行推理,这21枚铜钱可能分别为张海、潘淑人以及张海妾室做“七星床”所用。墓中最有价值的是张海及其妻的墓志,对研究山东地区历史文化、经济形态、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研究历史珍贵的资料。通过对墓志铭的研究和解读得知,墓主人张海的生平事迹,在弘治年间官至兵部侍郎,经略哈密有功,后被贬,死于明弘治戊午年(1498)。21年后,张海妻子潘淑人死于明正德己卯年(1519),张海的子女将其妻、妾(姓氏、生卒年月不详)合葬于德州城东500米处。
3 德州张海墓考古发掘的主要意义
3.1 铜钱的意义
张海墓出土的21枚铜钱并不是普通的随葬物品,可以理解为21枚铜钱分为三份,每份7枚,在棺底摆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古代人们很看重礼节和习俗,尤其是丧葬方面,每一个细节都有着严密的考究。在我国古代,最常见的下葬方式是土葬,这一形式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比较流行,而地处中原地带的河南、山东等地,更是将这一传统的下葬方式发展到了极致。在传统的土葬习俗中,棺材底部需要摆出北斗七星的图案,所使用的材料就是七枚铜钱,待这一工序完成之后,逝者才能入殓,古人对丧葬看得尤为重要,若非战乱年代,即使是较为拮据的家庭,也会遵照这个习俗进行下葬。普通人尤为如此,财力雄厚的人家或官宦人家更是看重这方面的习俗,这些家庭中的逝者所使用的棺木底部并不是直接使用铜钱摆放北斗七星,而是在做寿材的时候增加一道“七星床”的程序。所谓的“七星床”是两层底的棺木,贴近逝者身体的棺木会打出七个直径两厘米左右的孔洞,这七个孔洞构成了北斗七星的形状。
土葬中放置钱币是我国古人对天文和地理透彻研究的体现。经过朝代更迭和演化,铜钱已经成为市场流通的基础,其内方外圆的构造也成了很多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同时,钱币也是财富的象征,我国古代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思想观念,无论身份高尚卑贱,在去世之后,亲属都会在墓葬中放置一些铜钱。钱币是社会兴衰的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状。通过墓葬中出土的钱币,结合历史文献、社会背景等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综合性的探究。现如今,我国考古界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针对古钱币的研究,这项研究也与其他历史研究联系紧密,张海墓中发掘的铜钱有着特殊的价值意义,为我国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参考。
通过对墓葬的发掘,后人可以从中窥见张海的为人。能够体会人民疾苦的张海生活节俭、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苦节自厉、励精图治、刚正廉洁,从墓葬的规模就可以看出张海的这些品质。张海清正廉洁的形象,值得當代人学习。张海的墓葬虽然简陋,但是其精神价值却是无价的。
3.2 墓志铭的意义
通过对张海墓中墓志铭的解读,可以了解到张海的生平事迹,通过对张海墓志铭正文的解读,可以了解其一生事迹。
张海出身于德州世族,但是他父亲张忠去世较早,在张海年幼的时候家里已经没落。他年轻时聪明且勤奋,“在诸生中歧嶷不凡,德器拔山”。因为经济原因,靠其岳父潘士真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张海在朝为官期间影响最大的事件就是经略哈密,墓志铭也肯定了其在哈密的功绩。结合墓志和《明孝宗实录》的记载进行分析、解读,张海指出了六项方针:第一条是确定酋帅。哈密依附于明朝,每年进贡就是一项巨大的花费,长久下来不是一个稳妥的办法。如今土地被毁、隐患极大,应给他们耕地与粮食,迁回原来的住所。同时,设立首领一人管理全局,再设立副帅三人辅佐,给他们一定的职位和俸禄,依靠首领的统治而控制哈密地区。第二条是有效地平息混乱。哈密领袖软弱,部下叛变,为吐蕃做向导,杀死了吐蕃的领袖并占领了土地。第三条是防夷情。吐蕃距离哈密350千米,了解了哈密城堡破败、缺少兵马、道路长远且危险,出现突发事情时不方便传递信息的情况,便利用间谍从中作梗,然后出其不意地进行偷袭,达到击败他们的目的。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及时有效地解决控制住局面。第四条是遏制吐蕃的方法。吐蕃长久以来接受朝廷赠送给他们的贵重物品,导致他们逐渐膨胀骄傲,现在应该将以往赠送的物品悉数追还。封闭与他们往来的交通要塞,并羁押他们纳贡的使者,放走其中的一两个以传递消息。等吐蕃没有办法了,肯定会过来协商问题,到时候再详细商议。第五条是巩固边防。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靠近边界,战略地位重要,自从设镇以来,台堡相接,仅为守望之计。虽然有嘉峪关的防御,但是仍存在众多问题,应该进行加固修筑,让城墙紧密连接,建立一定的保护和防御机制,保证其稳定。第六条是预先进行调度。吐蕃和那些游牧骑兵经常触犯我们边关,尤其是到了冬天,应该在边疆要塞安置重兵把守,勤加练习,增强士兵的体魄,同时训练若干支游骑兵,方便调用和支援。存储一定量的粮草以备不时之需,这样就不用担心外敌了。这六项里的每一条都是稳定边疆的良策,并且效果显著,得到了众多的肯定。但是此事之后张海却遭弹劾被贬谪,墓志上写道:“已而言官劾公不俟召而还者,遂落职。”《德州志》也有记载:“西方既无事,公乃还。将升见,言官劾公不俟召而还。”结合墓志铭以及历史资料得知,张海被贬谪的原因是没有收到皇帝的诏书而擅自归朝。
观其一生,他少年饱受困苦,依旧奋发图强,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了国家栋梁;在朝为官期间,不结党营私,不拉帮结派,不欺上瞒下,不贪污敛财,就连墓葬也极为简陋,缺少世俗中有价值的随葬物品,出淤泥而不染,有着高尚的人格和节操,政绩显著,豪迈有气节,值得众人学习和瞻仰。
4 结束语
1993年7月,在山东省德州市妇幼保健站施工现场,出土明代兵部左侍郎张海及其妻潘氏墓志两合,其中张海墓志史实丰富,为研究张氏家族及德州地方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魏训田,吴怀涛,董兴华.明兵部左侍郎张海墓志疏证[J].德州学院学报,2009(1):46-50.
[2]德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德州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3]齐泽亮.齐鲁地区东周墓葬制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