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由偶遇开始
2021-01-25孙浩
孙浩
2008年,北京举行了历史上首次在中国主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是我首次造访位于北京报国寺的《中国收藏》杂志社的时间。传统而古典的环境,让人仿佛走进历史,与昔日接触的工作場所,见到的多半是现代化的建筑及时尚的格局感受大大不同。一群积极热情伙伴组成的队伍,加上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本杂志除了印刷精美、品位高雅还能接地气,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我与《中国收藏》结缘于2006年一群铜元爱好者在上海举办的研讨会。当时钱币收藏的风头兴盛,《中国收藏》杂志开始出版钱币专刊,故派编辑参与大会来做报道。我们经同好介绍而认识,笔者因常在泉刊及网络的钱币论坛发表文字而小得虚名,故友人建议编辑向我约稿。还记得当时因为顾虑、碍于情面,我主动声明:投稿就不怕被退稿,如稿件不合用可明示,无需勉为其难,以免浪费彼此精力。不过后来很幸运“试用合格“,此后成了常客。
在真实世界中,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偶然与必然。譬如我本专注于大银币的收藏。移居美国之初,网络普遍性尚未如今目,门路不熟只有逛逛展销会,好品的中国钱币较难遇见。然而书籍文献等资料的取得却较为容易,毕竟这类商品在远端交易上不用担心真伪或损坏遗失。阅读后我发现,早期在华外籍人士在机制币的研究上成绩斐然,以往颇多疑惑迎刃而解,但这些内容丰富的英文论述,国内泉友却不知悉。因此,我乐于将其整理并加上国内资料后与同好分享,在兴趣由实物收藏渐转为研究的同时,理解到辅币铜元在应用上的重要性,也因而部分发表的有关心得,恰可解开铜元圈的疑惑,进而结交了不少这方面的玩家,也经此与《中国收藏》杂志搭上了线。一晃眼就十余年,既可说是必然中的偶然,也可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与一般由钱币学会编辑出版的泉刊相比,考虑到以提高读者兴趣为主,以及读者可能新入门的偏多,我在《中国收藏》杂志发表的内容避免艰深,以寓教于乐、雅俗共赏为原则,配图尽量清晰精美。虽不必过于讲究学术性,但因杂志社出版的刊物内容涉猎范围甚广,不仅要有知识性,编辑还要兼顾新闻性、实用性和参与性,比如举办的各类讲座、展览等活动,对待稿件的要求与审论文有别。因此笔者下笔有时得更加费神,免得砸了自己名声还连累了小编。由于这是发行普及各阶层的大众化刊物,在推广钱币收藏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对于作者来说,分享知识的同时也扩大了视野,独乐不如众乐,虽付出精力稍多,获益亦多。
近年来网络突飞猛进,通讯软件更是发达神速,加上自媒体的兴起,“山头林立”大大减少了纸版书的舞台,传统的出版人甚至于作者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钱币收藏圈相互讨论交流的风气也大不如前,关心的多是哪个品种有潜力,把收藏当成股票般来讨论该买什么,更别说有些人盲目迷信评级币,没了评级的盒子,他们就没了主意,无法判断真假与好坏。收藏本是有闲有钱、依个人兴趣量力而为,当成长期投资来经营未尝不可,一心想搞短线炒作赚差价就太商业化了。
所幸“不能控制风向,但可调整风帆”。泉界前辈张纲伯先生也曾说过:“学问之道,往往始于玩好。由玩好而生兴味,由兴味而起研究,由研究而成学问。以玩好始,以学问终。”时代的“迷雾”虽常遮盖视线,但只会短暂存在,终必消失。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未来阅读依然是生活的必备要件。
多年前笔者鉴赏《齐白石印集》见“一息尚存书要读”印一方,常以此自勉。相信无论将来情势如何变化,《中国收藏》必能继续发展,选择坚持做有意义的题材与活动,拥抱时代动脉积极传播,更加蓬勃地迎向下一个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