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视角下郑州郊野公园的选址发展探究
2021-01-25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郊野公园是位于城市近郊区和城市建成区以外的绿色空间,属于近郊区与自然环境、资源之间的生态缓冲地带,承担着重要的城郊绿地生态保护和游憩服务功能。2018 年,习总书记地调研成都天府新城时提出“公园城市”的概念,概况指出城市建设将由“园在城中”转变到“城在园中”,突出城乡共生的园林建设新要求。在公园城市视角下,探索郊野公园建设的选址和规划建设要求是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和公园体系融合的关键所在。
1 公园城市理念
公园城市理念融汇了早期城市园林建设中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等先进理念,将城市作为开放型空间,将“山、水、林、田、湖”与城市建设相融合,构建生态人居环境。公园城市是将城市作为一个大花园,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是将城市与乡村,城市建设区与自然保护区边界进行有机融合,从而缓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与近郊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优化人——园——城三者之间的关系,打造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生态体系。
2 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是位于城市近郊区和城市建成区以外的绿色空间,属于近郊区与自然环境、资源之间的生态缓冲地带,承担着重要的城郊绿地生态保护和游憩服务功能。目前“郊野公园”按照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分类,归属于“EG——区域绿地”大类中的“EG1——风景游憩绿地”中类中的“EG14——郊野公园”小类。结合当下公园城市建设背景,郊野公园的归属从2017 年之前的“其他绿地”变更为“区域绿地”。表明在城市建设中,逐渐细化区域绿地中郊野公园对于城市建设区和市域自然环境区之间的边界效益及“山水林田湖”的全域生态观,加快构建郊野公园生态体系。
3 郑州市郊野公园现状规划
郑州市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之势。郑州市域内山地面积2377km2,境内河流纵横,水域面积约11.4km2。结合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2018 年3 月,郑州市编制了《郑州市郊野公园专项规划(2018-2035)》(简称《规划》),旨在为市民打造更多生态自然的绿地空间,丰富市民生活的休闲游憩性,构建“一河一山大生态、三带一环大郊野”的大郊野游憩。
《规划》中是从公园城市背景出发,结合全域城乡一体化绿地建设,明确城市公园中新建郊野公园的位置、功能、用地面积和发展建设目标,做到合理规划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形成“内外三环”郊野公园布局结构,从中心向外环发散布局,预计新增郊野公园43个,占地面积68000hm2。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田园城市、公园城市,构建生态湿地、养生森林、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四类为一体的城郊郊野游憩空间,从而与区域性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相吻合。
4 郊野公园选址规划布局和建设要求
《郑州市郊野公园专项规划(2018-2035)》公园规划形成61 个大郊野游憩空间,涵括1 个湿地公园、4 个风景名胜区、13 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和43 个新增郊野公园。43 个郊野公园按照公园位置划分为主城区圈层、都市核心区圈层、外圈圈层3 个部分。其中,主城区圈层以郑州市四环绕城高速线,黄河以南围合区域为界线,郊野公园选址范围为主城区外环组团隔离地带。都市核心区圈层包括东、西、南部新城及航空港、周边区域,郊野公园选址范围为浅山丘陵地区、沿黄生态带及其它生态资源优势地区。外围圈层主要为外围巩义、登封和新密等区域,郊野公园选址范围为具有一定地貌特征的山水林田湖等优势自然资源地区。整体而言,郊野公园的选址应满足远郊游的功能要求,公园基址地貌自然条件丰富,在后期规划建设中需加强生态保育和游憩休闲、旅游度假等功能的协调。
表1 郑州市郊野公园选址规划布局
郊野公园建设应从公园功能、可达性、游憩设施建设、公园规模等条件出发,根据主城区、都市核心区、外围圈区三大地域分区的近郊游憩需求,打造近郊公园体体系。
5 郑州市郊野公园建设优化策略
郑州市郊野公园建设中,公园建设按生态建设分类可分为山地型、湿地型、田园型、综合型、森林型、人文型6 类,不同类型的郊野公园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文文化各有不同,且目前郑州郊野公园仍处于建设阶段,针对建设中存在的文化单一、公园可达性低、居民参与度低、缺乏绿地管控等情况,提出以下4 点优化策略:
5.1 串联公园、廊道,打造郊野公园风景游憩体系
郊野公园的入口位置应结合公园周边人口密度及小区出入口设置,主城区圈郊野公园多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在城市开放空间中既具有保护城市内水源的作用,又具有控制城市发展的作用。都市核心区圈郊野公园为带状环状公园,呈环抱状,涵括郑州东、南、西部新城和航空港新城周边区域。外圈为点状公园,为远郊森林公园。将郊野公园呈点状嵌入郑州四环绿地系统环线中,形成环城近郊游憩环:北依黄河为界,打造黄河生态文化旅游游憩带;西部以嵩山自然风景区为界,创建嵩山——浮戏山历史文化游憩带;南部则为大熊山——具茨山生态休闲游憩带。三大廊道串联市域外圈森林公园和城内郊野公园环带,打造郊野公园带状成片的风景游憩体系。
5.2 丰富公园游憩性和居民参与度
郊野公园大多位于城郊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但居民少,居民公园参与度不足,且公园可达性低。结合郊野公园地形地貌,增加科普展示、互动景观、生态采摘、登高远眺、森林漫步等活动,游憩设施应根据郊野公园的不同类型,增加景观亭廊、观鸟亭廊、健身器材、科普宣教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公厕、茶室等服务建筑,丰富居民游憩性和参与度。为提高郊野公园可达性,沿郑州市都市核心区外环设置城轨交通,打造半小时都市郊野圈。通过交通网的贯通,实现城市居民短距离一日城郊游,缓解节假日城区人口压力,便利居民生活。
5.3 郊野公园生态、文化、活力之美
郊野公园因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资源、风土文化的差异,公园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郊野公园以生态保护为主,融入更多地域性文化艺术元素,打造城郊圈生态之美、文化之美、活力之美。生态之美以郊野公园的自然环境、资源为核心,发挥公园的生态保育、生态涵养等功能;文化之美是结合郊野公园的文化内涵、历史故事进行打造,建设中采用交互设计,将文化主题、艺术创意元素运用于新科技、新技术中;多方面打造公园游乐功能、科普教育功能、户外运动功能、休闲度假功能等。
5.4 完善郊野公园管理制度
郊野公园类型多,大多自然资源良好,且生物物种丰富,后期管理复杂。针对郊野公园后期管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应成立郊野公园管理委员会,完善郊野公园绿化管理条例,制定郊野公园标准化管理制度,确保公园后期形成良好的活力运营机制。
6 结语
通过分析公园城市背景下郑州市郊野公园的建设选址和规划发展思路,明确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生态、游憩功能。郑州市郊野公园的选址基本位于城市近郊,规划布局多为生态廊道或点状、带状布局的方式,呈环状构成城郊游憩生态带,以控制城市发展进度,保护城郊结合处的原有生态自然风貌。公园的游憩功能建设多从地域性出发,盘活郊野公园景观文化,将更多的民俗文化、地域特征融入公园游憩建设体验中,从而为郊野公园建设探索出一条生态、游憩、文化、娱乐相结合的新型发展之路。