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电机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试点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2021-01-25卢仁祥

大学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合作机制合作模式校企合作

卢仁祥

[摘要]2017年,经上海市教委批准,上海电机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第三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校企合作作为试点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专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竞争优势的重要着力点。论文以上海电机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为基础,重点探讨了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与困难,并对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与模式进行了设计与论证。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企合作;合作模式;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1—0117—03

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在教学、科研和生产等方面密切合作的新型教育模式。上海电机学院(下文有时称之为学校)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建校以来一直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宗旨和目标。商学院作为学校的一个二级学院,也一直致力于全方面、多层次的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发与深化工作,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实践。2017年,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获得上海市教委批准,成为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专业。本研究在该专业已经取得的校企合作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该试点专业的校企合作建设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与路径。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形式

经过近些年的实践和探索,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经与上海电气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上海益民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方久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国企、民企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涵盖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验实习、科研及就业等多方面,教师、企业和学生都在校企合作中受益匪浅。

(一)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

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主要是校企合作双方共享丰富的生产经营经验、教学资源,促进双方更好地发展。其具体方式包括社会培训、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践与实习、企业专家咨询、学生就业及科技创新活动等。

(二)共同开展科学研究

校企合作双方分别利用彼此的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知识储备优势,通过组织建立科研团队,共同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及相关企业项目,展开密切的科学研究合作,提升双方人才的研究水平与应用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双方的发展。

(三)共建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

校企双方可以在人才、技术设备、资金和场地等资源方面进行整合,双方共同投资,共同建设、管理和使用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效益的提升。

(四)开展技术服务合作

校方拥有充沛的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可为社会提供资讯、技术资料翻译、专利查询、建立网站、建立信息平台等技术服务,校企双方可以在技术服务方面进行合作。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健全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当前,上海电机学院的校企合作尚未形成统一的制度,很多事情能否推进以及推进的方式方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在管理机制上,学校没有一个具体统一的职能部门总体部署和推进校企合作,基本上都是各专业在分散进行,存在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和教研室分割管理的情况,管理不协调;学校职能部门之间也存在难以协调、管理步调不一致的情况,这就影响了校企合作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二)校企合作形式还比较单一

目前,校企合作基本上以学校单方面向企业申请支持与配合为主,形式多为学生实习参观、教师挂职锻炼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而在校企共同进行科学研究、项目申报、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操作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学校、二级学院和教研室也没有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向企业提供培训、咨询、项目承接和输送合格人才等方面的合作进展缓慢,其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的能力有待提高。实际上,学校和院系主动寻求校企合作的目的是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很少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开展真正的双赢合作。多数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思考和具体的实践经验,认为是出于对学校的公益性支持才参与这种合作,在整个校企合作过程中被动应付。因此,校企合作实际上处于有“合”无“作”的状态。

(三)合作单位的数量有限

与上海电机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以国企为主,主要是上海电气集团下属的一些企业,民营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国有企业规模相对较大,要求较高,在校企合作方面要实现深度合作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民企运营相对比较灵活,数量也较多,在很多方面与学校存在很强的互补性。所以,应该努力开发多一些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民营企业资源,与之进行形式多样的深度持续合作,增强校企合作活力,丰富校企合作的模式,以便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互利共赢。

(四)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主动意识和能力相对有限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方、二级学院或教研室不是出于自身长期发展的需要主动寻求合作,从而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同时,校方对校企合作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其重视程度和合作能力尚需提高,从而限制了校企合作的规模与深度,无法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

(五)难以真正保证企业的利益

一般而言,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普遍认为自身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投入与收益不成比例,付出较多,得到的回报却微乎其微。很多企业甚至还会觉得校企合作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因此,校企合作的推动和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三、校企合作改进的办法与措施

(一)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長期以来,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校企合作虽然做了比较多的工作,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但是这种合作时断时续,未能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为了确保校企合作工作能够稳步持续和深入有效地推进,取得更好的成效,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建立校级、院级和专业级三个层次的校企合作相关制度。校企合作应当融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既要在学习内容上弥补校内理论知识的不足,又要在能力体系上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在过程上要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应用性;在结果上要將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相融合,突出就业导向。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系部应该以制度文件的形式出台校企合作的政策、沟通交流机制和会务机制,并落实关于校企合作的相关保障措施;明确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甚至设置各自承担的课程及其比例,双方共同确定考核方式和认定办法。

2.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共享数据中心。合作双方应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涉及的企业、专业、教师、校外导师、学生、课程、课堂教学、岗位需求、就业和社会服务等问题建立数据信息发布、查询中心,为校企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和数据支撑。

3.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合作,校企双方可以发挥自身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现互利共赢。为此,校企合作双方应该签订正式的合作框架,详细约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并认真按照协议约定履行职责。

4.建立校企合作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制度。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专家,学校应该做好聘任工作,明确其工作职责范围,并做好其考核与激励工作;对于相关教师,学校也应有专门的管理制度和考核要求,并建立配套的奖惩机制;试点专业的学生是校企合作的培养对象,学校对其要有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具体要求和管理办法,并在师资和培养方式上给予有力扶持。

5.将复合型师资纳入学校的职称评审考核体系。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应仅仅将教师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等作为聘期考核和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应该与研究型大学有所差异。因此,学校必须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和考核标准。一方面,将校企共建的复合型教师队伍逐步纳入职称评审考核体系,推动师资培养既重理论也重应用;另一方面,明确复合型教师的地位和薪资待遇,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为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专家的参与奠定制度基础。

(二)优化专业方向布局,形成对合作企业的支撑力

1.加快完成专业方向布局以及与合作企业的对接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试点专业,在选定校企合作企业前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做好充分的产业和人才能力需求调研,然后再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拟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并根据人才培养方向选定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向选定合适的企业,和企业一起有针对性地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另一方面,相关专业方向的师资、实验平台和毕业生可以服务于企业的咨询、培训和人才招聘工作,保证校企合作中企业方的利益。

2.加快提升社会服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学校和学院的“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此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与区域产业及企业相对接。通过优化专业方向布局,与相关企业共建专业、实习基地与实验平台、课程及科学研究平台,可以有效推进产学研工作,建立为上海地方经济发展与建设服务的创新型平台,切实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同时,产学研工作的深入推进也可以提升参与合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撑,为企业注入发展活力并补充企业产业升级和提升管理水平所需的人力资源,使校企合作真正成为促进企业更好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工作

通过协同育人可以使校企合作双方扬长避短、实现双赢:校方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并锻炼和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也可以落实企业对相关岗位人才技能的要求,为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学校、二级学院及相关专业应该做好协同育人合理规划和安排并且有序推进,与合适的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和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始终是学校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实际岗位技能的需要,选拔学生组建试点班进行校企协同育人;企业真正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开发和毕业设计的指导,由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专家共同负责专业课程开发;校外企业导师还应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承担相关专业课程的讲授,并亲自指导学生的专业社会实践。一方面,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有助于实现预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开展校企协同育人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社会实习机会,缓解学校安排学生社会实践的压力;同时,协同育人还可以让高校按照企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合适的人才,进而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建立灵活有效的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1.制订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要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因材施教。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并对培养过程、培养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学校按照专业方向将试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为每个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进行指导。采用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有效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社会的实际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

2.灵活机动地安排学生的实习教学。出于教学的需要和企业实际安排的便利性考虑,学生的认知实习可以放在第一学年结束的暑假进行,这个时候学生时间充裕,也便于学校和企业统一管理;部分课程的实习或社会实践可以放在第二学年的暑假;第三学年的暑假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专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实习结束后,学生不仅可以对企业的规章制度、生产流程、管理运作、岗位职责、技术要领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还可以熟悉甚至胜任某个固定岗位的工作,企业也可以在这个实习过程中物色甚至直接选择合适的学生作为正式员工使用,让其直接从事其实习岗位的工作,从而降低企业用于招聘、培养、培训方面所需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提高人才使用效益。

(五)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

互利共赢原则的贯彻是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所需,确保校企合作顺利推进,增强企业对学校的依赖度,使双方的合作得以稳步深入地进行。

1.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想保证校企双方的利益和体现双方的利益诉求,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出具体的约定:一是在理论学习阶段,设置与企业岗位所需技能相关的课程,使前期的培养工作有的放矢;二是在企业实习阶段,根据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确定实习岗位,使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增强,并可以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三是在毕业论文指导阶段,实施一个校内导师和一个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一个学生的双导师制,学生必须根据企业实际来选题,增强论文的实用性。

2.配备合适的校内教师团队。校内导师应该与试点班学生一起进入企业,进入企业后不仅需要与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还要以科研工作为支撑,帮助企业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此外,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让校内教师团队有机会到企业进行脱产挂职锻炼,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培养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解决企业的实际难题,推进企业生产和研究工作的进展,使企业获得资源共享的利益。

四、结论

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学校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学校应该将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同培养人才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岗位技能需要,甚至可以做好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对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合作机制合作模式校企合作
班级管理中组建合作小组及运行合作机制的研究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我国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的概念性框架及其政策建议
基于博弈分析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