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以绥化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为例
2021-01-25贾海玲程毓可王希海贾天龙
贾海玲 程毓可 王 敏 王希海 贾天龙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62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承担着为特殊教育学校及特殊教育相关机构输送高质量师资的重任,是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日益重视,社会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其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10月《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颁布,对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学校,应以特殊教育专业认证为准绳,寻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纰漏,及时优化完善,为迎接专业认证做好准备。
一、特殊教育专业认证内涵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是一个纲领性的标准,提出师范类教育认证分为三级,认证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1]学生中心,强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程、配置教育资源和实施教学;产出导向,强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强调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评价,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
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教育目标是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推动教学从教师“教得好”向学生“学得好”转变。对接社会发展的需求,对照《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设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将常态监测和定期评估有机结合,提高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二、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建设
绥化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一线进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是有一定身心障碍的儿童,随着全纳教育思潮的出现,轻度障碍的特殊儿童安置于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儿童以中、重度和极重度为主,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具有教育和康复双重技能。[2]绥化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历来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本文以绥化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为例,以特殊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对实践教学进行探索与实践总结。
(一)专业认证下特殊教育专业实践能力标准。《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要求为“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明确规定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18周,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例不大于18:1,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协同育人,教育实践实行由优秀特殊教育教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度,专业实习要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具有微格教学、语言技能、书写技能、特殊教育实验教学、康复技能实训等教学设施等。[3]
(二)确立实践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特殊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为:立足地方,服务龙江,面向全国,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教学设计与实施、特殊儿童康复、环境创设与实施、沟通与合作等能力,能够胜任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高素质特殊教育教师。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对专业实践教学能力进行细化,构建成特殊教育专业培养规格(见表1)。
(三)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实验室建设。利用国家财政、黑龙江省以及学校的实验室专项建设资金,加强特殊教育实验与实训室建设,建成了1690m2具有先进水平的特殊教育实验与实训室,下设特殊儿童咨询室、医学模型展览室、评估诊断实验室、手语智能化互动实训室、视障资源教室、言语听觉康复实训室、语言与情景互动实训室、动作教育训练室、多感官律动实训室、教辅资料室、个别化教育实训室,另建有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室3个,微格教室5个,开放校内实验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表1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要求
2.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协同育人。绥化学院与省教育厅、省残联签订共建特殊教育学院框架协议,搭建了特殊教育协同育人平台。特殊教育专业积极搭建高质量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育人是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所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认知、角色扮演、业务实操、实践调研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学院根据特殊教育专业的特点,与星星益站、北京茄子教育、黑龙江省康复医院等10余个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建立了实习基地,这些基地是特殊教育专业服务地方、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四)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以产出为导向,加强市场需求标准调研活动,使课程设置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次,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企业和市场对特殊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及其变化为依据,按照“必要、实践、实效”的原则,通过“融合、精简、增设、重组”等途径,实现课程职业化和综合化,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再次,根据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要求设置相应课程,帮助学生实现课程学习过程即为职业技能掌握过程。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实践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对接相应的项目。[4]
1.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块依托特殊教育实验与实训室和绥化市实习基地进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课程实训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认知实习,让学生掌握相关课程和特殊教育的关系,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机;第二个阶段为课堂实训,设置有随堂实训和单元项目实训,实现从基础技能到复合技能再到专业技能的层层递进;第三个阶段为课堂教学结束后的综合实训,结合教学实际开展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2.校内实训。校内实训模块包括认知实习、特殊教育技能训练、方案设计、毕业论文等。认知实习主要培养学生初步的专业认知能力,使学生加强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认同感。特殊教育技能训练依托实训室和微格教室等进行模拟演练,包含师范技能实训、诊断与评估、手语、盲文、动作、言语、感觉统合等实习内容,使学生初步掌握特殊教育的技能。方案设是在完成相关课程教学任务之后独立开设的实践性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个别化教育方案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康复方案设计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教育实际、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综合运用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独立完成特殊教育个案研究,主要包括选题、开题、下达任务书、进入实践基地开展课题研究、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由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教研室、指导教师分级落实完成。
3.校外实践。校外专实践模块包括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等。教育见习是学生从学习教育理论到教育实习之间的过渡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到实习基地进行教育考察和教育观摩,了解特殊教育的学科教学、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康复训练、教学研究等内容,为教育实习创造条件。教育研习是学生对实习过程的反思与研究,通过实习经验总结和交流、教学和康复方案设计研讨、课堂行为观察、班级管理研讨等多种途径,对实习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探究与评价,以达到合作分析与探讨、经验交流与反思、总结与提升的目的。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特殊教育及其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实习是在完成学科专业课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后,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完成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个别化教育方案制定、活动设计、教学设计、康复方案设计、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等教学过程,同时学习班级和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4.创新创业实践。学院充分利用特殊教育实验与实训室、微格教室以及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倡导学生参加以学校团委名义举办的各种学术文化社团活动,设置了为特殊教育康复训练机构服务和公益课堂等社会服务项目,学院根据《绥化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创新创业学分实施置换方案》等文件要求,进行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的认定工作。
(五)建设教师队伍。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随着特殊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具有丰富经验的特殊教育教师进课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现成为了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5]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经验丰富的特殊教育教师进课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师资力量的利用效率,从而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上,首先,让部分教师下到特殊教育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的实际知识和能力。其次,组织教师通过进修、培训及外出访学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再次,鼓励教师参与特殊教育相关社会培训,考取专业资格证书。最后,鼓励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任务,担任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促使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完善自我,提升实践能力。
引进拥有丰富特殊教育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外聘企业教师深入课堂,负责实践性较强的技能课程及富有企业特色的企业课程讲解,并通过观摩、企业内部培训、经验交流、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践见习、参加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等方式以增长学生的见闻,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以适配用人单位任职要求。[6]
(六)改进考核方式。根据课程内容与特点分别选用实践操作、活动设计、方案设计、论文、口试等形式,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多种形式组合使用,综合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不同考核方式可以培养出学生不同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测试时必须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特殊儿童教学中的问题,比如个别化教育计划、特殊儿童教学活动实施、特殊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等课程,这样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纸质试卷中的试题以考察多种能力为目标,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透过试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一些课程还采用“平时成绩+阶段考试+期末考试”的方法,根据需要合理分配占总成绩比例,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等;阶段考试可以是单元测验、月考、期中考试等形式;期末考试根据课程特点和需要选择;这样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形成良好的学风,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耐力和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的多种良好品质的形成。
(七)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资源与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
1.培养方案制定保障体系。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在深入调研国内知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经验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召开教研室专业培养方案研讨会,按照国家相关文件、学校的总体安排与要求及用人单位需求起草初稿,并经由教研室研讨后进行多次修改,向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工作组进行汇报,针对调研工作组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报请学校批准备案。
2.教学资源和组织管理保障体系。教学资源与组织管理保障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基础工程,包括教学经费、师资队伍、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学设施等要素。[7]特殊教育专业制定有《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方案》,设立了特殊教育建设专项基金,支持特殊教育专业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等。通过动员和学习,特殊教育教师达成“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观共识,在此基础上,成立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组织管理保障系统。
3.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包括学生评教和督导评价两部分,学生可通过学号和密码登陆校园网学生评教系统,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督导组每学期对实践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将学生和督导组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对考核结果进行自评自证,教学督导组通过答辩、复核等形式,对教师自查的结果进行审核,形成最终的评价报告,实践教学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教师绩效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
总之,实践教学是特殊教育教师能力培养和师德养成的重要环节,依据《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保证学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顺利达成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