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素材多维解读

2021-01-25杨朝清等

第二课堂(初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救人座椅农民工

杨朝清等

呵护擦座椅的农民工

杨朝清

近日,一位头戴黄色安全帽、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农民工在郑州某公交车站台等车。公交车进站后,这位农民工刚跑出去两步,又赶紧折返到刚才坐的椅子旁,用白色手套擦拭座椅,擦完后已经来不及赶车,只好再等下一班车。在站台打扫卫生的站务长对他表示感谢,并给他接了满满一杯热水。

这样生动、鲜活的画面让我们见识到一位农民工的文明自觉——擦拭座椅并非來自外部压力,而是源自个人的道德意识。为了避免身上的尘土破坏公共环境,给其他乘客带来不便与困扰,这位农民工用高度的自律自制来约束自己。

由于工作因素,一些农民工的衣服上难免会沾上泥巴和灰尘,并非他们不爱干净,而是有“不得不如此”的无奈。在人口流动不断加速的陌生人社会,哪怕这位农民工不擦座椅,也不会遭遇非议。懂得换位思考、善良得让人心疼的农民工,用自身行为赢得了他人尊重与社会认同。

看似简单的擦座椅,却体现出农民工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在现代社会,是否愿意在“整洁”上投入,已经成为社会分层的一种标尺;保持整洁不仅需要花费时间与金钱,更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品位、文化格调以及精神世界的底色。这位农民工虽然经济并不富裕,但他的行为却很高尚。

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成为观察社会的~扇窗户。有的人在公共空间出丑丢脸,故意挑战规则,甚至藐视伦理道德;有的人言行不仅契合法治和德治要求,还契合“礼治”的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以一种严苛的自省自重来减少自己言行给他人带来的不利影响。

伴随着社会变迁,农民工群体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农民工群体对权利和尊严有了更直接、更强烈的诉求,他们渴望被尊重和善待。如今,一些农民工在干完活儿之后会换一身干净的衣服再去乘坐公交车或地铁,为的就是能保持体面并获得尊重。(摘自2020年1 1月16日《河南日报》)

多维解读

1.擦座椅的农民工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文明课。“农民工等公交怕弄脏座椅,离开前随手擦拭”,这幅生动、鲜活的图景,平凡而温馨。从中,却让人看到了一个具有公共精神和文明素养的普通劳动者对待别人的基本态度,正是这样的态度,演绎成为我们社会中最为精彩的道德篇章,成为文明的风向标。他擦拭的是公交站座椅,无意间却擦亮了一座城市文明的底色。

2.农民工应当受到关怀。不论是在公交车上怕弄脏座椅而坐地上,还是折返到站台擦拭座椅,身份标签不够光鲜、亮丽的农民工,在文明考场得到了高分。这些懂得自重自律、具有公共精神和文明素养的普通劳动者,值得更多的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

3.要尊重每一个劳动者。每一个劳动者都是光荣的,每一个职业都是有尊严的,都需要保护与尊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说,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农民工,善待农民工,善待农民工就是要杜绝身份歧视、人格歧视,以平等、尊重和人性的眼光关注、善待农民工,剔除我们思想、观念上的“异味”。农民工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善待农民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应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必须彻底清除我们思想上的“狐臭”,消除我们观念上的“异味”,才能与农民工“气味相投”,亲如一家,社会大家庭才会温暖和谐。

为救工友献出生命 捐献器官再续爱心

仲崇山

2020年10月29日下午4点,南京溧水一家工地的信号员张海英像往常一样忙碌着,突然,她看到一块两米多高的木方有些倾斜,而工友仍在一旁搬货,丝毫不知道危险的临近。来不及思索,张海英快步上前一把推开了工友,而自己却不幸被沉重的木方砸中,当场昏迷。随后她被紧急送往当地医院救治,并于10月30日凌晨2点转入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

入院后,张海英病情一直很重,没有自主呼吸,合并中枢性尿崩。经全力救治,患者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通过专业评估,已处于脑死亡状态。

考虑到患者比较年轻,其肝肾等脏器功能还可以,该院重症医学科李卿副主任医师在与家属的一次沟通中,提到了器官捐献。张海英的儿子、今年23岁的严涵和家人商量后一致决定,将张海英的肝脏和肾脏无偿捐赠出去。“母亲生前善良、热心,平时看到流浪猫、流浪狗都会去喂,我想她一定会支持我们替她做的这个决定。”严涵说,希望能将母亲的肝脏、肾脏捐献给有需要的人,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这也是母亲生命的延续。(摘自中国江苏网)

多维解读

1.器官捐赠让道德之光闪耀。生前救人不幸去世,死后器官捐献又挽救了三位患者的生命,45岁的“妈妈”把一名普通人的价值,用行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限的生命固然结束,但她助人为乐、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的个人风采和高尚情操,会被无数人怀念和铭记,她身体器官在另外三个人身上鲜活地延续,其精神内涵更会熠熠生辉。

2.家人捐赠亲人器官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长期以来,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观念的影响,捐赠器官面临着极大的观念束缚和思想障碍,一方面本人不愿意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以免僭越了“孝之始也”的传统训示;另一方面,作为亲人和家属也不忍心把至亲者的器官捐给别人,毕竟保持身体发肤不受损是一种良好的祝愿。很难得的是,家人集体做出捐赠母亲器官的决定,并把逝者的表现作为硬核的理由,让被捐献者的行为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决定虽非自主,却又如此自然而然。

3.道德标杆的示范价值是巨大的。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像这名45岁的工地信号员那样,不计代价去帮助别人。传统观念的束缚固然强大,但道德追求与价值信仰足以突破所有障碍。道德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个人的价值追求也莫过于此,如明灯,在点燃自己之时也照亮着别人;如烈火,在燃烧自己之时也温暖着他人;如薪火,在人与人之间互相传递,最终得以凝聚成抱团取暖、携手共进的强大力量。

救娃却反遭起诉?莫让情与法对立

侯梦佳

11月14日,安徽马鞍山一工厂门口,员工发现停在路边的一辆白色轿车上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被窗户玻璃卡住脖子十分危险,而孩子的母亲却不知去向。救人者凌先生就拍了整个救人过程并放在网上,希望能找到孩子母亲并起到教育警示作用。而后孩子的母亲却要找律师起诉他“侵犯隐私”,这让凌先生觉得非常寒心。

针对此事,网友纷纷站队,有人说这是现实版的“农夫与蛇”,孩子母亲的做法令人不齿,也有人称凌先生的救人行为虽然值得称赞和提倡,但是假如视频一开始没有打码的话,家长的需求也没有错,毕竟涉及未成年人,应该尊重对方父母意愿,凌先生的做法有待商榷。

毋庸置疑,救人是好事,凌先生的行为属于见义勇为,值得称赞。但上传不打码视频到网上就存在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可能性,这是两码事,要区别对待,“奖罚”分明。(摘自红网)

多维解读

1.获救者隐私理当被保护。法律规定,儿童的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受到保护,其他公民也同样如此。宣传好人好事,对涉及他人法定权益的事项,理当尊重他人意见,获得他人同意。随着我国社会法制建设的发展和公民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对于隐私保护逐渐重视,所以就算是做好事,也要注意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注意自身的方式和方法,不能逾越法律的边界。

2.莫让情与法对立。虽然情归情,法归法,但情与法绝非对立关系,凌先生不能因为救人善举而妄自跨越法律界限,孩子的母亲也不应该忽略对救人者的感念而粗暴地选择毫无人情味的法律程序。救人同时不越界,守法同时不无情,莫让情与法走向对立。

3.不可因为行善自居道德高地。不得不说的是,现实中,认为救人有功,为了救人,忽略了一些细节可以理解,不必对救人善举吹毛求疵;如果获救者稍有不满情绪,就会被认为是恩将仇报,凉了救人者的好心。这样的认知有一定的市场。甚至对救人壮举只能肯定与歌颂,救人方式是否科学,是否妥当,都不容置喙,否则,就是对救人者的大不敬。这样的思维其实失之偏颇,并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要知道,救人与尊重获救的一方,二者并不矛盾。不是谁救了人,谁就可以天然地占据道德高地,就可以无视获救者的权益。

巨型关公雕像何以“煞风景”

央视《焦点访谈》不久前聚焦湖北荆州巨型关公雕像,称其“煞风景”,并披露仅建造该雕像就花费了1.729亿元,但关公义园开门营业4年,总收入不到1300万元。对此,荆州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称,目前该市已组织专家,依法依规科学制订搬移方案。

大型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场所中的艺术品,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集中反映,是城市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优秀的城市雕塑,会在营造公共环境、提升文化品位、塑造特色风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煞风景”的雕像,很可能适得其反。就在上个月,住建部已经就巨型关公雕像下达通报,认为它违反了《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有关规定,破坏了荆州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如此定性,搬遷实属理所当然。不过令人不吐不快的是,这一违规的庞然大物,究竟是如何拔地而起的?剖析这一过程,或能为后人提供前车之鉴。(摘自2020年1 1月18日《南方日报》)

多维解读

1.面子工程反映了权力的脱缰。靠旅游拉动经济是桩好事,但问题是,这“关公牌”不是“文化牌”,而是冲着吉尼斯世界纪录去的“面子牌”。这是典型的“贪大求大”“为大而大”,是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从根本上反映了扭曲的政绩观、脱缰的权力欲。

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能流于形式。巨型关公雕像反映了一些地方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文化地标”是个好概念,但不能流于形式,只有坚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把握城市雕塑的思想性、公共性、艺术性等价值特征,才能讲好城市故事,让人们产生广泛认同感。

3.历史景点有特色才能吸引游客。荆州想借关公文化这张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但如此大手笔建造的巨型关公雕像,初见或有一定程度的视觉震撼,但除此之外似乎也品不出更深的历史韵味。打造文化地标最怕徒有其表,一味追求“最大”“最重”“最高”的形象工程,不仅劳民伤财,也起不到宣扬当地历史文化的效果,更赢不来游客的青睐和口碑。打造历史景点要“走心”,做细做实做出自己的特色,让游客有更丰富的沉浸式体验才是王道。

北大保安积累万个词汇:点赞凡人中的学习英雄

严奇

3年积累单词量15000个,帮助留学生找医院,被外国人点赞……11月11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一届“争做数一数二的保安员”评选会上,北大保安许文龙讲述了自己在北大和英语结缘的故事,赢得了阵阵掌声。

试问,15000个单词很多吗?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熟记4000至6000个单词足矣;考雅思托福,则要记7000到8000个单词;考英语专业八级,记12000个单词已不低。3年积累15000个单词显然超出了许多英语学习者的词汇量,无怪乎能与留学生交流,帮助后者找医院。

必定有人会说:“如果给我时间,我一样能背记那么多单词。”可许文龙毕竟是“打工人”,主业是“保安”,不是“学习”。没有英语学习环境,缺乏专业老师教导,仅靠工作间隙背记单词,学习门槛要高得多。众所周知,学单词容易,记单词难,单词累计得越多,长期记忆的难度越大,3年积累15000个单词量,的确出彩。

其实,网友们将张俊成、许文龙等北大保安,称为“扫地僧”,似乎也不无道理。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负责打扫藏经阁,接触海量经书,经年累月地学习,方能成就无上武功。在知名学府北大当保安,接触的都是名校教授与名校学子,学习资源自然比其他领域的保安多一些。有良好的环境,只要肯学肯干,就不怕没有成绩。(摘自红网)

多维解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利用空闲时间不断学习,把自己从一个仅有高中学历的人变成本科生,甚至在英语方面远超许多大学生,北大保安许文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象。当然,最值得学习的不是如许文龙一般背单词,而是如他一般坚持学习。

2.凡人英雄亦可敬。外卖小哥中有人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夺冠,宿管阿姨中有人考上名校研究生,他们把不忙不闲的工作做得出色,把不咸不淡的生活过得精彩,无论身处何地,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会让自己更优秀,成为令人尊敬的凡人英雄。

3.持之以恒才能成功。所谓“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学习贵在坚持,累积单词更需要坚持。无论工作如何、环境如何、文化层次如何、学习能力如何,只要坚持学习、长期学习、循序渐进,到了某一个时刻总能取得超乎他人的学习成果。

猜你喜欢

救人座椅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救人命的灭鼠药
诸葛瑾救人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奔驰S350车驾驶人侧座椅不能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