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构建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2021-01-25张玉荣
张玉荣
2020年第一天,谢亿明戴着口罩抱紧孩子从广州南站匆匆赶回家。那时,谢亿明绝不会想到,幽灵般的病毒竟然会纠缠至今,掀起的疫情浪潮一次次席卷全球。这场疫情,给谢亿明带来了很多未知与彷徨,给广州带来不少机遇和挑战……
钟南山团队再次出征,开辟广州武汉“三个战场”;第128届广交会整体搬上“云端”为全球经贸复苏注入新动力;广州文交会令“老城市新活力”不断出新、出彩;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在广州举办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州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跃上新台阶。
2020年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展望2021年,是广州“十四五”时期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开局之年。作为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之一的广州,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承担起新格局的历史使命。
“互联互通”构建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市举行。在广州市民梁励超看来,“一枝独秀的深圳无法独自挑起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重担,得到广东省‘以同等力度支持的广州,完全有理由、有实力、有条件更加振作起来,与深圳在你追我赶、良性竞争中实现齐头并进。”
说到“双城记”,广州还有其他篇章。比如“广佛同城”,比如“广清一体化”,比如“广佛肇”经济圈。对此,梁励超说:“政务服务同城通办能否更加便捷,简化优化行政许可审批的步子能否迈得更大,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能否加快拓展?对于未来进一步打破城市间行政壁垒、打开城市发展空间、便利民众生产生活,各界人士多有期许。”
紧扣“互联互通”,《小康》记者了解到,广州正加快构建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着力提升国际航空枢纽能级、着力加快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着力畅通内外交通运输通道、着力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其中,广州地铁运营里程531公里居全国第三,推动广州地铁线网向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延伸。加快发展铁水、公铁、空铁、江河海联运,推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推动大湾区运输服务一体化发展。
展望2021年,广州市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建荣对《小康》记者说,广州需要扎实推动广深 “双城联动”,加强广深综合改革联动,全力支持和学习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用好省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机制,推动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强化广佛极点带动。加强两市全领域、全地域深度合作,高水平建设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继续共建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全面强化极点带动功能。深化与东莞、中山、湛江等城市战略合作,推动高质量广清一体化,打造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支持粤东西北城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粤东西北城市与珠三角城市串珠成链,更好服务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
广州正加快构建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着力提升国际航空枢纽能级、着力加快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着力畅通内外交通运输通道、着力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圖为广州市有轨电车 图/梁嘉辉
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州市人民政府第四届决策咨询专家李志坚接受《小康》记者采访,他建议广州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增强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做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坚持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这个立市之本、强市之基,高标准建成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体系网络;着力推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通过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更高水平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开创穗港澳深度合作新格局。
“创新驱动”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珠江水长黄埔港,千年屹立世界东方。中国纳米谷诞生在新时代的知识城上,为人类共同的愿望,我们奋起再创辉煌……”这是一首《纳米之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作词。创作本意,用赵宇亮的原话是“希望通过《纳米之歌》把全国有志于发展前沿先进科技,如纳米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聚集起来,到黄埔来。影响更多的人投身于我国的科研,实现更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高地,黄埔区正在全力构建高端高质高新、集中集约集聚的产业体系,积极推动建设“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和“中国纳米谷”。这是广州聚焦创新驱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缩影。
紧扣“创新驱动”,陈建荣介绍,广州正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高水平建设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等“一区三城”为主阵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推进建设“1+4+4+N”战略创新平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数字经济为引擎的现代产业高地。积极推进广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落户。加快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联动港澳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
对此,李志坚建议,广州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加快完善高端战略创新平台体系,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沃土”;大力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全面启动科技创新轴、黄埔硬科技创新先行区、“科技创新特区”等重大科创平台的谋划工作,推动形成“一核引领”“两极带动”“三港辐射”“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两纵一横”提速打造沿江、东南部、西部三大产业带,重塑产业空间版图。
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
像孩子每天的新鲜经历,谢亿明说她手头的工作就充满了灵活性、创造性和可塑性,因为2020年她参与举办第八届羊城粤剧节、2020广州艺术季、广州市庆祝“七一”暨抗击新冠疫情主题文艺惠民晚会、717“广州欢迎您”文旅复苏助力百业复兴系列活动等系列文化活动。广州也正紧紧围绕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文旅产业带来的冲击影响。
紧扣“创新驱动”,广州正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坐落于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公司,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
尽管面对疫情冲击,包括文旅产业在内都在求变求发展,营商环境的提升依然是广州创新发展的题中之意。据了解,广州对标国际标准,借鉴港澳经验,实施营商环境3.0改革措施,推動审批服务“四减一优”,着力减流程、减时间、减成本、优服务,打造“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和“穗好办”政务服务品牌,体现“广州速度”“广州温度”,构建让市场主体满意的营商环境体系。近期《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在营商环境评价涉及的18项指标中,广州均获评“标杆城市”,“获得电力”“跨境贸易”“办理破产”“市场监管”4项指标典型案例入选“最佳实践”,“用地清单制”入选“一省一案例”改革集萃,有力打造全球企业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
陈建荣表示,2021年,广州以加快“软联通”、“硬联通”为抓手促进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会更加注重加快推进规则衔接。以实施“湾区通”工程为牵引,推动两批与港澳规则对接任务清单逐步落地,推进南沙率先建设内地与港澳规则相互衔接示范基地。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实施《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健全营商环境政府举措动态优化机制。按照国家部署,推进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推进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和南沙港区四期工程,稳步推进广州港对珠江口内及珠江西岸港口资源整合。推进广中珠澳高铁、广湛高铁、中南虎城际等项目规划建设,促进大湾区城际与地铁一体化运营,构建“轨道上的大湾区”。
广州注重文化传承,增强城市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提升城市品质。图为2020广州文旅新业态成果展示会
“全面深化改革,‘变老为新挖掘广州焕发新活力的最大潜力。”李志坚建议,广州要以优化营商环境牵引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大力推进黄埔国家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建设,支持南沙区、空港经济区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先试,强化监管职能,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不断放宽市场主体准入,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为以点带面打好基础。对标世界银行标准,动态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举措,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投融资、贸易、仲裁等营商规则体系,推动制度型开放。全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为全市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增添后劲。统筹考虑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划,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土空间格局,推动城市有机更新项目纳入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全市城市更新工作管理“一盘棋”。加大政策创新供给力度,在具体的项目及执行上提供明确的指引和扶持,以产业为主导推动“三旧”改造,解决用地破碎化等问题。探索差异化、精细化管理,推动零散土地归宗,统筹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零星土地连片规划、连片开发。注重文化传承,增强城市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提升城市品质。
“健康湾区”共建共享优质生活圈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验”中,大湾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抗流行病也显示了促进粤港澳之间医疗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大湾区优质医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医疗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已成为建设“健康湾区”的重点。
陈建荣介绍,广州在健全穗港澳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在信息通报、防控措施等方面及时沟通衔接。支持港澳医疗防护物资保障,做好紧急医学救援、跨境医疗转诊等突发公共卫生时间的联合应急处置,有序推动穗澳两地人员恢复正常往来,着力构建健康湾区。保障疫情期间供港供澳农产品安全稳定,共建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指标体系,新增认定生产基地445个,增加合作城市45个,建成“菜篮子”通关便利区。
在“改善民生”,深化三地民生领域融合发展方面,除了高站位携手港澳抗击新冠疫情,广州同样高标准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创新创业,高水平保障港澳居民在穗便利生活,高品质打造穗港澳三地交往交融品牌。
展望2021年,陈建荣表示,广州仍然要以共建共享优质生活圈为依托改善民生福祉。深化穗港澳教育医疗交流合作。加快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加强职业教育人才联合培养,进一步挖掘港澳姊妹学校合作资源。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工作方案。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创新创业。实施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5A行动计划,推进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高质量打造示范基地。高水平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大赛,在文化、体育、娱乐等领域做精做细一批青少年交流项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推进以广州为枢纽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完善生产、流通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龚艳华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麦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