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监护室心脏骤停病人者心肺复苏综合护理干预的价值分析

2021-01-25周梦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5期
关键词:心肺通气心率

周梦雨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0 引言

心脏骤停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泵功能中止、心脏搏动骤然停止等现象,若不及时救治,则会引起机体重要器官缺氧、缺血、坏死,最终导致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治疗中最为常见,能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但由于救治过程中情况紧急、不稳定因素较多,患者复苏后的不良反应较多,影响预后,所以对临床护理要求较高[2]。随着人们对临床护理要求逐渐提高,常规护理干预越来越难以满足重症监护室心脏骤停患者的需求。有研究表明,在重症监护室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治疗中行综合护理,能改善其预后,提高其心肌功能[3]。故本次研究在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治疗中,予以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并将干预效果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2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51例。纳入标准:患者心脏射血功能突然中止,且心音、大动脉博动消失,诊断为心脏骤停,并行心肺复苏治疗;进重症监护室至心脏骤停时间不超过24 h 者。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常规组中,男26例,女 25例;年龄 25~70岁,平均(45.36±5.14)岁;致病原因:心源性急性心肌梗死11例、颅脑外伤15例、脑血管意外12例、肺栓塞13例。研究组中,男25例,女26例;年龄25~70 岁,平均(45.85±5.03)岁;致病原因:心源性急性心肌梗死15例、颅脑外伤13例、脑血管意外11例、肺栓塞12例。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次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心肺复苏治疗,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即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病情判断、评估及呼吸护理,保证静脉通道畅通,并稳定患者的情绪,定时监测其血压、血糖等,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主要为:(1)护理人员要进行分工合作,并明确各自的责任目标,行专人专管制;及时备好抢救仪器和药品,定时检查所缺物品,并默契配合医生开展抢救工作,缩短抢救时间。对患者的并发症、不良反应应了如指掌,及时进行血小板、凝血时间、血常规的检测,给予其正确的应对措施。(2)患者复苏成功后,加强脑复苏护理。脑水肿是心肺复苏后常见的并发症,因此,要及时予以患者高压氧疗法,保证脑部供氧量。对于颅内压过高患者,则予以脱水护理,并按时监测其血钠和血钾水平,详细记录1 d的液体出入量,观察电解质的变化情况,避免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3)低温护理。通过冰帽、降温毯等方式帮助患者全身降温,保证头部温度在28 ℃左右,而胃肠道温度在33 ℃左右,降低患者的机体代谢以及脑部耗氧现象,保护脑组织,减轻脑水肿。(4)患者复苏后的初期因心肌缺氧、缺血,易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现象,诱发心脏骤停,所以,护理人员要加强心电监护措施,时刻留意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变化。若发现患者的心率减慢,逐渐降至60次/min以下,则立即通知医生予以相应药物处理,维持心率在80~100次/min;若发现患者出现快速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则配合医生予以利多卡因(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486)处理,减慢心率,避免各器官血流灌溉不足;若患者出现室颤,则予以除颤准备,密切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救治等。(5)复苏后的患者免疫力较低,同时行气管插管时又有创伤,易出现肺部感染。故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气管吸痰,并仔细对病房消毒,降低医源性感染出现概率。(6)患者复苏后情绪容易不稳定,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并耐心地询问患者的心理想法,通过握手、抚摸、拥抱等动作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并进行针对性疏导,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随时传递正能量,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心态,避免其情绪过于激动加重机体紊乱现象,必要时遵循医嘱予以药物处理,稳定其情绪,降低心肌耗氧。同时,护理人员也要与家属做好沟通工作,耐心为患者和家属讲解引起心脏骤停的各种原因、病情变化、预防措施、预后改善等,提高其护理依从性,给予治疗信心。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后的心率、动脉压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忆降低、抽搐、反流误吸、反应迟钝)。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处理,用计数资料(%)表示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计量资料(±s)表示心率、动脉压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通过χ2和t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心率、动脉压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

经护理,研究组的心率、动脉压指标高于常规组,且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经护理,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1 比较两组的心率、动脉压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s)

表1 比较两组的心率、动脉压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s)

组别 例数 心率(次/min) 动脉压指标(kPa) 机械通气时间(h) 住院时间(d)常规组 51 88.36±6.74 7.11±2.01 17.26±3.54 5.21±1.05研究组 51 106.20±6.62 9.13±2.07 12.54±1.24 3.04±0.54 t 9.44 3.50 6.29 9.19 P<0.05 <0.05 <0.05 <0.05

表2 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n(%)]

3 讨论

心脏骤停是由于患者的心脏射血功能忽然停止,其心音、大动脉波动消失所致,易引发多个器官损伤,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加上经历过该事件后,患者多会产生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容易影响护理效果[4]。随着医疗、急救水平的不断提升,心肺复苏成功率显著升高,但患者复苏后要如何快速恢复自主呼吸、循环,改善其预后,临床仍然不断在探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护理,研究组的心率、动脉压指标高于常规组,且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这表明综合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在综合护理中,护理人员能明确分工,有效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可缩短抢救时间。同时,护理人员对各类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做到心里有数,并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可帮助患者快速恢复供血、供氧功能,更利于患者各器官的正常运行[5]。患者复苏后,及时予以脑部、心脏全面护理,能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提高机体血氧循环功能,快速恢复自主呼吸,从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机械通气带来的伤害,最终缩短治疗周期[6]。

本次研究结果还指出,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低于常规组的19.61%(P<0.05),这表明综合护理干预能减少记忆降低、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预后较好。通过对护理的加强,护理人员能熟练的掌握各项急救技能,默契的配合医生抢救,能保证护理的准确性、有效性。同时,护理人员加强脑复苏、体温、并发症预防、气管插管等护理,监控好患者的体温、凝血功能、血压等各项指标,能良好把握影响患者预后的各类因素,降低各种并发症风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7]。

综上所述,在重症监护室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治疗中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心肌功能,快速恢复自主呼吸,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抽搐、反流误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并缩短治疗周期,患者预后较好。

猜你喜欢

心肺通气心率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心率多少才健康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OSAHS合并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心肺血管病杂志》
离心率
不通气的鼻孔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