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架起学困生沟通的桥梁
2021-01-25周丽华
周丽华
执教十几年,每一年笔者最牵挂的是班上的那些学困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一个班主任应该努力做好的工作。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管理方式的引入,让笔者在学困生的转化中发挥了神奇的力量。学困生的交流中,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是一个指挥棒。笔者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理解学生的感受与需要,适当地提出自己的请求,拉近了师生的关系。
一、区分观察和评论正确对待学困生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观察而不加评论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观察。而班主任(包括笔者以前)经常犯的错,总是用自已的语言去评价那些在学习上、行为习惯上有困难的学生。刚刚接手新班的时候,笔者便听说班级中的XX学生是这一届的“头号人物”,上课无法坐着,喜欢在课室里走动,完全不受控制,学习成绩更是不堪入目。如果在评价学生时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那学生听到就是批评,学生也许会用更恶劣的行为反驳笔者。这会让学生更加自暴自弃。笔者多次与他父亲沟通,知道他被医生诊断为小儿多动症,他的这些行为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而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笔者试着去观察他,把观察和评论彻底分开。在一次语文园地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他已经认识了“我的发现”里面的字。因此,笔者借机对他说:“XX同学,晴、情、晴、清、精这几个字你都认识了,请你当小老师教其它小朋友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笔者是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管理观察,并清楚地描述学生观察研究结果。XX学生听到笔者的话,先是愣了一下,然后靜静地站起来,虽然一开始他还不够大胆地教。笔者静静地观察他,在他身边轻轻地对他说:“你行的,相信自己。”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可是这句简单的话是一根魔法棒,让这个多动的学生慢慢地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课室里再也见不到他走动的身影,而是看见一个眼睛总是盯着老师的学生。因为他的专注力集中了,所以他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在与学困生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在用动态语言描述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做出对观察结果的评论。比如,通过观察,描述观察结果之后,我们可以说:“当我看到你上课认真思考时,我认为你热爱学习了。”教师要先好好地观察学困生的表现再作出相应的评论就能正确地对待学生,不被学生一些异常的行为而迷失应有的判断。
二、感受学困生的需要,走进学困生的内心
卡尔·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今年新接手的一年级,有一个特别内向的男生,平时不爱说话,特别腼腆。有一次,体育教师不清楚他的情况,看见他跑步时鞋带掉了,大声告诉他。胆小的他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哇哇大哭,根本停不下来。《非暴力沟通》告诉笔者,这一刻可以把学生拥入怀里,用手擦干他脸上的泪珠,和蔼地说:“看到你的鞋带掉了(观察),老师很担心你跑步时会摔跤(感受),我希望你能尽快绑好鞋带,继续跑步追上你的同学(需要)。”这也是学生这时候最需要的,不要一个人另类地站在一旁哭泣,他的心里肯定有一种声音在呼唤他:“快点跑起来。”与此同时,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倾注给他的爱。通过不带任何批评的语言,学生能够理解体育教师的做法,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重新跟上队伍。通过这样的方式,看着他渐远的身影,笔者感受到沟通的力量。慢慢地,这位学生也越来越愿意与人交流了,并能主动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平时,笔者会创造更多的机会给一些胆子比较小的学生来表达自己的需要。让他们慢慢地融入到集体中,感受到大家的爱。其实,腼腆的学生就是贝壳里的珍珠,是美丽而细腻的生命。只要教师好好地呵护这些珍珠,他们一定会发出闪闪的光芒。
三、提出具体的请求,帮助学困生成长
在与学困生的沟通中,首先,明确告诉对方你想让他们做什么。笔者班有一位学生特别爱玩手机,家长想方设法让他远离手机,却不见成效。过度地玩手机,导致他不爱学习,经常心不在焉。学生的妈妈跟笔者说:“我让孩子少花一些时间玩手机。不到十分钟,他又开始拿起手机玩了。”这位妈妈说出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孩子花太多的时间在玩手机上,但没有说请楚对孩子的具体要求。于是,笔者鼓励她直接说出对孩子的具体要求。这位家长在笔者的引导下,最后是这样跟学生说的:“孩子,我希望你一天只玩15分钟手机,然后与妈妈一起做手工或去公园骑自行车。”现在学生明白了他该做什么,妈妈也知道了该如何帮助孩子远离手机。只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才清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当母子之间的沟通多了,活动的时间足了,学生就不再觉得只有手机带给他快乐了。他就会渐渐地淡化对手机的需求,而是渴望与家人相处的幸福。
在与学困生的沟通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不随便评论,让“非暴力沟通”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重视每一个学困生的需要,从而提出具体的要求,就会在沟通中得到意外惊喜。
参考文献:
[1]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J].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